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和朋友見面。大家年紀相約不期然會聊有關未來、有關工作生活上的焦慮和困惑。其中一個討論的話題是 Simon Sinek 最近的一段電視訪談:《Millennials in the Workplace》 。
Simon Sinek 是一家營銷顧問公司創辦人,我們常用的黃金圈法則(Why,How,What)就是他提出的,而他的 TED talk 觀看量在世界排名前十。
每個人都有自己學習的榜樣,Simon Sinek 在我的榜單是排名前三了。我喜歡他講話時的堅定、自信、很強的人格魅力和領導才華,以及滿滿的正能量。
在電視訪談中,他用四個角度(家庭教育、科技、欠缺耐性、企業環境)解讀生在 1984 年以后的千禧年代們。詳細的內容就不多說了,強烈推薦大家花 20 分鐘看一下。
以社交媒體為例,每一個網友給自己的留言和點贊會讓身體產生多巴胺,讓自己感覺快樂。可惜過度依賴社交媒體會像酒精一樣讓我們上癮。社交媒體的出現也讓我們覺得無論工作、生活和學習的成就都可以一步登天。而交朋友、談戀愛都是用手機“滑”出來,失去真實的交流和溝通。很多職場新人頻繁跳槽是因為在前一家公司無法快速找到自己的價值,覺得無法改變世界等等。
與友人聊天的時候也覺察我們倆不知不覺步入焦慮浮躁的狀態。
互聯網的發達讓我們看到了很多“牛逼”的同齡人:90后已經財務自由,某某已經是公司的副總裁,某某被采訪登報了,某同學創辦的公司上市了等等。
看的越多這種占 0.01% 群體的案例,越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我們都知道用“羨慕”的態度看待這些成功案例并不健康。那如何可以如何嘗試擺脫這種心理?
當我們要說出他很厲害時要問問自己對這些詞的定義是什么。有人覺得是用金錢來衡量,所以他能達到財務自由就很厲害了;有人覺得是公司名稱和職位,所以只要他當上總裁就很厲害;有人覺得是影響力的大小,所以當他的業務賣到全世界就是很厲害。
每都要問自己為什么有這樣的反應。這樣你會更理智的看待每一個社會定義為“成功”的案例,不會被媒體的用詞牽著走。
很多人只看過 Simon Sinek 在電視的采訪,其實他之后還錄了一個補充《More on The Millennial Question》。
這段影片讓我看到的是他很大方的回應反對他言論的朋友們,尤其是企業高層覺得 Simon Sinek 在偏袒維護千禧年代的孩子們。他作出回應的同事也謙虛的表示自己要多多在這個議題上學習,這是讓我很敬佩。
他說你是誰是由你的成長環境造成的(People are what they are because of the environment they grow up with)。千禧年代有千禧年代的特征,而其他年代的人也有他們的獨特之處,大家都應該用同理心看待對方。
而減少依賴社交媒體,多與人面對面溝通,建立深層而有意義的關系 (deep meaningful relationship)、助人自助也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讓生活更多姿多彩。
睡前除了刷朋友圈,也可以選擇看這兩段影片哦,說不定能讓你重新看待自己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