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經典《中庸》學習錄:33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孔子是講:“試著拿修身修道的人詳細地講講:天下古今所共由的道理有五件,行這個道理的有三件。這五件道理是什么呢?一是指君臣,主于義;二是指父子,主于親;三是指夫婦,主于別;四是指昆弟,主于序;五是指朋友之交,主于信。這五件道理,是人在社會里最大的人倫,是天下古今所共同存在的道理。”
什么是達德呢?天下古今所得到的同一個理,就是達德。那么什么是三達德?一是智,如何知道此道;二是仁,如何體會此道;三是勇,如何強大此道。這三條是天命之性,天下古今所共同推舉的就是這個達德。然而要如何行來達到這個達德呢?只有做到誠而已。誠,就會真實無妄,知、仁、勇,之德都是實德,而達道自然沒有不能通行的,不然的話,則虛偽妄想就會得而進入人的內心,德就不是德了,又怎么行達道呢?”
“達德固然可以行達道,然而人的資質稟賦并不一樣。以知而言,有的人是天性清明,對義理的理解非常透徹,是生而知之者;有的人需要反復討論,等到學習以后然后知之;有的人學了后還是沒有明白,必須用心,費盡心思以后才能知道。這三等人聞道雖然有早晚,但是等到都知以后,他們所達到的沒有什么不同,知是同一個知。”
“以行而言,有的人德性純粹,安于義理,自然能行之;有的人真知深厚,孜孜不倦,就如有所利益而行之;有的人力量達不到,勉強奮發后而能行之。這三種人行道雖然有難易,等到成功后他們所達到的也沒有什么不同,行是同一個行。”
人能夠在學問上勉勵前進,自強不息,豈能由于氣的稟賦所能限制的。
張居正講:達,是通達。昆弟,即是兄弟。德,是所得于天之理。一字,指誠說。孔子是說:“天下古今的人所共由的道理有五件,能夠行這個道理的有三件。這五件是什么呢?一是君臣、二是父子、三是夫婦、四是兄弟、五是朋友之交。君臣主于義,父子主于親,夫婦主于別,兄弟主于序,朋友主于信。這五件是人倫的大事,從古至今,天下人所共由的道理,不外乎此。就如人所通行的大路一般,所以說是天下之達道。三件是什么呢?一是知、二是仁、三是勇。知則明白睿智,可以知此道。仁則無私,可以體悟此道。勇則果敢確信,所以強大此道。這三件是天命之性,從古至今,天下人所同得的,沒有欠缺一點,所以說是天下之達德。然而達道必然是做到達德之后才能行,而其所以能行,又只在誠而已。”蓋誠則會真實無偽,所以知就是實知,仁就是實仁,勇就是實勇,從而達道自然沒有不行的。倘若一有不誠,則會虛詐矯偽,而德就不是德了,那他如何行達道呢?故說之所以能行是誠的原因。
這一節是說造道的等級,知之,是知此達道。困,是困苦。行之,是行此達道。利,是貪利。孔子是說:“人性雖然相同,而每個人所稟受的氣卻是有差異的,以知此理而言,有的人生來天性聰明,不用學習自然就知之。有的人講習討論,從事于學問然后知之。有的人學習后而未能通達,困苦其心,發憤強求然后知之。這三等人,聞道雖然有先后,然而到那豁然貫通義理明白的地方,都是一樣的。所以說及其知了,都是一樣的。以行此理而言,有的人生來德性純粹,不用用力,安然的自己就能行。有的人真知深厚,只是見得這道理好,往前貪著去行的。有的人力量達不到,必須等到勉強奮發而后能行的。這三等人,行道雖有難易,然而到那踐履純熟,功夫成就的時節,也都是一樣,所以說,及其成功都是一樣的。”
朱子是講:O達道,是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書里面所講的五典,孟子所講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知,所以知此;仁,所以體此;勇,所以強此;達德,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一就是誠而已。達道雖然是人所共由,然而沒有三德,則無法行之;達德雖然是人所同得,然而一有不誠,則人欲摻雜其間,而德非其德。程子講:“所謂誠,只是誠實這三者。三者之外,更是沒有別的誠。”
O知道者的所知,行道者的所行,就是達道。分而言之,知者就是知,行者就是仁,所以要達到知的一致,依靠的是勇。以其數量來講:生來就知的能安然行的就是知。通過學習達到知,好比前面有利而行者就是仁,內心困于知而勉勵去行者就是勇。蓋人性雖然沒有不善,但是每個人所稟受之氣卻各個不同,所以聞道有早晚,行道有難易,然而能自強不息,則會達到的目的地是一樣的。呂氏講:“所入的道路雖然不同,而所達到的地方則是一致的,這就是為什么要中庸的原因。如果企望生而知之的安行這樣的資質不可能達到,輕視困知勉行說不能有成,這就是此道之所以為什么不明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