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又和我媽起了爭執。
想不通怎么總能因為些雞毛蒜皮的事兒就能展開一場辯論大賽。
今天爭執起因是這樣的,我媽熱了熱昨晚沒吃完的粥作為她的早餐,我說別吃了裝新鮮的飯吧,她嫌我浪費,我說吃舊飯對身體不好別省這幾塊錢,我媽就說每天幾塊錢一個月也得好幾百啊,哪天的剩飯不是她吃的我還這么不領情balabala……
“等等……”我說,“真的沒人讓你吃剩飯啊…”
很多人常常存在這么個觀念,就是“我為你委屈自己做了什么什么,你沒有回報我還不領情。”
并且這種觀念在各種關系中都非常常見。
比如在親子關系中,家長常對孩子說“要不是為了讓你上這個地段最好的學校我們也不用換工作搬家”,“為了給你買這套資料我這一天就只吃了一頓飯,誒餓得我胃疼,不過聽說這套參考書特別棒”,等等。這在孩子聽起來,潛臺詞不就是“我們家跟著我這么折騰我要是考不了高分真愧對列祖列宗”,“我的親媽為了我餓得胃疼買的參考書,撓破頭皮我也要搞懂它?!?/p>
你說這是學習的動力?
壓力即動力這沒錯,多少人是在強壓下逼出一股狠勁兒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是要說動力必須得用壓力來推動,我不認同。興趣能產生動力,成就感能產生動力,鼓勵能產生動力,“學習”這一件持續畢生的事,為何一定得要壓力來促進?能壓一輩子?現在的家長只會感嘆現在的學生活得真累,殊不知這疲累又是有多少來自于這種被動接受的沉甸甸的愛。
再說兩性關系里,這就更常見了。有段話能很好的詮釋這種狀態。
“我想要一個蘋果,但是你費盡心思的給力我一車梨。你問我喜歡么,我無言以對。你很傷心很憤怒,跟周圍的人說我傾盡一切給她買了一車梨可是她竟然不喜歡不感動。 周圍所有人都被你感動了,然后都開始指責我不知好歹冷血無情。可是所有人都不知道,我一開始,就只是想要一個蘋果?!?/p>
綜上。
我想說,愛本身沒有錯。只是我們本可以有更好的方式來避免這些壓力和怨懟,但我們卻用了這個最艱辛的方法。
我愛你,我愿意為你付出,我不在乎有沒有回報,但是你必須接受。
我愛你,我可以接受,……但是,我好累。
所以在這樣的關系下,付出的一方身心俱疲,被動接受的一方壓力山大。本來和諧美好的關系,變成了一出趕鴨子上架。
這真的是付出的一方的初衷嗎。想必不是。他們只不過誤以為付出了一切就是愛,而不知“你好,我才好”的正確運行方式其實是“你好,我也好”。
真正愛你的人,才不忍心看你做這些利人不利己的事。
至于那些不愛你的人,更不值得你做這些事,比如自己打三份工來供著每天打游戲不工作的男朋友的傻姑娘,最后也就別質問人家“我為你做了這么多你居然喜歡上了別人!”哦,順便祝這樣的男生單身到往生吧。
所以,答應我,對自己好點兒。隔夜的剩飯就別吃了,也別為了遷就我放棄更好的發展,我們好好商量,下頓飯就煮少點,我工作努力點,我們都好好的,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