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個互聯網的狂歡
忽然之間,各種答題APP就像約好了一樣如雨后春筍般紛紛上線。這種答題模式,其實在電視的時代的《幸運52》、《開心辭典》到《一站到底》就已經玩過了。在那個時代,很多觀眾肯定都會認為自己上應該答得都比他們好,能拿到更多的獎品。如今,互聯網時代,就是全民參與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已經發展了10多年的時候,突然各位互聯網大佬們讓我們玩上了答題。數百萬人一起答題,一起平分數百萬的獎金,萬人空巷,好不熱鬧。
互聯網時代最后的狂歡
這一場熱鬧背后,我覺得反而是互聯網開始走下坡路的表現。我相信在APP中大家一起答題分錢分獎品的套路在這么多年的互聯網發展中,各個創業公司早就想到的點子,為什么現在才玩起來?難道僅僅是因為美國HQ-Live Trivia Game Show先玩起來,我們又和往常一樣抄來的嗎?有部分是這個原因,但是歸根結底是互聯網時代即將過去的最后的狂歡。我覺得說出這句話肯定不同意的人排著隊來噴我,認為我認識淺薄,我都接著。
互聯網走進千家萬戶的原因?
忘記在哪兒聽過一個大佬說過,互聯網給人們帶來啊的方便、快捷、簡單、快樂的生活方式,是解決用戶的痛點問題,或者是滿足人們的最初的生理需求。最終,我覺得給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帶來促進作用的,肯定是一些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產品,比如社交、支付、出行、娛樂、教育、生活、理財等等。那么有人要說了,這答題不就是寓教于樂嗎?是啊,是寓教于樂啊,但是目前這種方式,個人認為是不正常的,甚至是奇怪的。這種方式大家真的是奔著學知識來的?還是奔著娛樂來的?還是奔著錢來的?不用多說就知道。
當資本開始左右人的生活和輿論的時候,是互聯網最悲哀的時候。我個人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但是對于這次的狂歡真的是悲觀的看待。這些答題里面藏匿了多少機器人答題分錢,出了多少個“肉夾饃”事件,爆了幾個香港、澳門是國家的事情,亦或是用戶在被大數據分析。誰搞得清楚呢。
互聯網的開始是因為技術的變革和更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后來因為大量資本的進入,變得砸錢、撒幣、對壘層出不窮。但是從來沒有這樣“明目張膽”的“撒錢”。這種靠短期爆點,賺快錢的方式,本身就不是一個良性的辦法。就像一場演唱會過后,剩下的都是一地的垃圾和環衛工人的慨嘆。各家大佬互聯網公司為了掙錢都拼了命的去搶占市場,去病毒營銷,去哄抬每天撒幣的金額。
直播為什么玩得起來?
很明顯,是有錢賺的。主要就是靠廣告。大量流量帶來的大量廣告投放,這是大部分平臺慣用的玩法。在知乎上,有大神計算過,我直接貼出來。
我們以“優酷2017年貼片廣告的報價”為例,15秒貼片廣告的價格平均是70元/CPM(千人次),即等于280元/分·千人。
已知“答題直播”平均每道題的時間時3分鐘,那么每條廣告的費用是840元/千人。
已知“答題直播”每場賽事直播答題人數是500萬人,那么每條廣告的費用是420萬。
已知“答題直播”每場直播的題目數是12個,那么每場直播能拿到的廣告費是5040萬。
沒錯,你沒有看錯,5040萬一場,還是按照優酷那種貼片廣告的廣告效益的價錢,“答題廣告”的廣告效益可是十倍都不止啊!
也就是說,5000萬一場那是保底價。即使“答題直播”拿出4000萬元獎金做一場,也能賺個1000萬,而4000萬一場是什么概念?
我目前看到的最高獎金是500萬,而這場比賽的答題者高達500萬也是史上最高!
況且,4000萬的獎金會只引來500萬用戶嗎?
以上就可以看出來,玩起來的確很簡單。當然,還有很多可以玩的。答題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的知識結構和邊界,讓平臺知道你的文化水平和喜好,這些信息都是財富啊。還有眾籌答題,像一種博彩,表面上是憑實力不是拼概率,其實呢?出的題落不落在你的知識庫里面就是概率。甚至在平臺知道了你的知識邊界后,專門出你不知道的題目,感覺自己就像明牌。還有就是玩支付,吃雞了,有錢了,你總得體現吧,總得消費吧,這可玩的地方就更大了。等等
不管什么時代,任何公司和企業對于金錢的追逐從未停止,現在也一樣。但是都是通過一定的手段的方式,像現在這樣毫無技術可言的互聯網產品,靠極短時間開發就出來圈錢的產品,就是互聯網發展的悲哀,讓認認真真做技術的創業公司越來越感到悲涼。
愿互聯網能夠真正的給我們帶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