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閱讀書目(按月份排序)
1月:
《讀書毀了我》王強
《浮生二十四小時》楊凱生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詹姆斯·喬伊斯
《臥室里的海豹》詹姆斯·瑟伯
《天才的陰暗面——希區柯克的一生》唐納德·斯伯特
《莎士比亞書店》西爾維婭·畢奇
《死于威尼斯》托馬斯·曼
《知日書之國》蘇靜
看希區柯克傳記的時候,不僅重溫了《后窗》、《精神病患者》、《擒兇記》和《奪魂索》,還看了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的電影《希區柯克》。相比電影《希區柯克》而言,這本《天才的陰暗面——希區柯克的一生》內容詳實,細節生動,也少不了勁爆內幕和八卦緋聞,看完后不免讓讀者對希區柯克本人的評論變得曖昧起來。書中還記敘了希區柯克與托馬斯·曼的一面之緣,以及他與雷蒙德·錢德勒在業務上的短暫合作。
2月:
《托馬斯·曼政治小說》托馬斯·曼
《窺視日本》妹尾河童
《鄉土中國》費孝通
《白日做夢有空理》詹姆斯·瑟伯
《梁實秋文集》梁實秋
《昨日之旅》史蒂芬·茨威格
《最后一朵花》詹姆斯·瑟伯
《砂城》遠藤周作
詹姆斯·瑟伯這套紐約客文集讀起來有種老派的優雅,對比年末的安·比蒂那套紐約客故事集,畢竟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瑟伯是老紐約的風趣幽默,能寫能畫;比蒂是新紐約,情感細膩,書中提到的流行音樂、繪畫處處反應時代的背景,更靠近我們現在的生活。但不管哪一套紐約客故事集,但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生活在都市中的男男女女那種對自身幸福生活的渴求和對美好生活的不確定性而墜入孤寂疏離無奈的苦澀中。人們想得到的、可以得到的和實際得到的都不是他們真正希望得到的。
3月:
《狐貍庵食道樂》遠藤周作
《我和閱讀談戀愛》新井一二三
《雜憶錄》夏目漱石
《布登勃洛克一家》托馬斯·曼
《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賣豆腐》小津安二郎
德國人的東西,讀起來有時候既要學會享受又要學會忍受。好在曼的這本《布登勃洛克一家》讀起來算是相當輕松。據說,曼在寫完這部50多萬字的巨著后沒有謄寫就將這唯一的手稿郵寄給了出版商,這種氣魄在任何時候都是需要勇氣的。而作為一個年輕人,能一口氣寫完時間跨度如此長的一本歐洲版“紅樓夢”,在任何時候也是需要非凡才氣的。這本書也被翻拍成了電影,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來一看。
4月:
《變色龍》契訶夫
《玻璃門內》夏目漱石
《公園生活》吉田修一
《巨流河》齊邦媛
四月去蘇州旅游,這本《玻璃門內》大部分內容是在火車上看完的。如果不是人多或是太吵太鬧,火車上看書本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這些年只要出遠門都會帶一本紙質書,一般是某本買了一直沒下決心看的小說,或是與目的地有關的人文歷史,每次出門前總是要為這種事情糾結半天,挺有意思。
5月:
《看不見的城市》卡爾維諾
《姑媽的寶刀》莫言
《使者》夏目漱石
《博爾赫斯的面孔》格非
《且聽風吟》村上春樹
《縮影》德田秋聲
《從黎明到衰落(上)》雅克·巴爾贊
在《從黎明到衰落》里,作者引用過一段中世紀晚期的手稿:“慎用你的手指!不要碰寫作!你不知道寫作的厲害。它會把你壓垮,使你背駝眼花,肚皮起皺,肋骨折斷。”這本“30歲構思,50余年醞釀,85歲動筆,93歲出版”的巨著,號稱“兩卷在手,縱覽五百年西方文化的宏偉畫卷”。
6月:
《陳寅恪的最后20年》陸鍵東
《虞美人草》夏目漱石
《一個人的好天氣》青山七惠
《紙牌屋》邁克爾 道布斯
《沉默》遠藤周作
《當我談論跑步時我在談些什么》村上春樹(第二次閱讀)
書是英國撒切爾首相幕僚長20多年前寫的,電視劇設定背景就是當下美國政壇,這應該是兩者最大的區別。書中故事分支少比較克制,電視劇線條多,露骨又不失溫情。個人覺得書里結局太狗血,電視劇好看多了。
