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接觸心理學,沒有選擇弗洛伊德,也沒看馬斯洛的健康人的心理學,奧秘心理學已經夠我讀上半月,對于一個心理學的麻瓜確實有點吃力。于是就補了關于阿德勒的一些觀點。
被討厭的勇氣,有點非常理的觀點。有點喜歡的不行。雖然最后幾集我很想吐槽。
下面為總結的知識點(來源于豆瓣@陳先生),本來是要重新刷一遍做筆記,但發現這位總結得體,就借來用了。阿里嘎多!
第一集:
【知識點:所有的人類都是活在主觀中,只要改變自己的看法世界就會改變。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系。犯罪動機就是罪犯眼中的善(正義)。一切犯罪來自對人際關系的煩惱。你的不幸福感是自己的不愿改變造成的】
××××××××××××××××××××××××××××××××××××
人的主觀確實影響著看到的世界。這里的眼睛是黑色的,然后我們看到的就是黑色的。
請持“一切犯罪來自對人際關系的煩惱”的觀點去分析每項犯罪,我們就會不由自主的去同意這個觀點。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會把事物去按自己愿意相信的方向去想。于是人類的煩惱便由之產生。
所謂幸福感,是自我安慰下的糖衣炮彈,而隱藏其下的不幸福感,隨著自顧不暇的加深而擴大。不愿意改變,止步不前,只會更加不幸福。
第二集:
【知識點:“你是為了大聲說話而發怒的,作為其手段,你捏造了生氣的情感,為了更簡單地讓不反抗的對方屈服”,感情是一種可收可放的工具,感情只是為了達成目的的手段,每個人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活——目的論:一切經驗都不是因為自身的成功或者失敗,而是人們在經驗中找出了達成目的的手段。雖然人們滿腹牢騷,但是仍然覺得現在的自己更加輕松,安心。】
××××××××××××××××××××××××××××××××××××
關于生氣的剖析,阿德勒認為,你不是因為生氣而大聲說話的,反而是為了大聲說話而捏造了生氣的情感。
感情只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的手段,我在這里想引用‘喜歡’這個感情,以這個觀點來說,喜歡一個人就是為了對方也會喜歡自己從而從中獲取幸福感,或者是喜歡一個人僅僅是因為喜歡這個喜歡上一個人的自己,從而從中獲得自我欣賞滿足感。
第三集:
【知識點:一旦意識到競爭或者勝負,就勢必產生自卑感,好的自卑感不應該是來自與他人的比較,而是應該來自于與自己理想中的自己相比,不必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爬,只是在自己的前進的道路上往前邁出一步。別人沒有你以為的那么在意你】
××××××××××××××××××××××××××××××××××××
阿德勒的對自卑的解釋,我覺得很受用。很多久久不能快樂的人類,都是因為自卑。與周圍人的比較,從而焦慮自卑,忘記自己的真心。這是消極自卑。
而正我的自卑是來自于和理想中的自己的比較。從切實的目光去想,未來的自己可以做到怎樣的好,和現在的比較從而產生的自卑。我覺得是可以讓自己前進的。
你在想自己衣服褶皺是否被人發現的時候,或許別人并沒有看到。所以,這種拘泥,想清楚就不會在意。
第四集:
【知識點:自由就是不要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被任何人討厭的生活極不自由,同時也是不可能的,阿德勒否定追求他人的認可,他認為沒有必要被他人認可,我們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著的。只要考慮自己的事情活著就好了,如果自己不為了自己的人生而活,到底誰會為了自己的生活而活——猶太教教義中的格言,也和阿德勒的想法相同。不懼怕非議,自由的活著。】
××××××××××××××××××××××××××××××××××××
自由,即是被討厭的勇氣。
如故事開場所示,一個小女孩想吃草莓蛋糕卻沒有排隊,但她沖上去表達了自己想吃的愿望,再去排隊,前面的大人會因為她是小孩子所以都不去點那最后一個草莓蛋糕。而自由是什么,我想吃草莓蛋糕,為什么要道德綁架。
極其喜歡這個隱喻。
做自己就好,為別人而活,沒有必要,也不會幸福,自由。
第五集:
【知識點:課題分離論:面對孩子的課題,家長命令他們去學習,就是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這樣一來就無法避免沖突。因此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的觀點出發,將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不干涉別人的課題。家長總是以“我是為你好”的理由干涉孩子的生活,學習,實際上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面子、支配欲望,正是因為洞察了這種謊言、欺騙,孩子才會叛逆。“這是孩子你自己的課題,但我隨時可以給你幫助。”,之后,在一旁看著就行。無法割舍掉別人的課題,繼而把自己的希望強加于人的話,有時候會釀成悲劇。】
