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自我和環境 ?先天后天 ?選擇
? ? ? ? ? ? ? ?社會行為 ?市場經濟 ?行為經濟
? ? ? ? ? ? ? ?自我意識 ?感恩
? ? ? ? ? ? ? ?共計1390字|建議閱讀5分鐘
我們常會聽到人們習慣把好的脾氣給別人,而總是把差脾氣留給親近的人,我常迷惑為何如此,也常會自我反省是否真如所說的那樣。
每個人在社會環境中,更多地會習慣去關注自身與周邊環境的關系,總會在意并希望能夠得到環境的認可,因此有時候可能會違背本我,讓自己亦步亦趨變成社會需要你變成的角色。
與之相反,由于我們從小就一直得到家庭環境的豢養,并且無論你在此過程中表現如何,無理取鬧也好,惹是生非也罷,最后家庭都是會無限制地接受,并不離不棄持續地輸給,從而給每個人的造成了固有的印象。
而不像外界環境那樣,你的表現將直接關乎你的方方面面,乃至是決定你是否能夠生存的根本。久而久之,在人類的漫長進化過程中,這種自然而然的心理習慣性影響了人們的自然行為,而且通常把好脾氣作為一種最正確最穩妥的表現形式。
從這個現象可以進一步分析,每個人總是習慣于為別人,特別是在特定環境中的強連接更多地關注,而往往較疏于那些環境中的弱連接。
每個人在生活中總是喜歡鄙夷并且批判那些因利而為、亦步亦趨的行為,而去對那些至死不渝、巍峨不折的行為大加贊賞。然而這正是人類的本性,暫且不論其孰優孰劣、是非對錯。
我想從生物自然選擇的角度來分析,就像孔雀經過漫長進化,最后生的一個美麗漂亮,但是笨重而又沒有卵用的尾巴,其目的僅僅是為了吸引異性的注意,以此交配繁殖下去。
每個人之所以如此關注外界的環境,或者說社會的認可,其根本是長久以來經過無條件的自然進化過程,那些無視自然規則墨守成規,或者單向思維模式的物種,即使其一時的獨霸一方不可一世,終將為自然所無情地淘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夠一直繁衍生存下去的必然是那些因地制宜,相信萬事萬物無色、無相、無形的矛盾統一體。
所以無論是人類的文明進化行為還是社會行為,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自然的選擇機制,每個物種在進化過程中天生就具備這種選擇性的基因,并且不管主觀意愿,都不斷地去影響著其具體的實際行為,并且反復地去印證這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
在市場經濟的世界里,所有的商品的高低貴賤、多寡漲跌都是由實際的供求關系決定的,反觀人類的社會行為活動也不例外,只不過其不是發生在實實在在的物物交換之中,而是體現在人們的潛意識里面。
由此我們會發現,在個體越是需求什么的情況下,其外在的行為越是會暴露出他的這種渴望,由此這也為市場經濟中永遠追求的話題。
從另一個方面,我們會看到附庸風雅、卑躬屈膝、見利忘義這些常為認為詬病的行為,也無非正是基于其對于金錢、權利、名聲和地位的需求,由此才衍生了那些正當與否的供應的出現。
且不論其是非善惡,正如現實的市場經濟一樣,只要有供求關系的存在,必然會伴隨著競爭的出現,每個想要贏得最終勝利的商家,必須表現的足夠機智多謀、足夠真心實意、足夠堅強忍耐、足夠細致入微,這樣才有可能得到你所希望的商戰贏家。
無論怎樣的選擇,不管個體是否愿意,其都在周而復始地運轉,每個個體也只是時間洪流的沙礫,所有的是非善惡皆有心生,痛苦也好、悲傷也罷,心外無物則萬事萬物皆不為所傷,只有時刻善護自己的內心,始終將那最美好的善念長存于心。
無論是讓你痛苦的還是憤怒的,都去感恩每個出現在你生命里的存在,特別是那些給你帶來贊賞的、美好的、幸運的,可以讓你無拘無束、肆意而為的,那是見證你自由靈魂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