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看到臺灣教授洪蘭在TED的演講《腦科學揭露女人思考的秘密》,提及女人和男人的大腦以及語言方面的區別。其中有一個事例,引起哄堂大笑。太太在廚房忙碌,先生過來問:“請問,有什么我可以幫忙的嗎?”太太說:“把那袋土豆,一半削皮,放在鍋里煮。” 半小時后,太太掀開鍋蓋,傻眼了:
笑話之余,無論探討男人和女人的溝通問題,還是社會上方方面面的關系,都脫離不了兩個字:溝通!
可以想象一下,這位妻子的反應,會不會暴跳如雷,然后說出很多對方不愿意聽的話?“你總是聽不懂我的話,怎么回事?” “你覺得這樣的土豆你吃得了嗎?” 不知不覺,一場家庭大戰就開始了。暴力的溝通總是會讓事情往相反的方向發展。
請求越具體越好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就是:請求。
對妻子或丈夫,你有沒有發現,你有時說的話,對方完全理解的不一樣?
對孩子,你說往東,TA偏要往西?
對領導,有時你的話并不讓領導賞識,甚至討厭?
對下屬,你是不是命令多過請求?你覺得下屬并不“聽話”,不好操控?
朋友之間,有時因為“一言不合”而鬧了些小小的不愉快?
今天就來說說最有效的溝通:具體而清楚的請求。清楚的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而不是請他們不做什么。
如有一位妻子,總是覺得丈夫忙于工作,忽略了她和家庭。她對丈夫說:“我希望你少花點時間在工作上。” 三個星期后,丈夫報名參加了高爾夫球比賽。因為妻子的要求,丈夫的確在工作上少花了點時間,可是多出的業余時間,他不知道可以為妻子做什么。仔細想一想:“少花點時間在工作上”,是妻子具體而真正的需求嗎?后來這位妻子好好思考了一下,說:“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個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含糊不清的請求,會讓別人不了解我們真正要的是什么。比如妻子說:“我認為你應該讓我成為我自己。”或“我希望你給我自由!” 丈夫反駁:“我沒有嗎?” 妻子的要求不具體,而且沒有可操作性。如果妻子說:“我希望無論我做什么,你都能點頭稱是。” 也許丈夫會好好思考一下,是不是平時否定妻子太多了。提出具體的要求,丈夫就知道,妻子需要的是稱贊和鼓勵,而不是否定和批判。
那位削一半土豆皮的丈夫,一定是沒有理解妻子的真正意思。而妻子如果不發火,重新表達意思,可能效果會更好:“親愛的,我不是要土豆削一半的皮,而是拿出一半數量的土豆,把皮全削了去煮。”
具體而清晰的請求,不會引起別人的困惑和反感。反之,含糊不清的請求,難免會讓別人誤認為是職責和批判,從而產生反抗心理。即使服從,心理也會困惑和不快。
區分請求和命令
請求一不小心就成了命令。“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鍋鍋老師有一次收到一位同事的請求:小鍋鍋,昨天下班才分開,怎么感覺好久沒見你了呢?你來時,幫我在樓下買一個面包和牛奶吧,紅包已經發給你了。快來吧,么么噠~~可是,這位同事卻忘了小鍋鍋今天休假了。小鍋鍋于是寫了一堆信息說抱歉,并發了一個更大紅包表示歉意。
然后,對方很快地收了紅包,就再無消息。
也許,這位同事在心里指責小鍋鍋,或沒有指責,也有抱怨。即使以上兩種情形都沒有,這樣的行為也讓鍋鍋感覺到對方在“命令”自己,一旦沒有服從“命令”,便做出了讓人不爽的行為。
下面的語句,顯示對別人的請求已變成了命令。一旦有如下想法,別人沒有滿足我們的要求,就難免會指責他們。
他應該把房間整理干凈。
她必須照我說的做。
老板應當給我提職加薪。
我有權要求更長的假期。
那怎樣才能避免呢?“一正一清不相欠”
“一正”—正面提出請求,說你“想要什么”,而不是“不想要什么”。
“一清”—盡量清晰具體的表達請求,最好說可執行、可操作的請求。
“不相欠”—表達請求前告訴自己,對方不欠你任何東西,沒有義務一定答應,拒絕是對方應有的權利,以此避免發出命令的心態。
不妨自己嘗試練習下,如下語句哪些是請求:
我希望你理解我。
請告訴我,在我做的事情中,你最滿意的是哪一件?
我希望你更加自信。
不要再喝酒了。
請讓我成為我自己。
關于昨天的會議,請不要隱瞞你的想法。
我希望你能在規定的時速內行駛。
我想更好的了解你。
我希望你尊重我的隱私。
我希望你經常做晚飯。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說:“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的想法。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
對別人提出請求,應在尊重的基礎上,明確而清晰。達到目標才是最重要的。人與人的關系是相互平行的,沒有誰欠誰一說。
從自身做起,尊重他人,即是尊重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