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魚
在長期關系中,如果我們不尋找互利,就會雙輸,這正是雙贏的關系成為唯一現實選擇的原因”
- Stephen
R. Covey
1.???
我曾經看到過一本好書,叫做《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作者Thomas Gordon提出一種觀點: 父母如果使用家長權威去教育(控制)小孩,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是長期來說會影響和傷害孩子自立,自律的能力和自主判斷能力,也會傷害父母和孩子的關系。
這個觀點對我的觸動很大,因為我一直認為父母有指導孩子往正確的道路發展的責任,大的是非對錯這個大框架是父母不能退讓妥協的,所以在遇到爭論和差異的時候,應該以父母的判斷為主。
我的這個想法是不是看起來很“正當“?
但是,所有和我有共同想法的家長朋友們,你們在具體處理孩子的教育細節的時候,有沒有發現這種指導思想經常導致我們在和孩子相處過程中,各種沖突不斷?
后來,我又讀到了Stephen Covey的那本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作者提出,雙贏才是一種可以長期,持續的積極的關系狀態,除此以外,壓制,妥協,退讓,委屈求全所造成的和平都是短期且有害的。
當看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雙贏“這一部分后,我欣喜的意識到,其實這世上是有一種方法,可以讓雙方都“獲利”的。
當你放下自己必須要“贏”,必須要別人聽從你,理解你的態度,開始從雙方共同獲利的角度去思考對策的時候,矛盾和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好吧,我們別說的那么書面,先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一個10歲的小朋友麗莎,她想買一臺平板電腦,可是她的父母認為,她會花太多時間在游戲上,并且這樣會傷害眼睛,他們更希望她閱讀,所以不太想給她買。
好了,矛盾出來了。先設身處地的想想,你是Lisa,或者你是她的父母,會怎么做?
先來說一個普遍會發生的情況:
Lisa: 爸爸,我想買一臺平板電腦。
父母:你應該多看書,平板很傷眼睛。
Lisa:可是我就想要一臺,我的朋友都有了!
父母:那不代表你就應該要一臺,你看看你這學期的成績,你應該多花點時間學習!
Lisa:學習學習,我知道學習,我在跟你說平板的事,你扯那里去了!
父母:總之買了這個玩意你肯定就更不好好學習了,不能給你買!
Lisa:。。。。
好了,談判破裂,父母成功地壓制了孩子,而孩子滿懷著對父母的怨氣,對父母更加叛逆了。
這段對話的破裂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雙方都沒有把自己的觀點明確的表達出來,情緒控制了理智。第二,雙方都想說服對方聽自己的,都想贏,但是最后,都輸了。孩子沒有得到平板,父母呢,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我們很多人的思維常態和上面的父母一樣:我的想法是對的,你應該聽我的,如果你不聽,那好,我也不會聽你的。
還有一種常見思維,那就是,好吧好吧,我怕麻煩,我不愿擔責任,那我就認輸吧,我就將就吧,雖然心里不愿意,可是為了保持平衡不被打破,為了和平,放棄自己的意愿,聽從別人。
雙贏不是讓你必須打敗別人,也不是將就別人,記住,你的感覺,你的意見也很重要,就像上面望女心切的爸爸媽媽,你能說他們的愿望不合理嗎?
有一本繪本的名字叫做《鱷魚和長頸鹿》,這是一對非常相愛的夫妻,他們的唯一問題就是身高差了2.43米,這個問題給他們帶來了無限的煩惱,吃飯桌子不是太高就是太矮,不是長頸鹿的脖子戳穿了天花板就是鱷魚在高高的馬桶上下也下不來。
最后,兩個人想了一個辦法,他們挖了一個大坑,填滿了水,把家變成了“游泳池”,這樣,長頸鹿站在地上,鱷魚游在水里,他們可以在同一高度看到對方,在同一高度和對方吃飯,聊天了。
試想一下,如果鱷魚為了愛情委屈自己生活在長頸鹿什么都高不可及的家,或者長頸鹿為了遷就鱷魚每天連頭都不能抬起來生活,那么,他們的幸福愛情,又能堅持多久呢?幸運的是,一切的問題,在“雙贏“的基礎上,通過雙方的努力,都被解決了。
那么如果要建立一個溝通順暢,大家都能獲得滿足的關系,要怎么做呢?
第一:培養富足的心態。
記住,關系的建立是雙方的,所以,這段關系應該對我有利,對別人也有利,只有對大家都有利,我們才能共同努力創造最大的利益,那么我的利益(想法,愿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資源是有限的,但是并不是我多別人少,別人多了我就少,而是怎么去最大化利用的問題。
在下次和老公,孩子,父母,同事,朋友。。。開始有爭執的時候,退一步想想,我想達到什么目的?我的愿望是什么,他的愿望是什么?我們可不可以停止試圖說服對方聽自己的,而是先把自己的主要利益點說出來,然后找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在爭執開始時,保持冷靜,明確的表達你的想法,不要非贏即輸,也不要沒有原則的讓步。
好了,假想我們已經有了在爭執要開始時退后一步,深呼吸一口氣的能力,那么下面我們來講講,怎么去表達自己的意見以及怎么傾聽別人的意見。
第二:平衡和體諒?
