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文責自負
人生如浮云,聚散無常,來去匆匆。灞橋之畔,折柳贈行,渭水之邊,去馬蕭蕭。“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劉禹錫為我們描繪出一幅送別的畫圖。從詩中“酒旗”二字,可以使人想到,分手之前,他們已在酒家大醉一場。互相珍重的話語,已重復千遍,直到紅日西沉,彼此才揚袂而別。
離愁別恨,心中凄惻,誰人能免?當然,該來則來,該去則去,不拖泥帶水;痛痛快快也是可以的。然而,人非草木,豈能無情?因此,分手之時,總有唱不完的驪歌,流不完的眼淚,道不盡的情話。不說離則已,一言離就難舍難別。
古人有“餞別”之禮,以酒送行。但那一杯酒,也不是人人都能飲得進去的。李白詩云:“送爾難為別,含杯惜未頌。”有的人一端酒杯眼圈就紅,鼻子就酸。“淚逐勸杯落,愁連吹笛生。”“灞陵橋上楊花里,酒滿芳尊淚滿襟。”淚水多過酒,教人好生難過。劉長卿被貶嶺南,到了長沙時,朋友載酒江頭,為他送別。這時傳來悲涼的笛聲,酒味變得更加苦澀。他的《聽笛歌》云:“明發與君離別后,馬上一聲堪白首。”士子落第,官場失意,生計不易,念及此刻,便有“一杯魂慘淡,萬里路艱辛”之嘆。這時端起杯來,眼流淚,眉打結,心打顫,還能顧及酒味嗎?
然而,人們明白離愁別恨的痛苦,深知前路的艱難,卻又極不愿意為離愁別恨壓彎了腰。他們要借助這杯酒,掃盡臉上的愁云,讓它化作一縷明媚的春光,照徹自己的心坎。“舉杯聊勸酒,破涕暫為歡。”雖是片刻之樂,卻是不可缺少的。因為一直淚水簌簌,離愁不散,是會憋死人的。
既然酒有破涕之功,那么這杯酒就非飲不可了。“人行千里外,興在一杯中”“煙樹霸陵岸,風光長樂坡。此時無一盞,爭奈去留何?”杜甫送別友人時,“惜別酒頻添”,到底添了多少,誰也說不清楚。有時壺都空了,他還呆呆地坐著,不肯離去。他知道馬嘶人起,就得分手言別。為減離愁,此刻有多少酒也不夠斟。“同歡萬斛酒,未足解相思”,就是這種心境的寫照。有的人希望這時多飲,忘了自身的存在,免得為別情所苦。“離歌未盡曲,酌酒共忘形。”最好是爛醉如泥,久臥不醒。“相別灞水湄,夾水柳依依。我愿醉如死,不見君去時。”相知已深,痛不忍別,一片真情,令人感嘆。
雖說酒可以忘憂,但有人卻生怕一醉,誤了送客,或妨礙行程,所以未免有推杯不飲之意。“送客飲別酒,千觴無赭顏。”這不過是勸人飲酒的話,實際上誰也做不到。有的人喝醉了,迷迷糊糊,“醉后未能別,待醒方送君。看君走馬去,直上天山云。”朋友是上天還是行地,他都搞不清楚,看來也沒完全醒。
朋友們說,別的酒你可以不飲,但離別酒卻推辭不得。因為經此一別,又不知何時再見,哪有不飲之理?“青門須醉別,少為解征鞍。”不飲不離,不飲不散。飲不飲這杯酒,就是對友情最好的考驗。誰愿意被人說不夠朋友呢?因此都爭著舉杯,仰脖而盡。哪怕酒濕衣襟也在所不惜。“荊南渭北難相見,莫惜衫襟著酒痕。”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盡觴”是對遠行朋友的祝福,是友誼長青的見證。酒與其說是口頭享受,不如說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征。
真可謂無酒不成別,有了酒,就可以將愁變樂,山高水深,路途遙遠,全都不在話下,三千鈞重負,五千里牽掛,全都拋得開。
美酒一杯,歡送朋友,告別親人。這不僅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禮節,更主要的是維系情感,使彼此不要忘懷。今日杯酒話別,彼此叮嚀,就是要使寸心不忘。“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玉壺冰心,友情長存,永不變心。一杯別酒,飲出高格調,與那些一呼而聚,一哄而散,轉身不認的狗肉朋友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