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程驛(筆名:道長是名思維販子)簡書大學堂講師,掌閱簽約講師。
BAT大廠數據分析專家,服務于人工智能領域,熱愛算法,致力于研究“個人思維及認知提升”。
寫作目標是,一年思考100個問題,死磕每個問題的本質原因。
內容簡介
對困境的錯誤認知——你所有面臨困境的本質,都是“選擇”的問題。
對意志的錯誤認知——如果你用意志力來完成自我突破,你還停留在初級水平。
對自律的錯誤認知——自律的本質是機械思維,只是一種沉浸在自我滿足感中的狀態。
對意義的錯誤認知——找到“人生意義”并不是高度的事,它是你的大腦原始本能之一。
對天賦的錯誤認知——每個人都有超過標準差范圍的天賦,你需要“認知抑制”解除。
對努力的錯誤認知——同樣的努力會有不同的回報,你要把自己嵌入到更高的價值網上去。
本書將顛覆你過去的認知,重塑你的思維,讓你與這個世界“重新連接”
目 錄
第一章思維覺醒:快速跳出你的思維局限
你所有困境的本質,都是“選擇”的問題/002
找到樞紐節點,建立真正的獨立思維/010
自律的本質是機械思維/019
三個思維模型,幫助大腦升級/027
面對競爭的正確姿勢是什么?/037
人生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是什么?/043
你要如何找尋人生的意義/052
第二章表達邏輯:練就高效溝通的思維邏輯
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122
設計一個張口就打動別人的開場白/131
改變渾濁不清的溝通方式/139
如何設計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自我介紹/146
內向者如何通過表達掌控局面/153
如何應對別人的批評和否定/160
怎樣讓你喜歡的人也喜歡你/167
應對激烈的沖突,你需要記住三個步驟/176
從沖突到和解:如何與父母對話/184
第三章認知效率:重塑大腦的認知系統
知識的本質,讓你的人生從混亂走向清晰/062
這三種思維可以讓閱讀更高效/070
寫作技能取決于你腦中的系統構建/079
掌握“故事引擎”,人人都能寫出好文章/088
避免自嗨型文案,轉化用戶思維/096
如何快速練就一項“骨灰級”技能/103
為什么你通過大量練習,還是沒有成為很厲害的人/111
第四章突破職場:痛點思維解決工作難題
你究竟該選什么樣的工作/194
如何愛上自己的工作/204
如何發掘工作中的天賦/214
你的職業規劃是什么/225
用表達公式掌控整場面試/235
你應該在工作中錘煉哪些能力/243
在工作中,你的想法到底有多大的價值/252
你的薪水是由什么決定的/261
在團隊中建立自己的權力空間/270
自由職業的真相是什么/279
人工智能時代下的工作特征/289
你的未來,究竟是什么樣子/300
自序:換一個角度看世界
這是一本關于思考的書,思考的內容都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些問題。
我曾經提過“一年思考100個問題,死磕每個問題的本質原因”這樣一句口號,但最終我只能做到一周思考一個問題,也就是說一年思考52個。我把每個問題的思考過程發布在網上,沒想到大家還挺喜歡。
現在,我每周大致會用20個小時來進行思考,這幾乎是工作時間的一半。
在思考過程中,我需要對查閱、歸納大量資料,也需要對每一個問題的本質反復推演,這是非常痛苦的。
有人曾說,哲學家的工作是最簡單的,有一張舊沙發,在一盞昏暗的落地燈下就可以開始工作。“哲學家”三個字我不敢當,但我愿意做一個深度思考者。
為什么思考這么痛苦,我卻愿意不斷思考呢?
●思考的本質是什么
先問你一個問題,你工作時最大的夢想是什么?你可能會回答,夢想就是不工作。
其實,每個人都想通過努力工作實現財務自由吧,因為我們都渴望自由自在的狀態。
但為什么只有少數人真正實現夢想了呢?