我們每個人提出任何觀點都有自己的理由,當然這個理由也許對別人來說不是那么合理,但是你應該鼓勵自己自信的分享你的想法和意見,同時,也不抗拒別人誠實的反饋他的意見。
你應該學會理解別人為什么會這樣想,并且確保他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得到你足夠的注意力,去完整的表達他的看法。
好了,我們不去探究要這么做有多難,只要求自己一點,如果你希望自己的話對方能好好聽,那么,首先好好的聽別人說。
這個好好聽,包括給他足夠的時間,還有,足夠的注意力,不要別人那兒說著呢,你心不在焉的看著手機。
這個原則適用于你的朋友,配偶,父母,也當然包括你的孩子,即便他們還小。
第三,識別自己和他人的“贏”
前面兩個部分都在說心態,鋪墊了半天,具體處理問題的時候,最關鍵的還是找出自己和對方的“贏”點。
我和老公有一次在兒子的興趣班上產生了分歧,我認為孩子喜歡去興趣班,課余也沒有更好的安排,為什么不能學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鍛煉身體,動動腦筋,交交朋友呢。
我老公認為孩子在興趣班花費的時間太多,應該讓他有自己的free time, 何況學太多東西花費太大,學不精,沒有必要。
好了,其實我家屬于爸爸主外,媽媽主內的類型,媽媽安排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已經很累了,可是爸爸不理解我,還要挑剔興趣班的問題,不就是個興趣班嗎,你沒時間陪孩子,又不讓他去學習愛好,我一個人也不可能什么都教他,或者把我的時間全部放在他身上吧?
注意,如果我這么說,那么這場爭執的結果必然是不歡而散。那么怎么辦,來,深呼吸,我們來找找彼此的“贏”點:
我的贏點是:興趣班可以開發智力,鍛煉身體,多幾個愛好,并且可以高效利用課余時間。
爸爸的贏點是:孩子應該有可自己支配的時間,興趣班花費應該適度控制,應該集中幾項能學精學好的。
所以經過和兒子商量,我們協議:把興趣班的種類控制在有限的范圍內,只選擇他真正感興趣的,想進一步發展的;增加全家活動的時間,特別是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做運動,旅行,增加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但是給他一定的指導,比如給他建議好的書,玩具,運動等等,給他自由發展自我的空間。協議產生了,我們各方都達到了滿意度。
我沒有因為爸爸抱怨興趣班太多而跟他生氣,但是也提出了他應該多陪伴孩子的要求,那么他為了支持他要孩子多一些自己支配時間的觀點,就需要花費時間去陪伴孩子,指導孩子怎么去良性的支配時間。
而孩子,既可以繼續去自己真正喜歡的興趣班,得到了父母更多的關注和陪伴,也得到了更多的自由空間。在整個事情里,沒有人輸,大家都得到了自己希望的結果。
這里再次證明了深呼吸是很有效的,大家都去學一學深呼吸。
第四,達成協議
前面三步都做了,這一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把你們的贏點都拿出來,找一個兩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并且執行它。記住,這里最重要的是遵守,尊重你們的協議。
3.
好了,我們看看最早舉的那個麗莎同學要買平板的例子,父母的贏點和孩子的贏點各在哪里?
父母:孩子接觸網絡,利用電子產品作為工具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必須要控制好時間,并且保證接觸的內容是適合孩子的。
孩子:有了新的工具我就可以和其他同學一樣,更方便的連上網絡,拓寬視野,當然也包括和朋友們聯系,娛樂。我知道使用電子產品過多會危害我的健康,讓父母擔心,那么我就要證明我會有節制的使用平板,制定一個健康的電子產品/網絡使用計劃。
那么溝通中考慮到對方的贏點和自己的贏點,如果換一種交流方式,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呢?
父母:你想買一個平板。(提出問題)
Lisa:是的,我的朋友都有了!
父母:你打算用它來做什么呢?(客觀了解對方的意愿,不做個人評判)
Lisa:我會裝一些軟件,有學習的,也有一些游戲,有了平板我上網也很方便,還可以和同學經常交流。(直接說出自己的需要)
父母:我有點擔心你經常用它的話會占用你閱讀和學習的時間。而且平板看久了也會傷害眼睛,我可不想看見你那么小就戴上眼鏡。(提出問題,擔憂)
Lisa:不會的,我會制定一個計劃的。(了解父母的擔憂,提出解決方案)
父母:比方說?(再提問,傾聽具體情況)
Lisa:每天只在回家吃飯前看30分鐘,周末一個小時,其他時間安排閱讀和學習。(提出具體方案)
父母:聽起來不錯,你先制定一個具體的計劃,我可以把我的平板借給你用一個月,如果一切順利,那么我們就可以給你買一個,好嗎?(表示了解,并提出更有可行性的計劃)
Lisa:好的,聽起來不錯。(認可)
好了,大家都學會了嗎?深呼吸,然后,聽別人說,清楚地自己說,找出贏點,達成協議,遵守協議。然后良性循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