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顧名思義,就是要抓住某個機會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哪些沒有被我們選上的選項,究竟價值多少?通過比較自己傾向的選項和落選項的最大價格差,就可以找到評估和支撐自身判斷的依據了。
真的是這樣嗎?不盡然吧?你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因為,不是所有的選項都可以用同樣的標準量化。而且同一件事,往往是好幾個影響因素交叉在一起,從而引發選擇困難癥。是吧?最經典的例子當屬愛情。你選中一個人,肯定是他有某些優點極其吸引你,而使你可以包容他的缺點。你肯定不會因為你希望你的另一半是個高個子,然后你在一群男生中直接挑出一個個子最高的成為你的男朋友。
但是,我是這么理解機會成本的。什么時候我們需要用到機會成本,做選擇的時候。做出一個選擇,如果能接受這個選擇導致的最惡劣的后果(包括放棄其它選項帶來的好處或成功的可能性),那這個選擇,就是你發自內心真心實意的選擇,就你不會由此而后悔,即使那個選擇在別人眼中不是最優的或最明智的。因此,選擇在我眼中,更多的是指放棄。自己是否有放棄的勇氣,是否能承擔放棄的后果。而我人生的信條是,少年無愁,青年無恨,中年無悔,晚年無憾。
二、成長曲線
在高考填志愿的時候,有個困惑:我們為什么要讀那么多書,一定要上大學嗎?
我有兩個表姐,高中其實都沒有考上,讀的是職業中學,畢業以后去銀行工作。就業早,工資待遇也非常好。那為什么我們一定要拼命讀書呢?早點讀書還可以早點工作賺錢呢。我問過家人,問過朋友,都沒有得到我認可的回復。后來看到一個觀點總算是可以讓我接受的:每個人對成長之路選擇不同而已。有人讀到博士,博士后,一輩子做科研,真的不一定會賺更多錢,而且也許會很清貧,很孤單,需要一路披荊斬棘,但是,他們的好奇心只能通過研究來滿足,所以他們選擇這樣的職業方向,僅此而已。高中一位物理老師跟我們說過一句話,十幾年過去了,依然清晰在耳畔:以后要做一些越老越有價值的工作,比如,醫生和老師。我認可他的觀點是因為,我們都無可避免地變老,所以一直從事拼年輕,拼工作時間的工作,是總拼不過后來人的。不要長時間做可替代性的工作。短時,因為經濟因素,從事可替代或重復性極高的工作,這個也許有無奈,但是如果一直從事此類工作,就是懶,懶得思考生活。要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就要成為唯一。
三、折扣門檻
折扣門檻,說白了就是要有富人的思維。購買行為要基于需求,而不是因為打折。不需要的物品,折扣再大,買回來其實是閑置。且不論你花在折扣而無用的商品上的時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