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自我控制
為什么在正式開飯前,大家會一致歡迎把零食從桌上拿走?如果只是怕影響吃正餐的食欲,那僅僅把零食放在那里不吃,不就行了?
為什么我要按月領工資?這樣有什么好處嗎?一次全領走(無論年初還是年底)或者周期由12個月改成9個月行不行?
有什么辦法可以戒煙?
行為經(jīng)濟學對企業(yè)家來說有價值嗎?
這一部分將回答以上幾個問題。
跨期選擇:“活在當下”的邏輯
我們10年后享受到的快樂,同我們今天能夠享受的快樂相比,其對我們的吸引力極為微小。
? ?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跨期選擇模型:保羅·薩繆爾森的“貼現(xiàn)效用模型”
如果有兩個選項:一個是這周吃頓大餐,另一個是一年后吃頓大餐,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前者。即時消費比未來的消費更具價值——我們在以某貼現(xiàn)率對未來的消費進行貼現(xiàn)(跟折扣相似)。如果一年后吃大餐的效用只是現(xiàn)在的90%,那么年貼現(xiàn)率就是10%。
但問題來了:年貼現(xiàn)率這個東西,很可能是隨時間不恒定的。下面一個生動的例子將進行解釋:
泰德和馬修是網(wǎng)球迷也是好朋友,但他們對現(xiàn)場看網(wǎng)球比賽的觀點卻稍有差異:
泰德是個直性子,他的年貼現(xiàn)率恒定為10%;也就是說,如果今晚看比賽的效用是100,那么明年就是90,后年是81。每年的效用都會比前一年打一個固定的折扣,這個恒定的貼現(xiàn)率屬于“指數(shù)函數(shù)”。
而馬修則不同——他覺得今晚效用100,明年是70,而后年及之后都是63。也就是說,馬修第一年的貼現(xiàn)率是30%,第二年是10%,之后的貼現(xiàn)率都為0。
馬修在看待未來時表現(xiàn)出的就是“有欠缺的預測能力”——他更加感性,如果今晚的球必須推遲到明年,他會很失望;但如果明年的球推遲到后年,他覺得就還好;如果后年的球推遲到更遠,他會覺得沒區(qū)別——誰能考慮這么遠的事情呢?
但你不得不承認,馬修才更像一個“正常人”。這種開始時貼現(xiàn)率很高,隨后不斷降低的現(xiàn)象叫“擬雙曲貼現(xiàn)”。如泰德一般貼現(xiàn)率符合指數(shù)函數(shù)特點的人會堅持自己的計劃,而符合雙曲函數(shù)的人則不會。讓我們看下面一個例子:
有一天,他們有幸獲得了一次去看溫網(wǎng)比賽的機會,但這個機會比較特殊,需要從以下3張門票中選1張:
A)今年第一輪的門票
B)明年四分之一決賽的門票
C)后年決賽的門票
無疑越是溫網(wǎng)錦標賽里靠后的比賽,越是緊張刺激,大牌云集。如果這三張門票都在今年,泰德和馬修賦予其的效用分別為:A為100,B為150,C為180。但殘酷的是,這些票并不都是今年的——如果想看決賽,他們得等到兩年以后。
1. 我們現(xiàn)在問這一對好朋友:你們會選擇3張門票中的哪一張呢?
泰德和馬修都選擇等兩年后去看決賽——很簡單,如表所示,效用優(yōu)先。
2. 如果我們一年后,再問他們的選擇。
我們發(fā)現(xiàn),馬修在一年后做出了新的決定——他不再等了,他要去看四分之一決賽了;而固執(zhí)的泰德還是堅持去看決賽。
人們會表現(xiàn)出時間偏好的動態(tài)不一致性——薩繆爾森如是警告說。然而,后來的經(jīng)濟學家們普遍忽視了這一警告,他們沉迷于貼現(xiàn)指數(shù)函數(shù),將其視為跨期選擇的最佳模型,從此經(jīng)濟學的研究對象也不再是普通人馬修——“理性經(jīng)濟人”泰德成為了關注的焦點,關注者們都普遍忽視了人性和社會交往的常識或直覺。
消費函數(shù)模型:“看的多長遠”和“意外之財是怎么來的”
消費函數(shù),是指家庭支出與家庭收入之間的關系。五位經(jīng)濟學家依次提出了如下模型:
凱恩斯: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邊際消費傾向?qū)⒅饾u降低。對中產(chǎn)階級家庭來說,每1000元的額外收入,將帶來950元的額外消費,即邊際消費傾向為95%。
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說):950美元會平均分配到三年的消費中——家庭會事先平滑他們的消費曲線。
莫迪利亞尼(生命周期假說):人們年輕時會平衡自己一生的消費。額外的1000元收入會被平分到40年中去消費,如果這個人認為自己還能活40年的話。
羅伯特·巴羅:人們會計劃給后代留下遺產(chǎn),并確定后代也會這么想。如果1000元是來自于減稅政策,那么他很可能1分錢也不會用于消費,而是全部轉(zhuǎn)入遺贈——因為他知道后代的稅負可能終究要變重。
