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任何時代,還是少數人的團體之間,社會一直都是一個金字塔體系。從上到下,隨著人數的增加,智慧和財富不斷地減少,二八理論適合任何人類社會的各個階層。二八原理為什么會存在呢?你是否有過認真的思考,你是否想過白己該如何通往頂層。
越是通向底層之人,他們的人數越多,其智慧也就傾向于無知,(烏合之眾)詳細研究了大眾盲從和沖動不理智的原因和根本。越是通向頂層之人,他們人數越少,也就傾向于有知,并且財富豐厚,工作清閑,可以享受到一切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
無知總是受控于有知,有知者總是永遠統治者無知者。所以古中國歷史上王朝,不斷采用愚民的辦法,來穩固統治。人們最大的弱點就是,經常拘泥于自己的行為和他人的行為,是不是符合道德,是不是符合真理,卻忽視對事實的審查,從不研究背后的邏輯,利害關系和行為動機,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懶于思考,要建立自己的原則,去認知你所看到的一切。
知世而后存焉。了解社會后才能生存。在這個社會生存,認識不到社會存在的本質,是非常可怕,人性趨利避害,終究世態炎涼,人性多詐,善良的人,終其一生,都不會有多少成就。
歷史最有名的故事,莫過于民族英雄岳飛了,一生精忠報國,卻遭遇陷害,并且是莫須有的罪名。同時還有同樣厲害的名將韓世忠,卻能安然終老,并未遭到陷害,這其中的差別在于對社會,對人性,對權利能不能夠有正確的認知。對于古中國來說,歷史上所有的為民請命,順應民心,不過是為了個人至高無上的利益和統治,“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就是皇權的本質。權利面前無親情,岳飛北伐口號,叫做“直搗黃龍,迎回二圣”,迎回當朝皇帝宋高宗的父親宋徽宗,以及皇上的哥哥宋欽宗。這個口號獻身朝廷,直接引起皇上的強烈不滿,這是在對抗皇權,十二道金牌都無法召回岳飛,這是難以控制的形象,個人又沒有任何缺點,沒有任何污點,有能力,得民心,有軍權,還有死忠的岳家軍,完全具備造反的實力,為了權利安全,不除掉你睡不安穩,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韓世忠就聰明多了,也不搞什么韓家軍,皇上說咋樣就咋樣,還強買百姓房產和地皮,這樣讓皇上放心了,安然終老。
識人而后幸焉。能鑒別他人的優劣之后才有幸運。識得人性,知道別人的能力,知道別人的缺點,就能做到用人有道,自己進退自如,不會把自己放置在危險的地方。
唐朝唐肅宗時期,肅宗的親信李泌,戰亂收復西安后(唐朝的首都),皇帝留李泌一塊喝酒,同榻而眠,李泌深受寵信,可李泌已經感覺到了危機。李泌看到張良娣受寵,宦官李輔國的權利越來越大,還有聯合中書令崔圓一起向皇上進讒言陷害自己。知道皇帝愛親近小人,為了明哲保身,直接請求退休。退休之前力保太子,后來太子受到皇帝保護,那些小人終究沒陷害了太子,太子登上帝位,感恩于李泌,之后重用李泌,李泌就東山在起并且深受皇帝信任。李泌的成功得益于對肅宗和太子的認知,也知道自己斗不過小人,為日后東山在起,奠定了基礎。
人警人者,示以怨也.人們對他人的警告,表現為怨恨。如果別人對你表現怨恨的樣子,那么及早消除,要么就會有大患。
如果沒有江充西漢王朝也許不那么慘,江充對太子的怨恨,最后害死了太子劉據,太子對江充的怨恨,也害死了江充自己,最后讓漢武帝滅了自己全家。如果早早想辦法解除點怨恨或者隱藏怨恨,事情也許不會糟糕。事情的起因,江充為了博得漢武帝恩寵,一次江充跟漢武帝去甘泉宮,在前面開道,正碰上劉據派往宮中的使者坐車在弛道上奔馳。江充看到太子的手下在天子專用的弛道上,二話沒說就令人將車馬扣留,并將太子的使者逮捕,準備交付審判。太子請求江充放自己一馬,江充置之不理。太子劉據見到江充如此胡作非為,常常站出來為被陷害者說話,有時候還指著江充的鼻子大罵其是奸佞。這樣倆人的怨恨越來越深,江充搞木頭人誣蠱之禍,搞上了太子,太子被逼反殺了江充,最后太子被皇帝殺了。有怨恨盡早消除,不然危險就會降臨。
畏懲勿誡,語不足矣。害怕懲罰的人,就不要勸誡他,語言上勸誡他,是沒有用的。對于那些特別自我,又頑固的人,語言上的勸誡,沒有任何用處。如果強行勸說反倒給自己樹立敵人。
