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園分離焦慮
入園分離焦慮是指幼兒在進入幼兒園,與撫養者之間分離時所表現出的一種不安情緒和行為。通常年滿3歲的幼兒就要進入幼兒園學習生活,而3歲半正是幼兒產生依戀的一個高峰期。依戀是親子關系的高度發展,而入幼兒園則要求親子關系的暫時分離,因而產生了矛盾,所以,絕大多數幼兒在入園初的1到2周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如果幼兒入園親子分離焦慮不及時加以緩解,會嚴重影響幼兒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 不愿意親人離開自己,纏住親人,緊緊地拽住親人的手與衣角不放松。
2. 大聲地哭喊、吵鬧,甚至在地上打滾。
3. 脾氣暴躁,使勁跺腳、捶桌子、摔東西或撕東西。
4. 粘住幼兒教師,要求老師抱著不放。
5. 出現尿褲子、尿床等緊張行為。
6. 嗜睡或望著窗外神情發呆。
7. 情緒低落,精神萎靡不振,無精打采,對誰都愛理不理。
8. 嚴重焦慮的幼兒會拒絕吃東西、喝水。
9. 身體驟然變瘦,體質明顯下降,容易感冒。
10. 個別幼兒會出現極端的自殘行為,比如:咬手指、劃破手指、抓頭發、錘腦袋、撞墻等。
11. 還有的幼兒甚至會表現出生理上的種種不適,如頭痛、肚痛、尿頻、食欲變化和睡眠結構紊亂、排便習慣改變等現象,可是一回家癥狀馬上消失了。
12. 有的孩子則整天眼淚汪汪,嘴里不停地自言自語“我要回家,我要媽媽”。
入園分離焦慮表現
0-3歲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影響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因素之一。據研究表明,家庭教養過程中,父母對幼兒的情感聯系和行為控制是最重要的兩個因素,由此可把家庭教養方式劃分為四種類型:獨斷型 ( 低情感和高控制) 、寬容型 ( 高情感和低控制)、忽視型 ( 低情感和低控制) 和權威型 ( 高情感和高控制) 。因為幼兒所接受的家庭教養方式不同,所以其在入園時所呈現出的分離焦慮表現也就不同,具體情況如下分析:
教養方式:獨斷型
此類家庭教養方式的主要特點是低情感、高控制。其教養觀點是對孩子嚴格要求,不能寵愛, 和幼兒溝通時的語氣多為粗暴且命令式的。當孩子偶爾表現出孩童的頑皮和好奇時,多會遭到撫養者的呵斥。孩子如若不能達到撫養者的要求,撫養者多會采用懲罰的方式,迫使孩子完成任務。
幼兒分離焦慮表現:大聲哭鬧、暴力抗爭
此類幼兒從小在家長專制獨斷的教養方式中成長,成人忽視了該年齡段幼兒所特有的行為需求和心理關愛,常對其違反規則的行為表示憤怒,甚至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從而導致幼兒易怒、易焦慮、叛逆的性格特征。在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境中,家人的離去增強了幼兒焦慮和憤怒情緒,讓他產生了被家人拋棄的絕望感。聲嘶力竭的哭鬧、偶爾大聲訓斥同伴等行為都折射出孩子內心存在嚴重的分離焦慮。
教養方式: 寬容型
此類家庭教養方式的主要特點是高情感、低控制。其教養觀點是對孩子無條件的包容和寵愛。撫養者甚至會包辦了幼兒所有的生活自理環節,如在家從不自己吃飯、穿脫衣服,連入廁都是大人幫助。在和同伴玩耍時愛和他人搶玩具或打鬧,不管是他或別人的錯,家長總是堅定地維護孩子,總以為小孩現在不懂事,長大后自然就好了。
幼兒分離焦慮表現:入園分離哭泣、獨自玩耍、日常活動焦慮感增重。
家人對幼兒無原則的寵愛和保護導致該幼兒自控行為差和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幼兒園中雖然有很多吸引他的玩具,但是幼兒自私、唯我獨尊的性格和幾乎為零的生活能力讓他在集體中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約束感和無力感。
教養方式:忽視型
此類家庭教養方式的主要特點是低情感、低控制。撫養者平時很少和幼兒有親子之間的互動,多半是讓電視機里的卡通人物或者玩具陪伴幼兒長大。雖然也會在生活起居上給予關心,但是語言和情感方面的交流極少,家人也很少帶幼兒外出游玩,導致在上幼兒園之前,此類幼兒的社會交往經驗非常缺乏。
幼兒分離焦慮表現:默默哭泣、不參與集體活動、拒絕與他人交流。
此類幼兒的家庭教養方式決定了他較為封閉的生活空間,撫養者忽視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情感關懷和言語互動,導致此類幼兒的性格內向、自卑,內心缺乏安全感,面對陌生環境時表現出冷漠和抗拒,是個典型的有退縮性行為的幼兒。
教養方式: 權威型
此類家庭教養方式的主要特點是低情感、低控制。撫養者平時很少和幼兒有親子之間的互動,多半是讓電視機里的卡通人物或者玩具陪伴幼兒長大。雖然也會在生活起居上給予關心,但是語言和情感方面的交流極少,家人也很少帶幼兒外出游玩,導致在上幼兒園之前,此類幼兒的社會交往經驗非常缺乏。
