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璩靜事件背后的火藥味:你站哪隊?
百度負責公關的副總裁語出驚人:“我為什么要考慮員工的家庭,我又不是她的婆婆,我要考慮的是她能不能給我交付結果,我們的關系就是雇傭關系。”秒批別人辭職的她,也被秒批辭職,連夜道歉,隱藏了所有視頻。
這一事件引起了公眾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吃瓜的、評論的、吐槽的、揭秘各種真相的……紛繁雜亂。更多的聲音是支持或反對,閱讀文章的你怎么想呢?你支持哪一方的觀點?你的理由是什么?
支持方認為:
沒毛病,看似無情,卻句句在理
其實所有人都知道,她說的是對的
太實在了,凈說大實話,比那些表面上裝作“以人為本”的企業要強
企業需要運轉,不可能照顧到每個人的情緒
話糙理不糙,真實世界確實是殘酷的
反對方認為:
太無情!太冷漠!人是情感動物,不是冰冷的機器,需要人文關懷,需要情緒尊重。這樣的言論無疑觸犯了廣大勞動者的權益,所以會被群起而攻之。
02誰對誰錯?別急,這不只是黑白配!
兩邊的聲音都有一定的道理,對與錯并沒有絕對統一的標準。個體不同、立場不同、價值觀不同、環境不同、時期不同、時代不同,對錯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家庭和事業、制度和人情、狼性文化和人性化文化……就像生態中的各種生物,也都是共存的。
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教育背景、價值觀念構成了他們特有的看待問題的視角和判斷事物的標準。因此,當我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我們的選擇和行為自然顯得“正確”,每個人在自己的世界都是對的,每個人所做的每一件事,一定都有他的理由。
有人評論說她就是在這樣的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她就是這么認為的,不到30歲就能做到華為的副總裁,現在又是百度年薪1500萬的副總裁,沒有一定的能力和信念是很難做到的。也有人說這是她離開百度時發揮自己和平臺影響力的有布局的行為。當然,這只是推測,真相不得而知,但都有她的理由。
03一個故事:“你為什么不離職”
我看到評論里有個人說:“我們公司做10休1,上周五一額外讓我們休息了1天,這周就不讓休了,工資很低、且隨便扣。”接著有人就問:“為什么不離開呢?”那人說:“剛來到這個城市,找不到工作,離職的話,一點收入都沒有了,只有開銷了。”……
我們很難理解別人。就像《殺死一只知更鳥》里說的:
“除非你穿上一個人的鞋子,像他一樣走來走去,否則你永遠無法真正了解一個人。”
這讓我想到璩靜事件,和很多類似的事件
什么是真相?只有我們以為的真相,和別人想要我們看到的真相。
什么是對錯?只有我們所認為的對錯,以及別人試圖讓我們認同的對錯。
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大舞臺上,每個人都是演員,也都是編劇,都是自己世界的主角。我們以自己的理解,詮釋著生活的劇本,演繹著各自的角色。
04作為普通個體,除了吃瓜外,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呢?
(1)提升認知!拓展寬度和深度!
大腦喜歡二元對立,非黑即白,就像小時候看電視,總愛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我們想要確定的答案,想要確定性,因為這符合大腦節能的設置,因為不確定會帶來恐懼。
“二元對立”本身沒有錯,但我們不能只有二元對立,還要能看到黑白中間的灰色地帶,要有多元思維的彈性和靈活性。就像隨著長大,我們也慢慢知道,哪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哪有那么多確定性,人生無常,生活本來就充滿各種不確定性。
古人教導我們的“中庸”之道,也在提醒我們不要走極端,“福禍相依”的說法也在告訴我們事物都是多面的。很多人認為璩靜此舉是失敗的,讓百度一日蒸發60億甚是慘烈,但仍舊有人看到璩靜此舉是教科書級別的高情商案例、是能讓多方獲益的。我們不去論證誰對誰錯,只是想說同一事物有多個面向,要從多個角度看問題。
凡事多因多果,要不斷拓展認知的寬度和深度,如果僅僅固守在自己認為對的視角里,拒絕理解和接納他人的看法,那么我們可能會活得僵硬固化,社會將充滿誤解和沖突。在這一點上,璩靜事件無疑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無論是批評者還是璩靜本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夠認識到自己認知的局限性,愿意拓展視野,嘗試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而不是用自己的認知標準要求別人。在璩靜看來,自己為了工作可以舍棄家庭,在工作中去情緒化,看重效率和業績,你也應該是這樣。所以她會說:“我都能做到,你為什么不能?”
拓展認知的過程,也是個人成長和獲得自由的過程。當我們能夠超越簡單的二元對立,不再用好壞、對錯的簡單標簽去評判事物,我們就為自己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更加寬容,更加多元,也更加真實。我們開始學會傾聽不同的聲音,開始嘗試理解并接受與我們相異的觀點。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內心會變得更加自由和寬廣。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放棄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相反,我們需要在拓展認知的同時,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并堅守自己內心的底線,這樣才能在尊重他人的同時,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
(2)面對不確定性該怎么辦?
前面我們提到,多元意味著不確定性,不確定會帶來恐懼,那面對不確定性我們該怎么做呢?我們要做的是練習“轉化”的能力,當我們擁有了“轉化”的能力,我們就能擁抱各種不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共舞。
你擁有了這樣的能力,你甚至會期待不確定性的到來,因為它可能意味著新的機遇、蘊含著無限的創造力。
“一只站在樹上的鳥兒,從來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她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她自已的翅膀。”
05小結
璩靜事件提醒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認知世界中,而這個世界并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通過不斷學習和探索,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進而擁有更加自由的精神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會發現自己的變化,也會發現世界的多彩和寬廣。
認知的寬度,決定了我們精神的自由度,“轉化”的能力讓我們有自信應對不確定性。在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里,讓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勇于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不斷練習“轉化”的能力,擁抱那些未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