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北宸一塊聽聽寫作課#2
本期題目:妨礙你寫作的借口是什么?
就在去年的盛夏,我開了自己的公眾號,打算寫點東西記錄下自己的成長。大概寫了4、5篇東西后,就再也沒有更新了。直到近日,當我再一次打開了公眾號,才意識到,就在“沒時間”這個無比正確的理由下,一年就這么過去了。
仔細想來這所謂的“沒時間”還真不是“沒時間”這么簡單?
寫作這件事優先級太低
一切的時間管理,其實都是優先級管理,之所以沒時間寫作,是因為寫作對我來說不是個不干不行的事情,那么就意味著,其它事情比如工作、加班,帶孩子、健身、休息、甚至刷朋友圈都會排在寫作前面。
一天24小時,很快就會被現有事情填滿。寫作也就只能靠邊站了。
寫作缺乏及時反饋
反饋實在太重要了,我們很容易通過反饋評價事情的意義和價值。而當一件事情沒有及時反饋,就意味著價值評判機制在一段時間內是失效的。而寫作就是這么一件反射弧很長的事情。寫一篇,寫兩篇,甚至寫十篇也無法馬上帶來自我成長,更別說明顯的利益了。
所以,跟孩子幸福的笑容,馬上可得的工作成績,以及幾個月可見的好身材相比,寫作顯得無用。
總以為環境具備才能寫作
伏案寫作幾乎是我認為寫作的標準姿勢,于是總是希望找到這樣的時間和狀態再開始寫東西。可自從有了小朋友,這種狀態幾近奢侈。想盡各種辦法尋找屬于自己的大塊時間而不可得。最終只好在焦慮中變成麻木。
終于再也提不起筆了。就這樣一晃一年。
那么這些理由都成立么?
確實成立,也很現實。
但是當我對寫作的認識發生變化后,忽然發現這些理由都變成了借口。
寫作真的不值得更高的優先級么?
寫作真的不能提供及時反饋么?
寫作真的需要那么高的環境要求么?
思考后的我給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寫作其實像是種果樹,剛開始的幾年看不到收成,但是卻時刻都在成長。直到某個時間,長成熟了,就開始接果子。而一旦開始結果,之后的每年都會碩果累累。
如果著急時下有所收益,會選擇去種菜,然而明年還是需要重新再種,不會有任何積累效應。
所以,寫作就是那種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其實最值得花時間去做。
這樣看來,寫作應該和健身歸為一類,堅持做,時間自會給你回饋。
而對寫作環境的要求,我想也如健身一般,不是只有健身房才能健身。回想自己這一年多Keep的經歷,其實只要想,哪里都是健身館。
就像此刻,我在地鐵里,拿著手機,寫完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