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衛十五歲時進宮,意氣風發,眉目如畫。
那日,他從刺客手中救下年幼的公主,佩劍上的一縷嫣紅穗子,隨風招搖,成了公主眼中唯一的風景。庭院中的迎春花謝了又發,一晃三年又三年,公主喜歡侍衛這件事,宮中上下,無人不知。
有人去問侍衛,知不知道公主的心意?
侍衛笑笑,說不知道,知道了也當做不知道。
他們又問他為什么?侍衛坦言,盡管自己手中握劍,卻不想一生只護一人,他想要護千人、護萬人,護天下周全——他說這話的時候,垂著眼,連同那縷嫣紅的劍穗,一齊低到泥土里去了。
侍衛的回應很快傳遍宮中,幾個皇子心疼皇妹,說那侍衛武功不過爾爾,野心倒是不小,竟妄想護天下周全?公主笑著說,自己中意的便是那個妄想護天下周全的侍衛,更何況,他所言那千人萬人中,也定然有一個是她。
有一年皇上出巡,路遇歹人行刺,千鈞一發之際,是侍衛擋在皇上身前接下一支毒箭。侍衛護駕有功,皇上問他想要什么賞賜,他深深望了公主一眼,卻說自己想要馳騁沙場,抵御外族,護千人、護萬人,護天下周全。
皇上問,僅此而已?
侍衛點點頭,說僅此而已。
皇上知曉公主心意,本想著若是侍衛此番開口,便順水推舟將公主許配給他。可侍衛要的賞賜實在出乎意料,皇上只能搖搖頭,說也罷,他封侍衛為大將,率兵駐守邊境。公主什么也沒說,只是待侍衛出城那天,她在公主府后院種滿了曼珠沙華,嫣紅的花朵開得轟轟烈烈,卻燒得人心疼。
宮女們都說,公主種下此花,是寓意要與那侍衛花葉永不相見。
公主聽罷只是笑笑,說你們看這花,像不像他的劍穗呀?
一晃數月,侍衛在沙場之上屢立奇功,軍中威望也越來越高,皇上每每提及侍衛之名,欽佩中又多了一絲畏懼。另一方面,眼見戰局逆轉,外族派使者前來求和親,欲化干戈為玉帛,皇上對于和親一事猶豫不決,公主卻主動請命,說連年征戰讓百姓苦不堪言,議和是好事,她愿意去和親。
公主還說,“我也想護千人、護萬人,護天下周全。”
因為公主的堅持,和親一事很快落定,有人欣喜,覺得此舉可換永世安好;有人埋恨,覺得皇上昏庸無能,竟要靠女人來換一時安寧。皇上問她,是否要借此機會將侍衛召回皇城,讓他來護送和親隊伍?公主笑著說不必,若是臨行前見到故人,只怕自己會改主意也說不定。
只是和親的消息不脛而走,侍衛終究還是尋了個借口,快馬加鞭趕回皇城。
侍衛來的那么急,那么快,著實嚇到了皇上。
宮中甚至有傳言,說他這是要反了。
出發那天,和親的車隊在城門口停留了很久、很久,公主卻一直都沒有等到想見的人。宮女們低聲議論,說公主和她的心上人當真猶如曼珠沙華的花與葉,永不能相見,公主聽見了也不生氣,她說若是往昔,自己倒希望和他永不相見,可是今日,她無論如何都想再見他一面。
然而夕陽西下,宮中卻傳來消息:說守邊大將擅離職守,是有意謀反,已在半途被皇上派出的人馬斬殺,皇上還下令將侍衛的佩劍留在公主府內,說是能護公主一世周全,劍穗和曼珠沙華一并搖曳,分不清誰比誰更紅、更艷。
公主聽罷,放下車簾,淡淡道一句“走吧”。
從那之后,盛世太平。
坊間傳言里、戲文里、說書先生的段子里都在說,那一日,和親的公主知道自己離開皇城后便再難重回故土,不由心生愁緒,淚雨如下,補了一路紅妝……人們把酒言歡,稱道公主深明大義,護千人、護萬人,護了天下周全。
許多年后,從皇城里來的使者,將這些話有模有樣地學給公主聽。
誰料公主聽罷只是笑笑,說他們又知道什么呢?
她說自己愿意遠嫁來和親,只是因為聽說大漠里的日落很好看,能把半邊天都染成嫣紅,就像現在這樣。說罷,公主抬頭望了一眼,覺得那天、那地、那風、那云,都像極了少年佩劍上晃晃悠悠的穗子,驚艷了她一整個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