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距離10月28日上午10時8分重慶萬州22路公交車墜江事件已經整整過去了十天。
但一回想起墜江畫面,仍讓觀者心有余悸:22路公交車在經過萬州長江二橋橋面時突然向左側猛打方向盤,越過中心實線,撞擊對面正常行駛的小轎車后沖上路沿,撞斷護欄,從垂直距離70米的橋面上直直落入長江江水。
整個過程持續不到五秒鐘,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等醒悟過來,只看見江面上浮起一灘油污。85小時之后,救援人員終于打撈起13具罹難者遺體,并證實有2名人員失蹤。
事故一發生,頓時引起軒然大波,眾多網友熱議。
首先,矛頭指向大巴車對面撞擊的紅色小轎車。兩個關鍵詞:小轎車“逆行”、“女司機”。有網友po出女司機穿著高跟鞋在橋面痛哭的照片。一時間,罵聲無數,女司機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
如果言語能殺人,那些言論足以讓這位無辜的女性死上幾百遍。
警方迅速做出反應,公布當時真實情況。
于是,這個論調偃旗息鼓,另一種聲音又盯上司機,有說他熬夜唱歌,有說他吸毒,抑郁,也有說他報復性自殺……
所幸,11月2號警方公布了這次事件的真正起因。
大眾這才明白,這場駭人聽聞的特大公交惡性事件,起因很簡單。原來只是一個女性乘客(劉某)錯過了自己要去的站點,要求司機(冉某)停車,讓自己下車。
因為當時不在公交站點,冉某拒絕了。劉某走到司機駕駛座右側,與之發生激烈的言辭沖突,期間更是兩次用手機擊打司機頭部。司機也兩次脫離右手,格擋還擊對方。
10時8分51秒左右,司機脫離右手瞬間,向左猛打方向盤,車速51公里,駛過中心隔離線。在滿車的一片慘叫聲中,慌亂的司機沒有將車剎住,徑直撞向對方車輛,沖入江水中。
到此,我們不禁要問:一個人錯過一站,兩個人情緒失控,憑什么要全車其他13個人用生命為他們的錯誤買單?
要知道,遇難者中最小的是兩個1歲和3歲的孩子,由母親帶著外出游玩,最大的82歲,作為婆婆過江去為媳婦過生日。還有一位打撈隊員的父親也在逝者之列,而他距家只有300米!
隨著時間流逝,人們情緒逐漸平息。很快,這則新聞就要被其他更奪人眼球的新聞所掩蓋。
那么這則新聞,除了給人們提供茶余飯后的談資,還能留下什么呢?
二、
我常常想問,如果當時你我坐在這輛車上,我們會怎么做?
a.嫌吵,提前下車。
b.將兩人拉扯開。
c.冷漠旁觀,事不關己。
據網上調查數據顯示,70%以上網民都認為劉某負有主要責任,15%認為司機有責任,只有11%感嘆車上其他人太冷漠。
這就不難理解,有人會選擇a。事實上,當天確實有兩名乘客嫌劉某和冉某爭吵激烈,提前下車。
剩下恐怕大部分人都會選擇c。事實上,當天的其他乘客也確實這么做的(排除年老體弱)。
伏爾泰有句名言: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是有責任的。
套用一下:災難來臨時,沒有一個人覺得自己應該出手阻攔這場災難發生。
其結果就是一車人眼睜睜地看著大車偏離方向,沖向死亡之門。
若干年前,發生過這樣一個真事:有一輛公交車在火車鐵軌上拋錨,一時間動不了。司機擔心火車來了釀成事故,于是招呼大家一起下車推車。只有兩位乘客響應,其他乘客認為不關我的事,外面又冷,于是不為所應。
可是,當司機和另兩位乘客在外面吭哧吭哧地推車時,卻驚恐地發現,不遠處一列火車已經呼嘯而來。
他們三人拼命呼叫車內乘客逃離,與卻拼不過死神的腳步,車內乘客還來不及反應過來,火車瞬間就把公交車撞得粉碎。除了車外三人,無一幸免。
這件事不禁讓人聯想到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車四十四》。
情節很簡單:一位大巴女司機載著滿滿一車乘客在野外行駛,遇到兩個假裝受傷的劫匪在路旁呼救。好心女司機讓他倆上車,誰知這兩人一上車就把全車人的財物洗劫一空。不僅如此,他們還要將女司機拉下車施暴。滿車人,除了一位年輕的小伙子站起來阻止,并在與歹徒搏斗時被刺一刀。其余人都做漠然看客,旁觀之。
結果,受盡侮辱的女司機上車以后,憤然讓剛才拼命救她的小伙子下車,他十分不解:明明剛才是我要救你啊!很快,他就明白女司機為什么要趕自己下車的原因了。原來,女孩痛恨滿車人冷漠地袖手旁觀,把大巴開進山溝里,一車人全部死亡。
三、
我們總認為,那些在公交車上不阻止別人犯罪行為的人,是冷漠的看客。卻不知,我們自己才是群體最大最冷漠的看客。
中國人歷來有看客心理。
一個世紀以前,魯迅先生就曾多次在各類文藝作品中寫到中國的“看客文化”。
《藥》中寫刑場上的人們,“那三三兩兩的人,……潮一般向前進。”“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子,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
在《墳 . 娜拉走后怎樣》一文中也寫到:“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看了滑稽劇。”。
進入21世紀,我們的物質足夠豐富,科技也非常發達。然而,絕大多數人內心仍然是一個世紀以前的“看客”心理:不要湊熱鬧,看看就好了;面臨罪惡時,我保持沉默,不參與,不引火上身,保全自己;事情過了,發發牢騷,寫幾個文字罵罵人都可以;罵過以后,這件事與我無關。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旁觀者冷漠,亦稱“旁觀者效應”。在群體或社會中,由于責任分散,每個人都覺得此事他人會去做,結果變成人人都該管的事,最終反而沒人管的現象。
殊不知,每個人都是在同一輛人生列車上,面臨災難時,誰也逃不掉。
直接的例子如這次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中的其他乘客,間接的例子,如有人自己生產偽劣食品從來不吃,只賣給外人,人人都是這個心理,其實你買進的其他物品同樣是另外一個自己生產的有毒有害物品。
罵別人容易,輪到自己,保持沉默就好,其實沉默的大多數同樣是犯罪。
面對災禍,沒有一個人能夠幸免。少一些看客心理,多一些行動派,這個世界才能更美好。
四、
所幸,這個社會還是有一些人清醒過來,不再做冷漠的旁觀者。
2016年5月27日下午,武漢一輛公交車行駛在當地長江二橋中部時,車廂內出現過類似重慶萬州公交車事件的情景。一名中年女乘客突然上前瘋狂搶奪女司機手中的方向盤,然而,由于一位熱心乘客小吳猛沖上前,勇敢一抱,制止了“搶盤女”,為女司機贏得了寶貴的停車時間,保住了一車人性命!
小吳這一抱,當時并未引發多少轟動。
但當今年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發生之后,一位武漢企業家卻陷入了深思,試想如果不是小吳兩年前那沉著冷靜的出手相助,恐怕公交墜江事件要提前兩年。因此,這位企業家特意表彰小吳10萬元!
雖然遲到了兩年,但說明每個人都在反思,都在覺醒。
有一首詩,雖然已經被大家所熟知,但還要一再重溫: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
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
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后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
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此后他們追殺天主教徒,
我保持沉默──因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這是一位德國新教牧師墓碑上的墓志銘,至今讀來仍振聾發聵。
愿所有人聞者足戒,因為我們都在同一輛車上,沒人能夠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