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二十)多種功德,勿貪權位。
原文:
平民肯種德施惠,便是無位的公相;士夫徒貪權市寵,竟成有爵的乞人。
譯文:
個普通百姓只要肯多積功德廣施恩惠,就像是一位沒有實際爵位的卿相受人景仰;反之一個達官貴人只是一味貪圖權勢,把官職權力作為一種買賣欺下瞞上,炙手可熱,這種人行徑卑鄙得如同一個帶爵祿和乞丐一樣。
個人見解:
前言:讀到這句話我想到兩個詞,行善與貪欲。關于貪欲,之前已經寫了很多這方面的內容了,在此就不贅述了。關于行善,之前也提到過,不過不多,所以,在此再談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不一定正確,但至少是自己的思考。
-1-
作者告訴我們,一個人無論貧窮,只要多積功德廣施恩惠,那么就像是一位沒有實際爵位的卿相受人景仰。這一點我是贊同的。不過,也不一定完全正確。
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村子里,都會有這樣的人,他們廣結善緣,受人尊重。比如:在大學里,班上有一個同學。盡管家里窮,但總是樂于助人,因此獲得了眾人的信任和尊重。她總是幫助我們班的同學,她有什么事情,總會有人幫助她。而有些人就算是班長也未必能夠得到人們的尊重。所以,這也告訴我一個道理,一個人只要能夠堅持積善行德,那么就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和支持。相反,也是一樣的道理。
其實,這也是給我們每個人提一個醒,反思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得更好。
-2-
另外,關于行善,這也是有講究的。
之前,看到一個新聞報道。有個人在貼吧里發了一個帖子。內容大致是某個偏遠山區的孩子,生活特別艱苦,需要一些衣物。然后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響應。然而很多人捐東西,根本就不注重需求,什么都在捐,明明是小孩子穿的,結果寄了很多不能穿的。這樣反而會造成浪費。
還有前一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是一個熱愛公益的學生寫的。在文中提到,其實,很多公益活動初衷是好的,而結果卻事與愿違。他們做的公益活動是關愛留守兒童。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在陪一個哭泣的孩子聊天,然后有個男孩子走過來,要求志愿者陪他下棋。志愿者說:“我有自己的事要做。”并讓他先去找其他的志愿者,科室他死活不干。他一直在拉這個志愿者的手,甚至還推開了哭泣的孩子,并且說:“其他的哥哥姐姐都很愛我,都很聽我的話,我想做什么他們都會幫我。”這個志愿者并沒有同意他的請求,試圖讓他去干點別的什么,可他竟然哭了,然后把棋摔在旁邊跑開了。不一會兒,看到有其它的志愿者在安慰他。看到這個孩子的行為,這個志愿者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這篇文章繼續寫到。
他們太溺愛孩子了,甚至一開始就把他們當做弱勢群體來對待,這樣從心理上就把它們弱化了。反而不能把他們當做正常人來對待。這樣溺愛,反而助漲了他們的脾氣。
-3-
所以,這樣的活動是好是壞呢?我不能客觀評價。在我看來,志愿活動還是有必要進行下去的。不過,志愿活動真的不要只是心血來潮,走點形式,這樣反而起不到幫助的作用。就像文中所提到一樣。如果這樣的行為反而讓那些孩子,產生了扭曲的價值觀,這樣反而會讓志愿活動功虧一簣。
因此,行善固然重要,但行善是一個系統工程。我認為,行善不僅要有一個好的初衷,也要有一個結果導向。不能只是做了就完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評估機制。否則,自以為做了,內心舒坦了,結果撂下一個爛攤子。事與愿違很正常,但是只要我們能夠根據結果做出一些調整,讓一些行動取得更好的效果,為什么不做呢?
-4-
結語:
一個人行善與否,我們不用從道德的高度去評價一個人。重要的事自己對此的看法。如果覺得有意義,那就去做。如果覺得沒意義,不做也罷!
不過,我個人覺得還是有必要的。我并不想用因果論去解釋,而是生活給了我太多的證明,我必須去相信。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希望這樣的行為初衷與結果是一致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