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孩子有糖吃嗎?沒有。
小時候對懂事最好的理解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面對自己也心心念念想得到的東西,忍痛割愛,讓出那個最好的,轉而求其次,然后就能收獲一句大人的夸獎:“這小孩真懂事,從小就知道謙讓。”
可如果這個故事有續集,我想知道讓梨時的孔融是什么心境,后來是不是每一次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都會是被犧牲的那一個。
世界上有兩種公平,一種叫懂事的公平,一種叫不懂事的公平。不懂事的公平麻煩,要設計,要流程,要均勢。懂事的公平就要簡單地多---獻祭出最懂事的那個,剩下的人覺得公平了。
關于《孔融讓梨》故事,我特別佩服作家和菜頭腦洞:孔融估計是知道梨子不好吃,才挑了最小的。他更是腦洞大開地以一個理科生的思維方式想出來了各種分配方案,只為做到公平合理,不讓任何人做出犧牲。
身為大人,要么想辦法為孔融兄弟姐妹們弄來更多的梨子,要么為他們設計一個公平的分配方案,我們怎么忍心贊許一個小孩子懂事呢。
可我們從小就是在被宣揚懂事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不是嗎?小時候,和姐姐一起看電視看地正入迷的時候,被爺爺喊去幫忙做家務,姐姐永遠是雷打不動,最淡定的那一個,而我耐不住爺爺年紀大了,只好放下電視,跑去幫忙。我和姐姐的這一場戰役,她從來沒有輸過,每次都是我先耐不住,奇怪的是,后來我們三人像是達成了某種無言的默契,爺爺有需要幫忙的時候竟然直接叫我,把姐姐給忽略了,當然,我也收獲了所謂的“懂事的小孩”。
倒不是想要去計較往事,只是真的覺得小時候的懂事大多還是夾雜著自我犧牲和忍受不公平吧。
也想一直做個懂事的成年人,問題并不是溫柔可親的人太少,二是肆意踐踏規則,隨意逾越人與人交往界限的人太多。
也總能看到會哭的小孩有糖吃,無理蠻橫的要求總是能夠得到滿足。
懂事的小孩,也希望自己身上能長出某些堅硬的部分來吧,認定的事情應該如此,就守住底線不放,順從心意,無所畏懼,就像電影《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主人公歐維一樣:當他決定失去所有的時候,他同時也獲得了最大的自由,終于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暢快淋漓地活一次。
我們都在生命中遇到過幾個歐維,中學時因為不滿老師偏心轉班的同學,因為上司區別對待辭職的同事,不肯做任何退讓哪怕頭破血流的路人。和所有平淡無奇的你我比起來,這樣的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本能地規避他們的人生,但又忍不住繼續關注。因為和我們自己相比,他們太鮮明,太固執,太暴躁,太愚蠢,也太不一樣,所以忍不住想要知道他們是否有不同的結果。
還是愿你柔和,眼里有光,走路帶風,但更希望你保留所有的棱角和鋒芒,堅硬地活在這個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