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這是陶行知先生創作的打油詩。我們天天和孩子們打交道,在培養和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是否意識到,許多時候孩子都有自己獨到的東西,都有做父母的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常之心,放下家長的面子和權威,拜孩子為師,向孩子學習。
好為人師是人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拜孩子為師,可以促使孩子主動自發地努力。向孩子學習,對一些父母來說不可理解。有的父母會說,我走的橋比孩子走的路都多;我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都多;我大學畢業,看的書摞起來比孩子人都高;我工作這么多年,有過這么多的社會閱歷和經驗,我還向孩子學習什么。小孩子,他們知道啥。著名作家畢淑敏曾介紹了她和她的兒子有一段趣事。全文如下:
兒子在家里亂翻我的雜志,突然說:“我準備到日本旅游一次。”因為他經常異想天開,我置之不理。
他說:“咦,你為什么不表態?難道不覺得我很勇敢嗎?”
我說:“是啊是啊,很勇敢。可世上有些事并不單是勇敢就夠用。比如這件事吧,還得有錢。”
他很鄭重地說:“這上面寫著,舉辦一個有關宗教博物館建筑的創意征文比賽。金牌獲得者,免費到日本觀光旅游。”說著,把一本海外刊物遞給我。
我看也不看地說:“關于宗教,你懂得多少?關于建筑,你懂得多少?金牌銀牌歷來都只有一塊,多么激烈的爭奪。你還是好好做功課吧。”
他毫不氣餒地說:“可是我有創意啊,比如這個博物館里可以點燃藏香,給人一種濃郁的宗教氣氛。比如這個博物館里可以賣齋飯,讓參觀的人色香味立體地感受宗教。比如這個博物館里可以播放佛教音樂,您從少林寺帶回的藥師菩薩曲,聽的時候就讓人感到很寧靜。比如……”
我打斷他說:“別比如了,像你這樣布置起來,我想起了舊社會的天橋。人家征的是建筑創意,要像悉尼的貝殼狀的大歌劇院,有獨特的風格。我記得你小時候連積木都搭不好,還侈談什么建筑!”
十幾歲的兒子好脾氣,不理睬我的挖苦,自語道:“在地面挖一個巨大的深坑,就要100米吧,然后把這個博物館蓋在底下……”
我說:“噢,那不成了地下宮殿?”
兒子不理我,遐想著說:“博物館和大地粗糙的巖石泥土間要留有空隙,再用透明的建筑材料砌成外墻,這樣參觀的人們時時刻刻會感到土地的存在,產生一種神秘感。從底下向陽光明媚的地面攀升,會有人的自豪感。地面部分設計成螺旋狀的飛梯,象征著人類將向宇宙探索……”他在空中比劃了一個上大下小的圖形。
我不客氣地打斷他:“挖到地下那么深的地方,會有礦泉水涌出來,積成一個火山口樣的湖泊。你想過沒有?再說什么樣的建筑材料,可以長久地保持你所要求的透明度?還有你設計螺旋狀的飛梯,多么危險!反正我是不敢上這種喇叭型梯子的。還有……”
兒子擺擺手說:“媽媽,您說的問題都是問題。不過那是工程師們需要解決的問題,不關我的創意。媽媽,您知道什么是創意嗎?那就是最富于創造性的意見啊。”
我嘆了一口氣說:“好了,隨你瞎想好了。不過我要提醒你一句,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我以為最好的創意莫過于一個好成績了。”
兒子在電腦上完成了他的創意。付郵之前,我說:“可以讓我看看你的完成稿嗎?”
他翻了我一眼說:“您是評委嗎?”
我只好一笑了之。
很長時間過去了,在我們幾乎將這事淡忘的時候,兒子收到了一個寫著他的名字并稱他為“先生”的大信封。
他看了一眼地址,是那家征文發起部門寄來的。兒子對我說:“媽媽,猜猜信里有什么?”
我說:“一封感謝信。所有的投稿者都會得到的回答。”
兒子說:“我猜是一張飛往東京的機票。”
我們拆開信,里面是一張請柬,邀請兒子到海外參加發獎儀式。
兒子苦惱地說:“現在趕去也來不及了。再說他們也沒說清我是不是獲獎者。”
我說:“還不死心啊?邀請你參加發獎,已是天大的面子。我想,這同我們這兒的電視劇友情出演一樣,烘托氣氛,以壯聲威,是助興之舉。”
兒子思忖著說:“媽,您說這發獎會不會像奧斯卡獎一樣,給所有可能獲獎的人都發請柬,到時候再突然宣布誰是真正的得主?”
我說:“一個建筑獎恐怕不會像電影獎那樣張揚。別想那么多了,重要的在于你已參與。”
兒子皺起眉毛說:“參與固然重要,得獎也很重要。”
我說:“對于你現在最重要的是做作業。”
當我們把這件事完全忘記的時候,接到了征文舉辦部門的第二封信。信中說,我的兒子沒能去參加那天隆重的發獎儀式,他們深感遺憾。兒子得了創意銀牌獎,獎牌及獎金他們設法轉來。
兒子放學回來,還沒摘書包,我就把信給他。
他看了一眼,然后淡淡地說:“銀牌啊?我想我是該得金牌的。一定是他們覺得我年歲小,一個人到日本去不方便,商量了一下就說,算了。給他個銀牌吧。”
我瞠目結舌。停了一會兒才問他:“你為什么這么想到日本去呢?”
他立刻來了精神,興致勃勃地說:“日本的游戲機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買一臺回來玩啊。”
這件事使畢淑敏感觸很深。從兒子身上,她看到了后生可畏,看到了“初生牛犢不怕虎”。 用畢淑敏的話說:“在這方面,成年人和孩子比起來,的確是少了一些沖動和闖勁。”
現代社會知識量大、信息量大,一個人不學習,靠自己那點老底子很快就會落后。所以社會要求所有成員都要終身學習,做父母的要趕上時代的步伐,就要不斷地學習。而孩子對于新的東西學得比較快些,和孩子交流,向孩子學習就成了必然。
拜孩子為師,孩子自然會從心里發出“我真行”的正面信息,使孩子變得十分自信。父母拜孩子為師,就自然會放下架子,與孩子平等相處,孩子受到父母的尊重,反過來會更尊重父母。這樣,家庭氣氛變得更加和諧。
父母只有彎下腰來向孩子學習,才能跨越親子之間的“代溝”,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這是父母應該注意的。孩子來到我們身邊,給了我們做家長的一個學習、成長、豐富人生的機會,讓我們擁有新的角度、領悟和責任感去看待世事人生。我們用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孩子的一言一行也影響著我們,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向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找到孩子的優點和弱點,找到教育孩子的關鍵點,使我們在進行家庭教育時有的放矢。
向孩子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是一種幸福。做父母的,如果不學習怎樣做家長這一課,不僅做不好家長,也體會不到那種獨特的快樂。在孩子的眼里,我們只是一個沒有價值也沒有尊嚴的“大人”而已,更成不了他的良師益友。許多時候孩子不但不會聽話,還會時不時地嘲笑和挖苦我們。要讓孩子真正地敬重和信服我們,除了學習和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別無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