××××××××××××××××××××××××××××××××××××
課題分離,在我們國家幾乎是個很難的事情。做父母的想讓兒女順利,少走彎路,這種想法一有,就不會存在分離。
我個人也存在這個課題模糊的問題。這是他的課題,不是我的。這種想法,是看懂這個道理之后懂得的。
我初中時候有個高位截肢的女同學,她雙腿沒有了,但是她從失去腿的小學一年級一直到初中一年級都沒有人特意扶她走路,她生活的很好,性格很樂觀堅強,反而是經過三年的大家的熱情幫助之后,越來越… 我們把她好好生活好好走路的課題當成我們的了,所以她的后來也是我們造成的。
第六集:
【知識點:阿德勒將相信分為信用和信賴,假如你要向銀行貸款,需要擔保,也就附帶條件才能借到錢,這是信用;而與此相對應,信賴是相信他人時不用附帶任何條件,無條件的信任他人,就算存在被騙的可能,也選擇了相信。人際關系的基礎是建立在信賴之上的,正因為無條件的相信對方,才能建立起深厚的情誼,你自己決定背不背叛的是你的課題,而別人決定背不背叛是別人的課題,如果被背叛了會難過,傷心難過的時候就盡情的傷心難過,你只需要考慮,我該怎么做就行了,無條件的信賴是搞好人際關系的手段,如果你并不想和對方搞好關系,也完全可以剪短關系,人們的煩惱都來自人際交往,同時,快樂也來自人際交往,無論是否會被背叛,只要有了與人建立深厚情誼的勇氣,人生就會變得充實。相信正在信任著別人的自己,才是你的課題。】
××××××××××××××××××××××××××××××××××××
信任一個人是很快樂的事情,他說什么你都會信,沒有防備,沒有計較。
你信賴著信任那個人的自己。
建立友誼,共同創造故事,人生。這些都是理想狀態下的,而突發情況就是被辜負信任之后重新建立信任的過程。被辜負信任不只是對對方的懷疑,更是對自己的判斷力的懷疑,重新建立對自己的信任,確實艱難。
第七集:
【知識點:只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是不夠的,這畢竟只是一個出發點,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另有其他,是共同體感覺。家庭、學校、職場是共同體,這個國家、世界也是共同體,甚至整個宇宙都是共同體。所有的他人,都是和我同屬于一個共同體的伙伴,因為被伙伴環繞著,所以我才能站在這里,這里有我的容身之處,我也應該為他人做出貢獻。被別人怎么看沒關系,重要是自己能夠的的確確感受到自己在為他人做著貢獻。】
××××××××××××××××××××××××××××××××××××
共同體感覺,和存在感不一樣,存在感是為了獲取他人注意和認同。而共同體感覺更獨立,更理性。
像數學里的交集∩一樣,∵你屬于A群體,又屬于B,∴A∩B=你。
你不需要因為自己脫離了A而失落,只需要在其他的群體里找到共同體感覺。
第八集:
【知識點:犯人故意在犯罪現場留下了自己的痕跡,這是阿德勒心理學中所說的“喚起注意”,也就是吸引他人注意,脫離平凡的狀態,成為特別的存在。通過殺人,來變得特別壞,本來,不論是學習還是運動,我們要想拿出一些成果,都需要一定的努力,如果通過正常的不懈努力,拿出好結果,讓周圍的人認同自己,這沒有任何問題,但有些人懶得努力,他們想要更加省事地,讓別人認同自己,這時他們就會放棄變得特別優秀,而想要通過變得特別壞來吸引他人的注意,阿德勒稱之為“追求輕松的優越性”。為什么一定要吸引他人的注意呢?很多人不甘平庸,阿德勒所重視的就是“甘于平庸的勇氣”。拒絕平庸的人,大多數都把平庸當做無能的表現,同一個項目沖刺金牌的人之中能夠獲得金牌的只有一個人,那么其他沒有獲得金牌的人都是失敗者嗎?一定要使得自己變得與眾不同的這種生活方式,其實否定了金牌以外的一切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阿德勒認為,我們應該活在當下,就算偏離了計劃中的道路走上了別的道路,只要當下的生活很充實就夠了,不管過去發生過什么,都與當下的你毫無關系,至于未來會發生什么,也不是你當下需要思考的課題。不沉湎于過去,也不懼怕未來,即使平庸無奇,只要活在當下就夠了。】
第九集:
【知識點:如果不走出過去的陰霾,今后將一直生活在孤獨里,阿德勒不贊同心理陰影對人的控制。】
第十集:
【知識點:按照阿德勒的目的論,人們經常會在生活中篡改自己的過去,將不符合自己目的的記憶封存起來,只保留能達成自己目的的記憶,一邊梗概事實所賦予的意義一邊生活。】
吐槽......后面三集,我很直接的感覺,就是毀了整部劇給我的感覺,配樂太恐怖!!劇情太扯!!細節太刻意!!完全沒有學習心理學的氛圍,時時刻刻都防止心臟狂跳。
但是前七集就夠我給它五星了(?ω?)hiahiah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