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路口
小時候觀看建國50周年大慶的時候,我就十分激動,心想著天安門廣場什么時候會再閱兵。我問媽媽,明年會閱兵嗎?媽媽說,不會總閱兵呀。我又問,那60周年的時候會閱兵嗎?媽媽說,可能吧。
于是我想著十年是多長的時間,十年中會經(jīng)歷什么,十年后會發(fā)生什么。十年彈指一揮間,如今我已經(jīng)長大了,我陪伴著共和國走過這十年的發(fā)展之路。共和國見證我的成長,我也親眼見證中國的富強。今天我就站在慶祝大會現(xiàn)場,站在氣勢滂沱的天安門廣場上與20萬人共同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
以上文字取自2009年10月《參加國慶慶典感受》。如今建國70周年慶典結束,又是一個十年彈指一揮間。人生從十幾歲到二十幾歲間的體悟是遠超上一個十年的。這十年間國家取得了怎樣的成就,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怎樣的轉變,我們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成長,相信大家都有各自的答案。
不知下一個十年我們又會在哪里,和誰在一起,過著怎樣的生活。只是,今天,我想借機講述十年前慶典不為人知的點滴往事。
最后一刻
北京市的部分中學生是作為廣場上的翻花組字背景參與到白天的閱兵式中的。
除在學校操場排練,我們經(jīng)歷過多次合練、彩排、預演。我們曾在良鄉(xiāng)機場的雨中浸泡,曾在凌晨出發(fā)迎著朝霞集結,也曾在天安門廣場席地晚餐后通宵。我們見過燈火通明中飛上夜空的氣球,見過返家心切的萬羽白鴿,還吸過不少戰(zhàn)車尾氣。沒有一次不是聚精會神參與。
但是到了十月一日,在燦爛的陽光下,我低著頭,不用翻花,人卻忽然犯起困來。戰(zhàn)機又呼嘯過頭頂,腦海中不停回響的那些樂曲還是既定的節(jié)奏,只是城樓上說話的聲音變了。似乎一切都像往常一樣。
上午活動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歌唱祖國》奏響,全場再一次按計劃合唱。哪個學生此刻也不會意識到,唯一不在計劃中卻最難忘的場面即將發(fā)生。
城樓上宣布慶典結束,大家本應繼續(xù)唱歌。可一瞬間,沸騰的學生們揮起手,跳躍著,抑制不住的將帽子扔上天空,甚至據(jù)說有人把裝滿垃圾的垃圾袋也扔上了天。城樓前,國旗下,紅、橙、黃、綠、藍的帽子在湛藍的天空中紛飛,像極了絢爛的青春。
當天的大風十分助興,帽子跨過一排排的人群,飛到很高很遠的地方,但也意味著扔出去的注定這輩子再也找不到。我不想丟掉自己富有紀念意義的帽子,就算能再隨便撿一個。
忽然前排吹來一頂帽子,我一伸手便接住。就在這樣一個出乎意料的場景,這樣一個出乎意料的瞬間,站在后排的校花出乎意料的對我說了第一句話。
她說,“給我!”
我們此前經(jīng)歷并無交集,可初見時,就有種上輩子見過一般的熟悉感。我仿佛還能看見那天她洋溢著笑容從人群中伸出手。還沒反應過來的那個我,把帽子遞過去,什么也沒說,只是看著她興奮的跳起來,一展高冷學霸平日難見的活潑,徑直把帽子高高拋上天。帽子便隨風不知飛去哪里。
慶典結束了。
美中不足
時至今日,是時候道出當年慶典的一個缺憾之處了。
整個背景翻花的中學生隊伍,從單校練習到多校練習,到全區(qū)合練,到北京市整體彩排,一直在讓學生們重復熟悉這些簡單流程,通過視頻、照片監(jiān)控復盤,盡力做到整齊劃一,減少失誤。
正式演出結束后,我終于看到電視上的現(xiàn)場轉播,感覺整齊度不如預期,比演練時效果差,其實心中也早有預感。這是什么原因呢?
