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不上傳學生作文
周國新
進入工作室以來,我一直沒有上傳學生作文。剛開始帶九年級,學生作文還可以,但我沒有時間把學生的作文打出來,更沒有時間對他們的作文進行“精”加工。再后來,暑假了,雖然我保存了他們的一些作文,但他們畢業(yè)了,即使上傳他們的作文發(fā)出來了,對他們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了。
新學期開學,我接手兩個八年級的班,新學期要求寫新聞,客觀地說,寫好的學生不多,當然找出一兩篇也不是難事,比如八3班的時曉宇同學的修改后的作文已經(jīng)不錯了。但我依然沒有抽時間對其進行“精”加工。
為什么呢?因為我認為即使我加工過的作文發(fā)出來了,對學生真的有多大意義嗎?
宮銳老師說,學生的作文寫成一棵草,他能把它改成春天。我佩服宮老師的能力和自信。但我依然不愿意這樣做。
因為我現(xiàn)在的學生會作文的還不是太多,他們現(xiàn)在還寫不出一棵草,頂多能寫出一顆草芽。我的任務不是把它們的草芽改成一棵草甚至是改成一個春天,我的任務是引導他們自己生長成一棵草,然后手拉手成為一個春天。
所以,我還在引導他們做最基礎(chǔ)的努力,如何寫好字,如何寫好標點,如何做到文通字順,如何養(yǎng)成寫的興趣和習慣。當然新教材的寫作要求,我也要引導他們盡可能的完成。比如第一單元的新聞寫作,我在新聞閱讀時滲透,在寫作前引導學生自學課本上的寫作輔導,第一次寫完后,利用學校發(fā)的《民族教育》上的校園新聞,讓他們再讀,然后進行作文的互改和自改,進行二次作文。二次作文后,我抽改,組織組長批改同學作文,得到反饋后,我安排他們進行第三次作文。當然其中不少同學經(jīng)過這樣的訓練后,依然寫不出規(guī)范的新聞來,但我已盡力,真的無愧了。
真的,我的學生的寫作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暫時還無法提供學生的符合發(fā)表要求的作文。我還不習慣于把學生的作文進行“精”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