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事不過三。今天就想寫個主題。于是就有寫什么的煩惱。
當然從自己最熟悉的寫起吧!全然整理混亂的心。
清靜經里老君說:人能常清靜,萬物悉皆歸。人生在世最難的是有一顆清靜的心。那所謂的清靜又是何樣呢?
大學中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已。
從此短文中不難辨出,儒家是把這清靜又分了好幾個層次。絕對不是教室醫院圖書館里那個簡簡單單的靜。國文白話后,很多字的深深意也隨之簡簡達了。如果不讀大學這一段哪知靜之深?
課堂上老師說安靜,學子們一般是止于語,那手兒腿兒總是有些小忙,老師嚴厲點為了幫助靜,只好要求學子們,把手兒桌上放。于是乎桌下腿腳開始唱主角,可以搖啊搖,可以開開合合,兩腿兩腳間總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當你詢問弟子規學過了嗎?學子們張口便流利誦之。在問弟子規里關于坐姿的說的是什么?一片茫茫然。還有幾個眼珠骨碌骨碌地轉,嘴里不停的誦。不曉得關于坐姿的句子藏在何處。
勿箕踞,勿揺髀。現黑板時,還有許多學子是茫然的看著。估計我們的古人看見,不知該怎樣的搖頭,怎樣的嘆氣。傳統文化的皮毛,在我們當代的教室里都顯得如此深奧。那我們正統的傳統文化豈不成了天書。何以談傳承?做為學子連基本坐姿都不知,還自詡熟背弟子規。
王陽明一直強調知行合一,可我們的教育一直如王陽明語茫茫然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成了空中樓閣了。所以王陽明語行而后知始真。因為少行所以一直不知所知為真。相反覺其假。
原說清靜,可是止都做不到何以談靜。肢體止還是容易的!而心止才是核心。心靜方可定,定后才是靜,靜后能慮能得,自然萬物悉皆歸。所以國人自古推崇站樁、打坐,修煉入靜定的功夫。既然說是功夫,這靜定是需要天天修煉的。而我們卻忘了這修煉。我們的傳統文化,本是鮮活的卻被僵化了。
就此打住吧!打坐站樁向傳統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