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后感
在這個人人焦慮,渴望馬上成功走上人生巔峰的時代,很需要這本書來給大家澆一盆冷水!
你有沒有想過,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呢?
有人說是為了給這個世界帶來美好或影響;有人說是為了看不同的風景遇見不同的人;有人說是為了發現宇宙的奧秘和真理……
這本書給出一個答案——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
一個晚上看完這本書,哭得雙眼浮腫,像被一個200斤的胖子揍過。所以我強烈建議你也來被胖子揍一下,哦不,來用淚水洗一下眼睛!
“眼因多流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我覺得這句話用在這本書很合適,我們要看見那些悲傷的事情,才不會被看似美好的一面所蒙蔽,我們要感受過苦難和悲劇,對世界才會更加柔軟珍惜。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地主兒子福貴,從小要仆人背背舉高高,長大吃喝嫖賭,把家產敗光后窮困潦倒的故事。當然你以為這樣就算悲劇了,Too young, too simple!悲劇就是要讓人看到美好,再把美好毀滅。家道中落再加上國家的戰亂和蕭條饑荒,將一個養尊處優的家庭弄得支離破碎。作者真的太會hen玩xin了!在每次瀕臨絕望的時候又讓人看到上升的希望,每一次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時候又繼續往下掉、最終陷入泥淖,讓窮困和死亡輪番登臺,最后只剩下受盡折磨后的漸冷灰燼。
我不是太想談論劇情,因為我怕劇透多了會挨揍!但是很喜歡文中有一句話——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年輕是任性的資本,時光像流水一樣揮霍不盡,那時的你高唱著人不輕狂枉少年;當青春的尾巴溜走的時候,你才幡然悔悟,急急忙忙想從時光中掘出遺落的寶藏,然后就在努力和時光抗爭撕扯,當有一天,你什么都沒剩下的時候,你才悟得徹徹底底,
我恨啊!但是我又不知道該恨誰,我只能恨命。
簡直是把福貴的人生一語概括,其實放在很多人身上也都適用,作家的厲害之處就在于此。
總有人說余華為了寫悲劇而寫悲劇,《活著》中將完全超越現實的苦難齊聚,我想說“是現在的幸福生活限制了你們的想象。”在戰爭饑荒之中,他沒有寫到易子而食已經是足夠筆下留情了。
我一直想象饑荒時的福貴們,當某一天連菜根樹皮都被吃完后,他們會做出什么恐怖的事情。也許你會覺得我很悲觀,其實我只是相信人類“惡”(想要活著)的欲望。
余華在序言里說:“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家都處于和現實的緊張關系中,在他們筆下,只有當現實處于遙遠狀態時,他們作品中的現實才會閃閃發亮。
作家要表達與之朝夕相處的現實,他常常會感到難以承受,蜂擁而來的真實幾乎都在訴說著丑惡和陰險,怪就怪在這里,為什么丑惡的事物總是在身邊,而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換句話說,人的友愛和同情往往只是作為情緒來到,而相反的事實則是伸手便可觸及。正像一位詩人所表達的: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
我想這也是他厲害的原因,簡直不能更加贊同他的說法。
他完全看清楚了我們人類完全是活在自己想象和現實交替的世界,而且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意識不到這些是想象。(就像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會覺得上帝是想象的,而基督徒絕對會很篤定地告訴你上帝是存在的)所有的現實——活著就像吃喝拉撒的瑣碎,都是我們身邊真實存在的東西,而愛恨、快樂痛苦都只是蘊繞在人們想象中的概念,來時讓人措不及防,溜時轉瞬即逝。
而我們活著就像雙腳陷在現實的泥淖中翩翩起舞,想象自己是燈光照耀的主角,希望捕捉那些觸不可及的東西,一次次摔倒,又一遍遍手舞足蹈。
很傻很天真對吧!
《這個殺手不太冷》里
瑪蒂爾達問: “人生總是如此艱難嗎?還是只有小時候是這樣?”
萊昂回答: “總是這樣。”
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想象就不要拆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