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設置的問題是“學生成績差”,之所以設置這個問題,首先是因為教師職業倦怠,教師隊伍松散和學生成績差都是我第一反應認為,這些就是我們學校最突出的問題,但在提出“教師職業倦怠和教師隊伍松散”的問題后,設置目標時,因為我不知道如何體現它們的可測性,而選擇了放棄,但是在選擇“學生成績差”作為主問題時,我的內心糾結了很久很久,這種糾結是因為我可以順利地設置出可測量的目標,但這個目標一旦設置下,推進措施里圍繞這個目標展開,一切就變了味道。也許推進措施里有一些體現教育理念的措施,但其內核仍然是為應試教育而服務的。
做完作業,寫完總結,我把培訓總結給康老師發了過去。
一
“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學校的孩子是誰?他們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他們需要什么樣的生活和教育,他們期盼的幸福生活是什么?他們不能容忍任何欺騙和謊言。我們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犧牲孩子的童年。他們上兩代人已經為這三十年付出了全部,家庭、鄉村和幸福生活。”這是康老師看完總結后,發給我的話。
我的總結里不單單寫了“學生成績差”這個問題,這個點甚至不是我寫的重點,但我感覺康老師的話主要是針對我這個問題設置而說的。
我說,因為領導、家長、還有一些孩子的期盼,所以選擇成績幾乎是一種必然,這也是我能快速站穩腳跟的基點。
說著說著,迷霧之中突然出現了一條隱約的路徑,我這個問題的設置,是因為我認為這是我快速站穩腳跟的捷徑,搞好了成績才能有談其他的資本,這仍然是我的思維模式。
“我們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犧牲孩子的童年。”康老師這句話對應的正是對我這種思維模式。
二
“如果只是為了做出點成績給人看,其實那些都是海市蜃樓。我的實踐告訴我,做實生命的根基才能讓他們走得更遠。你不也是看到了嗎?用拼成績的辦法只能讓他們大多數更早地跌倒、退出,而我們似乎可以因此而拯救自己的靈魂。而且,我的實踐還告訴我,我的路線也可以讓孩子有好的成績。西南聯大的校訓是:剛毅堅卓,為什么?因為他們面對的難以想象的困難。”
“如果只是為了做出點成績給人看,其實那些都是海市蜃樓。”
是啊,曾經的我,也是這種心態。因為第一次和高大上的人物對上話,第一次去高大上的北京看花了眼,認識了大人物就等于自己也鍍了金身了,可是又擔心這種關注會曇花一現,除了一點傻大膽,我還有什么?我不知道,這種飄飄然和害怕失去的心態驅使著自己不斷地想做出點什么的。但我又能做什么,才會讓別人眼前一亮呢?讓人震撼呢?這種心態讓一切都變成無形的壓力,唯有真實的生活才是自己的。
“用拼成績的辦法只能讓他們大多數更早地跌倒、退出。”康老師的這句話有了異樣的感受,因為我就是教師隊伍里跌倒,退出的那個人。
我可以列舉出教師業績方案里面種種違背教育規律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認,作為體制內的一名教師,這種被體制方案篩選而被邊緣化過程里,內心有一種極大的屈辱感,無能無力感,憤怒感。
這種耗能極大的負面情緒,再加上我性格里固有的自命不凡,內心的分裂和沖擊大到自己幾乎無法承受。
研究業績方案,熟悉游戲規則,在排名中得到一席之地,這是我當時的第一反應,而我確實也這樣做了。
但是做了,并不代表就心無旁騖了,內心的沖擊和分裂更大了。而恰在這時,另一股力量出現在我的人生里,就是和北京一土學校的一段緣分。
如果沒有互聯網,沒有一土學校,我是否就停止了所有的探索呢?
很有可能!因為所有的探索根本就是困獸之斗,我就成了那條不停被電擊的狗,不出幾年,你打開了門,我估計也不會走出去了。
也許這就是我們學校那些老教師的生命狀態吧?
當然,這也可能是我的想象,一切得從事實出發。
那么教師是不是就不要測評了?沒有任何測評和測評混亂,都會導致教師隊伍里混水摸魚的人增多。
怎么測評?康老師說,這個問題很復雜,他也在研究,但是仍然有可以遵循的地方,那就是,守住底線,相信自己的眼睛。
所以其實我心里很清楚,這樣單一的評價機制,對我這個大人的殺傷力都那么大,何況對孩子。
“我的實踐告訴我,做實生命的根基才能讓他們走得更遠。”
什么是生命的根基?