7月份:
《情人》杜拉斯
《定位中國:認清我們的時代和時代中的我們》童大煥
《潛規則——中國歷史的真正游戲》吳思
《少年維特的煩惱》歌德
《菊與刀》本尼迪克特
“潛規則”和“菊與刀”既是這兩本書的名字,也成為了兩個專屬詞匯。一提到“潛規則”首先就讓人聯想到中國的官場,而“菊與刀”更是成為大和民族與日本人的思想行為的完美概括。更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吳思還是本尼迪克特,他們都沒有機會直接觀察或親歷書中所寫的一切(吳思不可以去古代,本尼迪克特根本沒去過日本),卻洞若觀火、入木山分,確實很值得讓人佩服。
8-9月份(重走中俄萬里茶道活動期間)
《榮耀》納博科夫
《晉商萬里茶道探尋》楊小雄
《千年茶文化》中華書局
既然要去路途遙遠的俄羅斯,路上自然要帶上一本俄羅斯作家的作品以表敬意。本想帶上《卡拉馬佐夫兄弟》去見見“佐西瑪長老”,但畢竟太重太厚不方便攜帶,于是選擇了納博科夫的這本《榮耀》。《榮耀》講述了“十月革命”后一個俄羅斯流亡青年不惜付出生命代價也要再次踏入祖國土地的故事。結果主人公最終消失在邊境線上,再也沒有回來。現在回想起來,即使是和平年代,當我們選擇陸路從蒙古進入俄羅斯也費了不少周折。
10月份: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村上春樹(第二遍閱讀)
關于這本書就不多說了,我之前專門寫過讀后感:失色的村上春樹——讀《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至少當時讀完想表達的意思就都在里面了。
11月份:
《萬歷十五年》黃仁宇
《暖夢》夏目漱石
紐約客故事集《一輛老式雷鳥》安·比蒂
《我想重新解釋歷史》吳思
《古典神話人物100》三聯出版社
《孤島集》毛丹青
有一種書,你會發現它看了忘,忘了還要再看,然后就這樣一直循環下去直到你碰上些什么事才終于促使你記住。比如這本《古典神話人物100》,書中很多人物故事我們也都知道,但不知道的更多。當一些跨越時空的元素在你身上串聯上起來,世界遠比你想象的更加美妙。我和普羅米修斯會有什么聯系,當我們在歐亞分界線上短暫停留,想到普羅米修斯曾為了人類被釘在的高加索山就在遠方;我為何會在烏蘭烏德想起阿加莎·克里斯蒂,只因入住的白馬酒店讓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個夏日的午后在農村老家的床上翻看克里斯蒂的《白馬酒店》。所以,你去不了的地方,書籍會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書籍會帶你去;千萬別小看書籍的力量。
12月份:
《盲目無語》谷崎潤一郎
電視劇《信長協奏曲》
紐約客故事集《你會找到我的地方》安比蒂
《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集》芥川龍之介
《69》村上龍
因為實在太喜歡了,便把電視劇《信長協奏曲》也列為十二月的閱讀書目。雖然從形式上有點說不過去,但從內容上講,看完電視劇《信長協奏曲》無異于看完一本精彩感人的日本戰國穿越小說。況且我在追劇的時候也做了功課,從網上下載了不少日本戰國的歷史人物資料做了閱讀,不然非得讓電視劇帶到溝里去。后來再看動漫《戰國BASARA》,如果不是游戲愛好者,否則從劇情到人物都很難談得上令人滿意。
總計:59
說明:幾年前看梁文道的《我執》,里面有這樣一句話被做成書簽:“讀書好,起碼讀著讀著就不知老之將至”。這個書簽應該還在,只是不知道又夾在了哪本書里。生活中,可以讓人“不知老之將至”的辦法太多了,上班加班、吃飯睡覺,中間再玩玩手機哭哭笑笑,這樣的日子每天都在過著,成了我們生活的標配。如果說還能再做點什么,對我來說可能就是看書了。讀一本書,讓思想先去一個地方,如果可以,再讓身體跟上。看一些故事,了解人們的情感想法,避免生活中只怪自己當初看錯他。這些都是理由也都不是理由。更多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就那樣讀著書,無欲無求像個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