南北朝陳宣帝時期,陳宣帝一心認為河南很容易平定。這時就沒必要勸說,皇帝已經有了自己決策,可是不倒霉的蔡景歷規勸陳宣帝說:軍隊士兵疲憊不堪,將軍們驕傲自大,這時候不適合北伐,要不然就會失敗的。陳宣帝聽了非常生氣,認為是破壞大家的斗志,把蔡景給貶到外地去了,還沒等到他還沒有出發,有人告他貪污,名聲很壞,于是陳宣帝順勢就免去了蔡景官職,取消了爵號和封地。對于固執的人,不要勸說他,不然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生活這樣的人多的很,總喜歡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不僅會惹人厭,還會遭到別人打擊,勸說別人,也要看關系,關系再好,有些話能說,有些話不能說,你又不是他心里的蛔蟲,難免會生關系裂痕。
勢強自威,人弱自慚耳。勢力強大的自然就有威勢,勢力弱的人就自己感到羞愧。一個生活富足的人,走哪里都前呼后擁,一個貧窮的人,走哪里都畏首畏尾,走到哪里都會感到自慚形穢。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就是真實的寫照,一方面君臨天下,一方面,當和尚過乞討的日子,這倆種情況在朱元璋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據說有倆個兒時的玩伴去找朱元璋求取富貴,一個封侯,一個被殺,完全是說話方式不同,引發了朱元璋心中的痛,封侯的深情款款地懷舊說:“想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府時,打破罐頭城,放走湯元帥,活捉豆將軍。紅孩子擋道,多虧了菜將軍。被殺的是這樣說的,哎呀,朱老四,你當了皇帝可真威風呀!當年咱倆一塊兒光著屁股玩耍,你干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偷豆子吃,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果瓦罐被打爛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里,還是我幫你弄出來的。怎么,不記得啦!倆人說話內容一樣子的,今非昔比明太祖朱元璋的地位不一樣了,自慚形穢的日子讓他不堪回首。
變不可測,小戒大安也。變亂是難以測度的,小事上謹慎才能確保平安。小心謹慎才能免除過錯禍患,韓非子也說,戰戰栗栗,日慎一日,茍慎其道,天下可有。這說明謹慎的重要性。
春秋時候晉國,晉國當時執政的是智氏,在智伯執政時期,智伯當時想吞并趙襄子的地盤,一個又吞不下,就聯合韓氏,魏氏,率領三國的軍隊去攻打趙襄子,在晉陽城圍攻三個月,挖掘開了晉水,晉陽快要被攻破的時候,智伯謀士對智伯說,快要城破,都看不出來韓氏,魏氏高興,你要小心他們倆,智伯不聽。趙襄子打算投降了,用占卦看投降誰,于是派遣張孟去談,張孟和韓氏,魏氏結了盟,用三國的軍隊,打擊智伯軍隊。滅了智伯,瓜分了他的土地,恢復了趙襄子的地盤。魏氏,韓氏,害怕下一步就輪到他們,而智伯不謹慎滅亡了自己。
意可曲之,言虛實利也。意圖可以曲解,說假話為了獲取實際的利益。中國人最擅長這一招,來打擊政敵了,所有人們常說沉默是金,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說。清朝很有名的文字獄,“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一案,就是刻意曲解造成牽連幾百人的大案,作者徐駿一家被滿門抄斬,有一次,翰林官徐駿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寫成“狴”字,雍正帝見了,馬上把徐駿革職。后來再派人一查,在徐駿的詩集里找出了兩句詩:“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于是挑剔說,這“清風”就是指清朝,這一來,徐駿犯了誹謗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世道如此險惡,活著就不能糊涂的活著,保持清醒的頭腦,要勤于思考,小心謹慎,才能不使自己犯下過錯,給自己或者給別人帶來巨大的傷害。小心謹慎,成功才會一步步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