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最大化是不能完全用錢和利益來衡量的。突然覺得自己好像缺失了什么。我每天都在和“錢”打交道,不論是生活還是學習,經濟利益似乎已經根植于腦海。不,那只是膚淺的。
記得以前學到福利經濟學時,老師說因為課程安排不會祥述,讓我們自學一部分。又因為考試不考,我也沒有花時間看,關于社會福利函數直到考研復習期間才開始接觸,沒有深究其中的精髓。想要效率又兼顧公平,就是兩難問題。在社會福利方面,我們沒有精力去調查一項政策的福利給社會大眾帶來什么,只是盡可能的用他們會得到多少“錢”和“物質利益”來判斷他們得到多少福利。
之前我們總是喜歡用「成本」衡量付出的代價,用「風險」評判投入的期望回報,用「收益」計算我們的得失。之前的價值標桿就是經濟利益最大化,所謂的理性人,更多的時候是站在自己角度的絕對利己主義。
想起前段時間我寫的關于機會成本的文章。二胎政策可以分散風險,減少投資孩子的機會成本。雖然有點玩笑話,但把孩子當做一種投資品確實是傷情感的。養育孩子并對他們有期望回報值,這是大部分父母都會有的心理。但是這樣真的對嗎?這不是栽培搖錢樹或者立豐碑,這是在投入愛,期望的是孩子的健康、快樂而不是能給自己未來帶來多少收益和榮光!突然慚愧的發現,我還沒有媽媽的覺悟高。她支持我留在新聞系(雖然我還是轉走了),支持我考研到外地(雖然不舍得),支持我一個人出游,支持我想得到的一切。她總說,我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你和你妹妹在幼兒園里捉蜻蜓跑得滿身是汗,咯咯大笑的那會,那時候的你真快樂啊。母親的愛里是沒有雜質的。
現在回想,當初覺得規范經濟學(加入道德和價值評判的經濟學)不是重點,實際就是誤區。單從學習的角度看,經濟學之所以能夠變復雜為簡單,大概就是因為他把所有關于福利、公平、效率、時間,甚至干凈的空氣等等一切都量化成了貨幣。只有通過最直觀的貨幣,我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幸福值是多少。這是好事也是壞事。這樣的經濟學讓一切變得簡單輕松直接,又是那么粗暴簡陋沒有人情味。這不是單純地研究商業,而是關系到社會福祉。盡管這話說起來有點悲憫天下蒼生的感覺,但實際上也正是真正的經濟學者所應該做的。
這需要很多很多人一起來做,我也會懷著自己的良心,做自己應該和可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