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是創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從經典閱讀當中,我們不僅能收獲引經據典和說話的談資,更能把古人的精髓為我所用。我們可以從以下語言、筆法、構思幾個方面去閱讀經典作品,效仿古人,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
語言方面
1.體會古文的辭簡意賅。汪曾祺曾說過:我們現在所用的語言基本上是前人用過的語言。古代的語言,尤其在格律詩中,表達一句最佳的字數是在五個字的基礎上加減一兩個字,于是便出現了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簡潔凝練,表現力極強。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簡單的幾個字,勾勒出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
除了格律詩以外,文言文文體的語言同樣辭微義深。曾看到一句話:“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于獻。”短短24格字,卻倒出了兩漢400年的興衰。
再舉個例子,《屈原列傳》中的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司馬遷僅用60個字道出了屈原的籍貫、性格特征、人際關系。?
2.遣詞造句。在遣詞造句上,我們不用咬文嚼字,生搬硬套,可以學習把古代的經典文學中的表達之美融入到自己的語言當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讓自己的表達通暢有意蘊,平實中不乏典雅。
這種遣詞造句的功底便需要我們去模仿經典作品中的詞句,分析詞語中近義詞、反義詞、貶義和褒義,比如,“看”的同義詞有凝望、注視、目瞪、瞧等。再例如,同是說一個人活泛,“機靈”是褒義,“狡猾”是貶義。
同時,注意詞語的構造,學習古人怎么造詞的,例如名詞+形容詞(柳暗花明、唇紅齒白)、動詞+名詞(從壁上觀、被堅執銳)、名詞+動詞結構(目不敢視,手不敢發)等。
在句子上,我們可以分析其因果關系、轉折關系、遞進關系、分析比喻句、排比句、擬人句、夸張句、例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簡短幾句既用到了類比,也用了排比句型,形象表達了作者潔然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不恐勝,天下皆叛之。”此句用比喻、夸張的修辭,傳遞了一種因果關系。
而且,可以學習古代文人變抽象形象化。例如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這種思緒給予形象化,抽象的東西,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體現出來,賦予它觸覺、視覺上的感受。
如果只是分析詞句關系遠遠不夠,還需要我們在此基礎上創新,打開思路,造出新穎的句子。這就需要長期的積累和語感,除了多讀經典,積極思考,多多聯想,別無他法。
筆法方面
1. 工筆。原指國畫中的一種畫法,現在借用到文章中來,指細節刻畫,傳神有力,能讓文中的人物或景物活靈活現。例如,《水滸傳》中宋江燈下看武松的描摹“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光射寒星,兩萬眉毛渾如刷漆。胸脯橫闊,游萬夫難敵之威風,話語軒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氣。心熊膽大,似撼天獅子下云端,骨健筋強,如搖地貔貅臨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間太歲神。”這些句子將武松的相貌、性格刻畫得讓人嘆為觀止。
2.伏筆。指作者對作品中即將出現的人或事物做出暗示,以求前后呼應,而不顯得突兀。例如,林沖在山神廟里“入得廟門,再把門掩上。旁邊有一塊大石頭,撥將過來靠了門”這個細節為陸虞候“用手推門,卻被石頭靠住了,再也推不開。”埋下伏筆,只能站在門外看火說話,林沖躲在廟內將陸虞候的陰謀聽得清清楚楚,林沖性格也在此后有了很大轉變。
3.曲筆。寫文章時故意離開本題,而不直接寫人景或抒發感情的寫作手法。寫作時故意延遲,讓人如墜云霧,既而筆鋒一轉,讓人恍然大悟。例如,《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臨死前還豎著兩根手指,家中多方猜測未果,倒是仆人猜中了。原來桌上煤油燈里有兩根棉芯亮著,仆人挑去了一根,嚴監生才閉上眼。
4.補筆。在寫作中,這種筆法經常用到,用少量文字對前面的人物或事件做出補充說明,不留漏洞,讓文章看起來更加合情合理。有了它,就像做菜時添加點佐料,文章的味道會變得不一樣。例如,《項羽本紀》里“是時呂后兄周呂候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間往從之,稍稍收其士卒”這句話便是對前文的補充。
當然,還有簡筆、橫筆、縱筆。簡筆即是對次要的事物情節一言概之,不贅述。橫筆則是主題事物橫向上的襯托,縱筆則是轉義,從一事物轉到其它的深意,比如《前赤壁賦》中的風月水波便是橫筆,而客吹洞簫抒發感情便是縱筆。
結構方面
1.起承轉合。即是文章的開頭、過程、轉折和結尾。起承轉合是謀篇布局最基本的寫作手法,它興起于唐,形成于宋,元曲,明清小說、八股文中得到強化。通觀古今中外的作品,大部分篇章都是用的此種文法。元·范德璣《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例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第一句起寫景造勢,第二句承寫事件,第三句沒有寫送別的寒暄,而是轉向遠方的親友,最后一句合便表明自己的志趣和心思。
2.前后呼應。古典作品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文章首尾呼應或者在文中時時呼應。比如,《歸去來兮辭》中開頭設問表明自己心中疑惑,一層層說道歸去的前后經過,最后一段對開頭的疑惑做出回答“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再比如,《前赤壁賦》“清風徐來,?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開頭的清風明月與文中的明月“惟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恰如其分地呼應。
魯迅《祥林嫂》中的“我真傻,真的,我只知道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里沒有食吃,會到村里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這句臺詞出現了很多次,說明了祥林嫂因為孩子的死受到沉重打擊。
3.無中生有。史鐵生《記憶與印象》說“生命的開端最是玄妙,完全的無中生有。好沒影兒的忽然你就進入了一種情況,一種情況引出另一種情況,順理成章天衣無縫,一來二去便連接出一個現實世界。”古文中很多篇章也是這樣無中生有,例如屈原《卜居》,屈原心煩慮亂,不知所從所以去卜卦,以排比的形式問了很多問題,最后來一句“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這句點睛之筆實上已經解了自己的卦,不用卜了。
再例如,蘇軾《前赤壁賦》客吹洞簫,主問客答,主又解釋,明面上為客人解釋疑惑,借用客的議論,抒發自己的情感,實質上解釋了自己的內心,“耳得之?為聲,?遇之?成色,取之無禁,?之不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之所共適。”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諸多的表達技巧,諸如對比、抑揚、襯托、象征、通感、情景交融等,在閱讀經典文章的時候,多多思考作者如何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構思、如何通過這些表達技巧去表現人物、借景物抒情,相信在潛移默化當中,我們的寫作會越來越好。
我是嫣然,紅塵里馳騁,尋世外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