幼兒分離焦慮表現:默默哭泣、不參與集體活動、拒絕與他人交流。
此類幼兒的家庭教養方式決定了他較為封閉的生活空間,撫養者忽視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情感關懷和言語互動,導致此類幼兒的性格內向、自卑,內心缺乏安全感,面對陌生環境時表現出冷漠和抗拒,是個典型的有退縮性行為的幼兒。
入園分離焦慮的影響因素
1
客體永久性的認知水平
根據皮亞杰的研究,人類嬰兒大約在出生的第二年,形成永久性客體的知覺,即是說,兒童既知道客體消失時并非不存在,同時也知道客體往何處去。據上所說,幼兒3周歲入園時已經達到并超過了永久性客體形成的年齡,應當知道入園只是與父母暫時的分離,父母的離開并非永久的消失。但幼兒依然會在父母離開的瞬間哭鬧。這是因為幼兒在陌生的環境中產生了認知水平的“倒退”,擔心父母走了也許不會回來了,再也看不見了,害怕在陌生的環境里與這些陌生的人相處。除此之外,幼兒還產生了其他一些可以觀察的倒退現象,例如吸吮手指、尿濕褲子、絞弄衣角等行為。
2
親子依戀關系
幼兒早期的撫養對象是以母親或其他撫養者為主,在撫養過程中,幼兒與撫養者逐漸形成一種親密關系叫“依戀”。“依戀”是情感上的密切聯系,它促使幼兒與撫養者之間形成難舍難分的心理連接,使幼兒獲得一種生存的心理安全感。可是到了幼兒園,就意味著要斷開這種心理連接,這對幼兒來說就像是斷了乳汁一樣,內心生存的安全感便會受到的威脅,從而幼兒才會表現的焦慮不安,大聲哭鬧。
3
家庭教養與幼兒園制度的矛盾沖突
幼兒園是幼兒社會化的第一步,集體生活是幼兒生活的主要模式。集體生活與家中的日常生活不同,會給幼兒提出許多的要求,不會以個別孩子的生活習慣為標準,而是以孩子們的共同習慣為標準。比如,一天三餐按時吃,兩點必須睡午覺,喝水要排隊,上衛生間要洗手等。在幼兒園所受到的束縛與在家中的自由懶散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矛盾和沖突便會使幼兒產生反抗情緒,表現為哭鬧不止。
4
入園的不當引導
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早些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他們也會采取一些辦法,比如帶孩子到附近的幼兒園熟悉環境。可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家長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孩子,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家長抱著孩子指著幼兒園的大門說:“寶寶,馬上就要來這里上學了,你可不能哭啊,你要是哭,不聽話,幼兒園老師就會批評你,到時候你就見不到爸爸媽媽了”。大多數家長可能會使用類似這種方式讓孩子認為只要好好表現,就不會被批評,但是卻沒有想到,“老師會批評,以至于見不到父母”這可怕的陰影籠罩著孩子幼小的心靈,給孩子帶來了對幼兒園恐懼和不安。
緩解入園分離焦慮
1. 提前幫助幼兒做好入園的準備
心理準備:由于幼兒面對的幼兒園是一個新的環境,個人對新環境有恐懼是正常的,而這種恐懼的來源主要是孩子對幼兒園的陌生感,所以只要父母能幫幼兒消除對幼兒園的陌生感,就會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如可以在入園前讓孩子多和已經上幼兒園的孩子玩兒,建立起有友好的同伴關系,這樣在幼兒園里孩子就有了熟悉的伙伴,這樣就不會感到孤單、害怕了。
能力準備:家長要注意訓練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如: 吃飯、上廁所、穿脫衣服等。每個幼兒園教師的數量是有限的,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孩子,所以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強,他們有足夠的信心面對一些小困難,就會對陌生的幼兒園沒有那么強的恐懼感。而如果自理能力比較差,則會缺少信心,感到無助和不知所措,反而會更加深焦慮的情緒。
2.創建一個放松和愉快的氣氛
所謂營造放松和愉快的氛圍主要是建議年輕父母盡量避免問孩子他們在幼兒園的表現,如教師在幼兒園是否批評等一些負面問題,而要和孩子多談快樂的事,如和小朋友的游戲,或者教師又交了哪些新奇的知識等以此來增強和提高孩子們在幼兒園的生活興趣。
3. 父母自身的分離焦慮情緒
對于幼兒園的生活,家長要給幼兒一個適應的時期,在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不要過于擔心,相信孩子,鼓勵他們,沒有特殊的情況下,應該堅持每天送孩子到幼兒園,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忍心而不舍得送孩子去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