泰勒(行為生命周期假說):家庭消費不僅取決于財富,還取決于金錢被放入了哪個心理賬戶。如果退休金計劃獲得了高回報,那么邊際消費傾向甚至可能為負——因為他很可能對未來變得愈發(fā)不樂觀。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些消費函數(shù)模型愈發(fā)成熟和可信,但如果論預測的準確性,凱恩斯的第一個模型往往效果卓越——錢到手了就先花光吧,這又是人們在消費時容易短視的一個例證。
自我控制的策略:承諾、提高屈服成本、單方押注
這里的第一個關鍵詞應該是“意志力”。為了讓計劃得以順利進行,不受誘惑的干擾(比如讓減肥計劃不受零食的干擾,比如讓奧德修斯不受塞壬女妖的歌聲的干擾),有一些自我控制的策略必須進行:
第一個策略是承諾,即限制自己的選擇——比如選擇將年薪分12個月領取,或者把誘人的零食從眼前拿走。
第二個策略是提高屈服于誘惑的成本。如果你想戒煙,你可以寫一張大額支票給自己的朋友,如果他看見你吸煙則你必須給他兌現(xiàn)支票。
第三個策略是“自己單方押注”,比如“不寫完作業(yè)不準玩游戲”。
一個小插曲是,在心理學家研究“自我控制”課題時,曾對一群四五歲的小孩子們做過“奧利奧的誘惑實驗”,以觀察孩子們自我控制的方式——比如從餅干那里轉(zhuǎn)移注意力等。每個孩子都必須選擇1.現(xiàn)在吃一塊餅干,或2.等實驗人員過一會兒回來,吃三塊餅干。每個孩子能堅持拒絕奧利奧誘惑的時間差異很大,平均是11分鐘。但令人驚訝的是,當實驗人員在這個“奧利奧實驗”結束的十年后,再次聯(lián)系到這些長大了的孩子后,發(fā)現(xiàn)他們當年能夠堅持的時間長短,很好地預測了他人生中很多重要事件的結果(高考成績、職業(yè)發(fā)展、是否吸毒等)。“意志力”或“自控力”,真的是孩子們亟需培養(yǎng)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自我控制的心理模型:計劃者與行動者
泰勒與赫什·謝弗林共同提出了“計劃者與行動者”模型——從本質(zhì)上說,自我控制意味著沖突,而沖突就需要至少兩個角色(雖然這兩個角色存在于一個本體之中)的參與。泰勒為這兩個角色選擇了“委托-代理模型”來描述兩個自我的關系。
計劃者是委托人(老板),她將決定權留給一組行動者(代理人,員工),但可以用獎懲措施來影響行動者的決定,或者是采取強制性措施(比如承諾策略)來限制行動者的選擇。假設有10根能量棒作為一個人10天里唯一的食物,那么計劃者會希望每天吃一根,甚至更希望有10個保險箱,每天自動打開一個,以限制自己不可能在一天之內(nèi)因為嘴饞而吃掉2根或更多。但10個行動者(對應每天)是自私的,除非讓“第一天行動者”為”吃掉了后續(xù)行動者的食物“而感到內(nèi)疚,不然他會吃到自己的效用遞減到負值時,才會停止。
然而這里的問題是,計劃者想讓行動者“內(nèi)疚”,則需要付出努力(其實是在運用意志力),也因為內(nèi)疚的痛苦而減弱了吃能量棒帶來的效用。因此看起來不如我們把外部規(guī)則都制定完美(比如“保險箱”)。但規(guī)則并非那么容易建立,且即使建立也終究有利有弊——12個月的工資讓你花錢更有計劃,但也可能在你遇到一件要花很多錢的急事時無計可施。
企業(yè)決策案例:心理賬戶與自我控制的應用
在第二部分(心理賬戶)的讀書筆記里,我曾提到過“即時消費,長期享受”的圈套讓顧客感覺不錯,同時商家數(shù)錢到手軟。事實上,泰勒還提到了更多的方法幫助一家企業(yè)盈利——我在想,讀完這本書,一定要有的收獲是:如果我在樓下開一家小餐館,我一定要有一系列舉措來保證我的館子開的下去且利潤可觀——而這些舉措都源自行為經(jīng)濟學。
針對小滑雪場改善財務情況:
1.把利潤空間本就不大的小收費項目,直接改成免費;另一方面提高入場票價。
2.在滑雪季到來之前,打六折出售10次滑雪套票。這仍然是即時消費+長期“免費”享受的套路,且對商家來說,提前入賬真是再好不過了。
3.購買10次套票的顧客,平均只會來6次。當他們詢問剩余沒來的次數(shù)能否在下一年繼續(xù)兌現(xiàn)時,商家的回答是“如果你再買新一年的10次套票,那么去年的就可以繼續(xù)用。”顧客感到很舒服、很公平——然而沒有理由表明一個去年只來了6次的顧客,今年會來14次。無論顧客最終買不買新年的套票,他們對滑雪場的銷售模式卻是十分滿意。
4.如果天氣不好(沒有雪),那么滑雪場會送一張五折優(yōu)惠券,給那些全票購買的顧客,供他們下次使用。這一點非常吸引人——甚至讓套票顧客放棄了使用六折的套票,也要在這次買一張全價票。
針對通用汽車處理老款汽車:
讓顧客在“返現(xiàn)”和“低貸款利率”二者中選擇一種優(yōu)惠方式。事實上返現(xiàn)遠不如低利率來的誘人——這是框架效應,因為返現(xiàn)的數(shù)字比起汽車全價來說太小了,而2.9個百分點比10個百分點則看起來劃算了太多。
小結:本章關鍵詞
貼現(xiàn)效用模型 擬雙曲貼現(xiàn) 自我控制 承諾策略 計劃者與行動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