個人成長需從閱讀開始,但開卷不一定有益,閱讀需要從心開始。
01
現在有許多書都是跟風之作,書變成了一種商品。在這個誰都能讀到書,誰都能出書的年代,書的質量也是在逐年的下降。只要那本書賣的好,過不了多久,就有很多同類型的書,會跟風式的涌上市場。有一些是好無新意、有拼湊的嫌疑、有水分、流水化作業的書,這些書是不必買的。
現在的一些書,用書名造噱頭,什么速成、秘籍等。很多時候,有些人想走捷徑,以為拿上那么幾招就能速成,可是結果往往不遂人愿。卡爾維諾說過:“我對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興、含混的事物沒有信心。我相信緩慢、平和、細水流長的力量,踏實、冷靜。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不自我建設、不努力、可以得到個人或集體的解放。”這段話可以作為個人成長的絕佳注解,我們讀書不就是為了自己在某方面得到成長嘛。
那我們應該如何去選書呢?
“每個學科的重要的著作是很少的,其他著作不過是少數著作里說的充分而清楚的話加以重復、沖淡、損害罷了;我僅讀那具有獨特性的東西,而且只要理解了這獨特性就不再多讀了,我所念過的書都是最有精神的,以免得多讀幾百本書!”
我們只看那些有獨特性的書,這在考驗我們的選書眼光。我們要挑那些有獨特性的書來讀,拋棄那些有水分、拼湊的書,以及流水化作業的書。“余獨愛心血之作”要選擇哪些有真情實感,有感而發的書,而不是在哪里無病呻吟,或跟風之作,要有作者獨特的觀點的書,才是我們需要去閱讀的。那選書的具體標準是什么呢?
選書具體的標準:
1.首先是看出版社(比如說: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聯、中信、機械工業出版社、上海譯文)
2.看作者(某個領域里的大家:比如管理學的德魯克)
3.外文書要看譯者(特別是一些外國的作品一定要注意出版社和翻譯者)
4.可以看看這本書版次和印次(特別注意印次)
5.看豆瓣上對該書的評分以及一些短評(評分的人數至少在一百人以上,同時在看短評是好評和差評都要看)
6.在書店里實際去翻看一下
有了這些選書的標準,自己就有了一把尺子,可以自己去選擇書籍了。
02
在買完書以后,要趁著這個熱乎勁,快速的把書給看完,這是閱讀書最好的時機。在快速閱讀中,找出一些好的段落,一些有用的事例和方法,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筆做上標記,方便以后再次查閱。
對于讀書,要有自己的態度。首先要明白自己讀書的目的,要問自己:我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滿足自己哪方面的需求?自己對哪方面有興趣?
讀書大概有兩種類型:一是興趣閱讀,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懷著放松隨性的態度去讀,就像陶潛那樣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盡性就好!這時讀書有一種快意,擁有或快或慢自己的節奏。書是與你相應的,你能感覺到這本書與你的某種契合,你能全身心的投入進去,達到一種心流的狀態。
另外一種是功利閱讀,要明確自己的需求,這個需求對應哪方面的學科,這個學科里面有哪些大家,然后在去找這些大家的與自己需求相關的著作,大家往往提供別人沒有的深刻洞見,而這些洞見是對我們是很有啟發和指導意義的。有時候我們的需求是要解決某方面的困惑,這時需要帶有明確的目的,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和解決辦法,這就是一種功利式的閱讀。
不同的時候、不同的情況下,你可以選擇不同的書來讀。這方面毛姆在《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書中提到的一段可以作為借鑒。他說:“畢竟,你每天的情緒是不同的,就算在一天以內,你也不會每時每刻都想要去閱讀某本書。我們必須讓自己適應這些問題,而我逐漸養成了最適合自己的閱讀習慣。在早上,當我工作之前,我會先看一會兒哲學類或科普類的書籍,閱讀這類書籍需要一個清醒和專注的頭腦,這樣做能激起我一整天的活力。當我工作完成之后,我便想要放松。此時我傾向讀一些歷史、散文、批判性文章和一些傳記類作品,以使我的大腦放松。除了這些,我還在手頭放著一些詩集,以便我隨時興起想要翻一翻。我的床邊也放著一些書,可以隨時開始翻閱,也可以隨時在讀完哪一段后放下,不過,這樣的書太少見了。”
開卷不一定有益,就像我們一日三餐需要物質食糧,來給我們提供物質的能量,如果食物是有問題的,你是不會吃的。閱讀何嘗不是我們的精神食糧,在給我們提供精神的能量呢,所以閱讀需要從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