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學習,少不了要和人打交道,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埋怨) “我明明告訴你了,你怎么還是這樣?”、“我以為你是這個意思”、“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等等,溝通產生了歧義。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是提供冗余信息。
無論是通電話還是當面講話,若周邊有噪聲還是其他的什么干擾,對方沒聽清你的意思,很多時候你會重復一遍??蛇€是聽不清,又重復一遍,等重復到第三次,雙方的喉嚨就高起來了。
更好的做法,是提供可以互相印證的更多信息,用不同的方式講述同樣的意思。比如,將一個關鍵的詞語換成同義的詞語,這樣,對方通過拼湊校正,就很容易提取真實信息。同時,你也可以把心思放在尋求更清晰的表達上,而不是發火。
(各種各樣的)事情得以成立,除了其本身以外,還要吻合當時的各種各樣的條件,時間、地點、人物、事由等等,這種“客觀存在”的條件,就是冗余信息。
溝通的時候,你說清楚了事情,再附加上1至2條冗余信息,有助于對方準確理解你的意思(不要多于3條,反而造成信息失真)。
如果你是沒有聽清楚的接收方呢?首先可以要求對方再說一次,其次可以作個大致猜測,讓對方解釋,令對方提供冗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