這是康老師針對這個問題用PPT給我們展示的內容,對這幾個觀點的認識,我想還需要時間和經歷的加持,認識是有的,但談不上有多深入。
但對“尊嚴”這個詞我是比較有體會的。
我為什么很快就決定奔赴一土而去,奔赴21世紀教育研究院而來?我是否是先真正懂得了一土學校教育理念?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或者具體說是康老師或者是王老師的教育理念?
不是這樣的。
那是什么呢?是什么讓我和這些東西之間有了一點聯接?是因為一開始他們傳遞給我的東西就和我生命深處的樂章有了隱約的應和,這點應和是很重要的,也因為我在其中感受到的尊重,不單單因為鄉村教師這個身份而受到的尊重,更因為我感受到的對每一個生命個體本身的尊重。
我很喜歡羨慕這個,羨慕那個,覺得自己很慘。而慘幾乎快成為鄉村教師的固有標簽。慘是普遍現象,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是優秀教師,得到主流宣傳,職業倦怠的是差老師,但其實普通老師才是主流。
如果是以前,我會很羨慕康老師和王老師這些老師的學生,這樣的老師給我上那么一兩節課,給我的沖擊就那么大,那這些老師的學生,天天聽這些老師的課,該是多么幸福。
后來,托紫蘇的福,我聽了一上午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的課,老師說清華大學里有一大批廢掉了的小孩,所謂廢掉的小孩,就是覺得考上清華北大,就算達到了此生的巔峰狀態,生命就此靜止了。
我很吃驚,因為這個現象也因為所占的比例。為什么呢?坐擁中國最好的教育資源,怎么還能廢掉呢?
很多人分析過這個原因,我想原因之一,就是康老師所說的生命的根基沒有打好,也許還是根本原因?
這就是犧牲生命根本拼成績的結果,更何況犧牲了生命的根本未必就拼得出成績,
現在的鄉村教育無比熱鬧起來了,井噴一樣的公益組織(當然問題繁多的中國,公益的力量還遠遠不夠),五花八門的鄉村教師獎,教師培訓,各種方式的支教活動,讓干涸的鄉村教師尤其是村小教師,終于有了一點春風化雨的滋潤,但也同時帶來了一些混亂。
比如說網課。
在cctalk上我搜索了一下,康老師其實在不久前做過學生自主管理的線上分享。
我為什么沒看到呢?因為這個視頻淹沒在浩如煙海的視頻里。但其實就算我看了這個視頻,也不會有只有現場聽課才能帶來的震撼感。因為有一個活生生的教育家和你在同一時間處在同一個空間里,那種現場的氣場、氛圍,還有其他更為微妙的感覺,真的只有現場才能感受到。
所以未來,科技發達到我們難以想象,是否我們把孩子丟給一大堆現代科技產品,就能得到一個完美的孩子呢?
我們會得到一個可怕的孩子。
這種現場課,帶給我的獨特感受,讓我突然對“教育就是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有了更為鮮活立體的體會。
這應該是老師最應該具備的素養,這也是老師區別于其他職業的獨特之所在,教育的復雜也就體現在這里,老師是一個能影響學生生命的具有獨特魅力的生命個體,而學生又何嘗不影響著老師?這幾年的經歷,很多都大大超出我的預期,生活的軌跡就像過山車道一樣,往復回旋,跌宕起伏,我們總說留守兒童如何如何,其實很多時候,閉合了心靈有問題的根本就是大人。
我們這幾天,對同事,家長,學生,環境都有諸多抱怨,更多是不自覺地以一個文化人文明人的身份去抨擊愚昧與野蠻,我突然想到,教育研究院那些從未和鄉村教師接觸過的專家學者,在第一次接觸鄉村教師,也就是我們這些人時,心里是不是也會掠過幾絲無語,這都是群啥老師啊?哈哈
我們總是習慣于用自己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教育理念那么多,單是“尊重”二字,要做到,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兒。
上午的小組反饋,韓嘉玲老師總結我們的展示,說給了她很多啟發,她的很多啟發又啟發了我。假以時日,當我腦子里的黑箱子最終被打破,我會發現什么呢?我會有什么感覺呢?我想,我會發現自己的腦子里又有了一個以前沒發現過的黑匣子,只不過那個黑匣子比被打破了的那個要大得多,生命的自由度也會跟著變大。
人生就在不斷打破黑匣子,又發現新的更大的黑匣子中,無限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