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這本書是蔡崇達(dá)的第一部文學(xué)作品,關(guān)于他的種種我所知的少之又少。但當(dāng)我打開這本書,我看到的是他對人生的描寫,在之中,我看到了他對人生閱歷的感悟。他用感性的文字,來分析人生的真諦,他敞開了自己的皮囊,寫出了這樣的一本書。書中的父親、母親、張美麗、阿小以及厚樸等人,作者對他們的描摹可能會有一些藝術(shù)處理的成分。但是他們的形象是鮮活的,人格也是立體的。在這一個個小人物背后,折射了許多問題,這些小人物便是當(dāng)今社會百態(tài)的縮影。正像作者在書的后記中寫到的:“我因此多么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或提醒讀者,‘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因為正如馬塞爾?普魯斯特所說的:“每個讀者只能讀到一萬存在于他內(nèi)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xué)儀器,幫助讀者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些刻在骨頭里的故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 ? ? ? ? ? ? ? ? ? ? ? ? ? ?作為第一期,我們就來談?wù)勛髡吲c他的三個親人之間的故事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阿太
? ? ? ? 首先就是作者的阿太,她是作者外婆的母親。雖然僅在第一篇的《皮囊》中提到,但是也足見阿太對作者人生的重要性,是她告訴了作者“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可以說是她總起了這本書。作者得以放棄皮囊,真正用真心用肉體來面對這個世界。作者用寥寥數(shù)筆描繪了阿太的“性情”。她在作者外婆的葬禮上的“冰冷無情”,切菜切斷指頭的從容鎮(zhèn)定以及把作者的舅公扔到海里學(xué)游泳等許多小事,讓作者認(rèn)為他的阿太似乎是一塊石頭。但出了名的硬骨頭阿太居然也會哭,在她九十二歲的時候,她因為補屋頂?shù)目吡ち讼聛恚稍诩依飫硬涣肆耍鎸η皝硖酵淖髡撸蘖顺鰜怼N铱闯隽怂臒o奈,不是因為年老體衰的惋惜,而是被自己這具皮囊限制住自己的肉體的悲哀。當(dāng)阿太去世的時候,就給作者留了一句話:“黑狗達(dá)不許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后,我已經(jīng)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我曾經(jīng)一直不理解莊子的思想,不懂為何他在妻子的葬禮上鼓盆而歌。過去的我總是認(rèn)為這是圣人之道,就像道一樣無非為人所理解,蔡崇達(dá)書中的阿太卻為我解釋了這一切。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生只有短短幾十年,被世俗所苦,實在糊涂。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只是沒有了皮囊的羈絆,而他的靈魂卻是逍遙灑脫的。所以,我們的生活觀也應(yīng)如此,讓我們的生命永葆輕盈,不被這皮囊、肉體和各種欲望給拖住與玷污。當(dāng)我看到此處我長舒了一口氣,我開始真正認(rèn)識到了這本書的厚重。作者寫這本書一定十分傷心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母親
? ? ? ? 作者在這本書里介紹的下一個人物就是他的母親。而我在書中讀到是母親的愛,是對父親的愛,一種在常人眼中或許無法理解的愛。我就著重談?wù)勛髡叩哪赣H在其丈夫去世后的故事吧。可以說這個母親做過兩件事,一個是建老家的房子,一個是陪伴過世的父親。修建老家的房子,源于她與作者父親之間的愛情。在作者的父親去世之后,她便想在這片與愛人一同買下的土地上,把房子修建完成,即使她心里清楚這個房子可能在半年或一年后被拆遷掉,家里的經(jīng)濟(jì)條件十分不好。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亡夫,就算是房子的名字也要寫亡夫的名字,僅僅是一個承諾,讓她在貧窮線上掙扎了一輩子,她也絲毫不后悔。但是,她的舉動,也讓作者擁有了家的感覺。作者的母親在一輩子之中遭受了巨大的壓力,在剛建國的時候,便遭受來自各個方面的“困難”;作者父親癱瘓后,她是照顧他的主力;再到后來建房,巨大的壓力讓這個速來就十分強悍的母親,也倍感壓力。所以,她就選擇求助于神明。丈夫去世后,她便往來于各個寺廟之中,求助于自己的神明朋友,來使丈夫靈魂得到解脫。最后,在鎮(zhèn)海宮中的那個下午,她又看到了丈夫二十出頭的模樣,她哭了,她說他釋然了,這何嘗不是她本身對這段感情的釋然呢?作者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她求助于自己的神明朋友們,是要自我安慰,作者根本不信,但卻在最后又相信了神明,或許正是因為母親因為他們釋然了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父親
? ? ? ? 正如李敬澤在書序中所寫的那樣蔡崇達(dá)喚醒了父親這個形象。他的父親離家闖蕩,后來又歸還,再到后來他病了,而他又掙扎著對抗著病魔,以換取尊嚴(yán),再到最后他離去。這個形象被作者懷念著,愛著,也被他厭棄著。作者與他的父親不僅有小時候愉快的時光,也有同他在其癱瘓之后,不愉快的記憶。但當(dāng)這個人去世的時候,作者握著他冰冷冷的手,卻不住埋怨他,大罵他。鄰居家傳來世界杯開幕的聲音,而在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離開了。這個在作者文中有時被描寫得肥嘟嘟的人,這個曾經(jīng)混過黑道,當(dāng)過海員,開過酒店、旅館以及加油站的人,作者卻失聲痛哭。到此,我們才能明白所謂的“厭惡”背后是作者對他的父親最深入,無人可以理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