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獸,都有向生而行的力量。”當人遇到身體上的殘疾或者心靈上的創傷,總是想到“死亡”,但野獸不是,哪怕有一線生機,它們也會努力向著光,求生。這本書里不止一次提到這個觀念。15個故事,看似都寫了流浪漢老陳與動物的故事,實則更多地寫了人情冷暖。
頭幾篇文章寫了老陳曾在動物園當飼養員時的經歷,老陳悉心照料被馬戲團虐待的黑熊,他看透猴群中的小社會,照顧抑郁的胖胖狼與其同屋共處......我以為所有的文章都會和這幾篇一樣,以飼養員的心路歷程為主。事實并非如此。
后來,老陳開始流浪,他寫流浪中遇到的人和動物,有時生活很殘酷,無論是人還是動物。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被同伴吃掉四肢的倉鼠,甚至連身體都被撕開了好幾個口子,連寵物醫院都無法為它治療,而它卻向生而行,樂觀地活了下來。這就是動物的本能,活著。老陳是流浪漢,但是他很善良,甚至“行俠仗義”,和他一起的朋友也是如此,他們保護被“小混混”們欺負的學生,他們幫助老弱,一次次,仿佛在寒冷的冬夜里的火把,那微光照亮著、溫暖著每個人的心。
人與動物,何其相似,又萬分不同,可能是因為看似比動物更多了些“智慧”?但凡是都有兩面性,動物只求生存,它們為了領地而戰,為了活著不停掙扎,而人類,多了智慧也多了欲望,想要的更多,痛苦也就更多。
像老陳那樣的流浪者,我也很是覺得奇怪,好像總是身無分文,但又總有辦法去救助一些需要幫助的“小動物”,有時候是一只150斤重的狗,一天要吃掉5斤糧。老陳甚至在文中提到了“流浪漢”的經驗總結,有五條,吃喝拉撒非常之詳細。流浪,好像讓人回歸到了最原始的狀態。
這本書,寫了許多“小人物”、“邊緣人群”,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努力活著。用生命最質樸的姿態,頑強地綻放,就如動物一般“向生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