人工背景翻花方陣中,每位翻花學生手中有兩個可通過機械運動改變顏色的塑料花球(共5色),分別放在兩個可伸縮桿上。從斜前方的觀禮臺、攝像機位觀察時,只會看到其中一個拉伸到高位的桿上的花色。由此構成廣場背景的每一個像素點。按計劃人工控制每個像素點的顏色,即可使整個背景顯示出一個個“又紅又專”的口號文字。
亂入插播:還有麥穗(顯然是配合《在希望的田野上》使用)、桃花等其它道具,以及巨幅噴繪《江山如此多嬌》在后來拉過整個廣場,這屬于課外知識,本文不論,感興趣的同學自行查閱。
另外,本人是不會去做翻花這種干活滴,咱是被選出來站在國旗道旁的禮儀隊,等他們翻花時我們就坐在隊伍中間幫看看燈,喊喊“換”(難怪你會犯困),哈哈哈哈~
像素點的控制計劃,就是每個翻花學生手中的專屬指示卡,上面有個人在全方陣中的坐標,以及該坐標按序排列的花色。只要在得到信號指示時迅速操作裝置,變?yōu)橄乱粋€序號的花色即可。
在早期練習時,這個信號就是老師通過大喇叭喊一個“換”字。到了廣場上,則是信號燈。廣場的每個路燈桿上掛有高低位兩個信號燈組,互為備份,正常情況下優(yōu)先看高位的(記不清了,也有可能是低位的),其失效時看另一個。每個信號燈組由兩個燈構成,一個提示“預備”,一個指示“換”下一序號花色。
當大家已熟悉這全套流程,最后時刻,領導們超強的控制欲和風險管理意識出來作祟,為部分老師帶上對講耳機,再加一道語音指示的保障。
問題就出在這里。當天老師們通過耳機收到的指示,總是比信號燈變化早,而對講機有限,只有部分老師分區(qū)控制學生,會有聽不清老師喊話的區(qū)域。這不可避免的造成全方陣數(shù)萬操作者的猶豫、遲疑,反應速度不一致。
雖然沒有出現(xiàn)太大問題,只是變換瞬間不夠流暢,但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作為一個從夏至秋全程參與者,我難免心中遺憾。
慶典結束后,耳機中又傳來聲音,老師們低下頭按緊耳機和另一側空著的耳洞,努力在身旁呼嘯著的大風和吶喊跳躍著的人群中聽清。那是指揮部最后一句問候:“演出非常成功,謝謝大家!”
是的,既然任務已完成,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再苛求什么。
悠長假日
對那年的你我來說,暑假不能肆意揮霍,并等到臨開學狂趕作業(yè),簡直像過了一個假的暑假。
所以開始時孩子們難免有不悅,大家的抗拒是慢慢才化解的。請想象這樣一個假期,同學們幾乎還能天天見面,居然在深夜燈火通明的天安門廣場野餐,甚至在9月開學后不時的不用上課。相信我,你總會感興趣起來。
整個暑假,各班都會由班內(nèi)同學輪流寫班日志,記錄大家每天的訓練日常。各班日志會擺出來公示供大家翻閱,對比評選。學校還會向同學們征稿“訓練報道”,盡力調(diào)動起每個人的積極性參與其中,記錄這個命中注定的不凡假日。
不得不提的還有負責我校演練的副校長,平時接觸不多,這個夏天讓大家認識了他的樸實與幽默。比如,超大型會場上廁所困難,他向我們傳達“寧渴勿憋”的精神,于是我們在廣場上喝水從來只抿一口。比如,說男生的白褲子比較透,提醒大家要穿淺色內(nèi)褲。這些都是在年級大會上直言不諱。
對了,對了,你們無法想象我曾去集結一路上吐過三次。9月6日夜間我們從學校出發(fā),統(tǒng)一乘專屬公交車前往天安門,趕上晚高峰,堵在二環(huán)上。這“一起一停”對暈車的我最為致命。最為尷尬的是醫(yī)務室老師就在我們車上,坐在對面,吐完再給我藥,已來不及阻止后續(xù)的連吐了。
那時有經(jīng)驗的老師們口中,此般假日上次出現(xiàn),還是在1999年。如今又是十年白駒過隙,社會風氣,人們的思想認識已大不同,70周年慶典乃至以后,顯然不會再有如此“迂腐”、“過氣”的人海工程。
今日再回想,許多故事的細節(jié)雖已湮沒在歷史的風塵中,但不影響那個悠長假日在我們的記憶中璀璨奪目。
歲月風聲
有位知乎的大V朋友周宓,今年夏天寫了句我很喜歡的話:
記憶像一杯甜水,每回憶一次,喝一口,再兌點水,越來越淡。
人為什么愛回憶過去呢?
因為,過去的快樂,可以鼓勵人面對現(xiàn)實的凜冽。也是因為,當下的精彩不再與你有關。
如今坐在電視機前看直播的我們,可以怎么舒服怎么坐著,可以評頭論足,可以邊吃東西邊在幾個微信群里同時聊天,甚至可以隨便去廁所。
我心中卻在想著如今校園變成哪些孩子的天下,換誰在沒有年齡的夢中翻滾,同時不得不接受自己青春已去大半的事實。那些縹緲與夢幻,那些肆意與不羈,都在人生中漸漸褪去。
又是秋天,一個平淡的早晨,我停下早會后去休息室的腳步,以免閃念間的靈感溜走,迅速在手機上寫下這句話:
當你需要忘記的東西比需要記住的多時,就真長大了。
它似乎應有個對稱的后半句,諸如“什么什么,就變老了”之類的。也許下半生哪一個平淡的傍晚,它會從我腦海中蹦出來,再補充完整。
這個十年,我們走過很多路,遇見許多人,寫下不少字,最后還是難免回到內(nèi)心的原點。下個十年,如何與生活達成和解,將是我們重要的人生課題... ...
你聽!
你聽到嗎?
是歲月的風刮過耳畔的聲音。
朋友們,2020年新年快樂。
拓展閱讀
個人觀察的角度帶來文學,集體敘述的角度制造歷史。這種個人觀察帶來了另外一種共鳴,在歷史中不會記載的個人感受---眺望某個遠方,看到世界的一角。
2009年的很多事都想不起來了,但這段記憶卻深深印在了腦海里。時光荏苒,你們還好嗎?
* 首圖除外,文中其它圖片非本人拍攝,為學校老師和負責記錄的同學拍攝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