因為路徑不一樣。
多數人渴望的,其實是“自在”而不是“自由”。
比如,你總想休個小長假,到大理洱海邊找了一個靠海的民居住上幾天,暫時把原來城市中的同事、客戶、霧霾、早晚高峰的煩躁等切斷,這就是“自在”。
你在家里宅著,手機直接調成靜音,買一堆零食就開始不斷刷劇,這也是“自在”。
“自在”的本質是盡量避免和周圍產生聯系,無論你是在洱海邊的民宿里,還是蜷縮在家中,都希望和之前的生活盡量減少聯系。
但思考的本質,恰好是“建立事物之間的連接”。
比如,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幅海報,你面對它是不會思考的。但一個平面設計師可能就會去思考,因為他會把眼前這幅海報,和自己最近設計的一個案子建立連接。
什么是“自由”呢?它是指人類可以自我支配,擁有自由意志的一種狀態。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話便可以解釋,“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自由就是指這種狀態。
所以你會發現,“自在”和“自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路徑,自在狀態是盡量避免思考,所謂“無知即快樂”;而自由狀態,恰好需要大量思考。
比如,一個奴隸通過奮斗,終于成為自由人;一個打工者,通過10年奮斗,終于有了自己的公司;一個長期臥床的病人,經過堅持不懈的鍛煉,終于恢復健康之身……
每個人都渴望真正的自由,渴望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但真正實現的,卻寥寥無幾。
核心就在于我們選擇了不同的路徑。多數人更喜歡讓自己處在“自在”狀態,少數人才選擇通往“自由”的那條路——即不斷去思考事物之間的關系,并付出行動建立連接。
●學習的本質是建立結構
沒有建立連接的思考,多半都是無效的思考。
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一種情況:我們在一個區域待久了,就會產生一種幻覺——無所不知。這就是沒有進行連接思考的結果。
比如,有些人在公司待了七八年,他們會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公司有什么事情是我不知道的?”這是因為他們習慣了站在公司內部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再比如我們活了二三十年,就會認為生活中的很多事自己都明白。這是因為我們站在自身的角度去思考。
很多時候,我們的頭腦已經悄悄關閉了和外界連接的大門,而我們卻渾然不知。
比如,問你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學了那么多知識,卻總是記不住,總是感覺自己什么都沒學到呢?
通常,我們會認為這是因為自己的記憶力不行,甚至會認為學習本來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這些結論都是你站在多年學習的角度上,得出的答案。
如果你將“學習效率”和“家居收納”這兩件事情做一個連接,就可以得到準確的答案。據統計,每個在100平以上的現代居所,家居物品至少超過4500件以上。你可以很輕松地記住家里的5000件物品,但是在學習上卻不行,這是因為學習效率低下的核心,在于你的頭腦中沒有認知結構。
你想找一本五年前買的書,可以從書架上輕松地找出來;你想找阿莫西林,也可以從臥室中一個抽屜中快速地找出來……這是因為你對家居物品的認知,是有結構的。
如果我們換一種情況,在沒有結構的情況下讓你收納和認知這5000件物品,會發生什么呢?
比如,你昨天買一本書,今天買一件衣服,后天又買幾個杯子,你將它們全部疊放在一起,最終直接把物品從第一個房間堆到最后一個房間。結果就是,屋子里有什么東西,你完全記不住。
多數人的學習習慣就是后者,所以無論你怎么努力,學到的東西依舊很難記住。
截止到今天,我大約思考了73個問題,這本書收錄了其中的35個問題。這本書在“掌閱”被改編為三個課程,分別是《12堂腦洞大開的思維升級課》《12堂腦洞大開的表達提升課》《12堂腦洞大開的職場進階課》,其中都凸顯了腦洞大開這個概念。
其實是因為每一個思考,都連接到各種事物的本質,所以使大家倍感新鮮。
●連接讓我們充滿無限可能
書名最終定為《認知顛覆》,這是由眾多讀者確定的。
讀者會有這種感覺,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在之前的思考過程中并沒有真正地打開自我,突然遇到我這樣的思考方式,就會產生被顛覆的感覺。
當然,思考從來就沒有所謂高級低級之分,只是存在連接方式的不同。
每一個人類個體都經歷了上億年進化,為什么我們成為地球上最具智力的生物?就是因為大腦神經元有著更為豐富的連接。
在丹尼爾·博爾的《貪婪的大腦:為何人類會無止境地尋求意義》這本書里,介紹過一個大腦神經元進化的事實:
在原始生命時期,腦神經元中的信息可能是非常單一的,比如可以形成類似“紅色”“一個圓點”之類的簡單想法。這些簡單想法又逐漸連接起來,形成諸如“動物”“樹木”之類的整體概念。
人類在早期智人階段,面臨的生存壓力十分巨大,互相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多,這時大腦在整體概念基礎上,又進化出“團隊”“重量”“形狀”等更復雜的抽象概念。
在智人的成熟階段,也就是約5萬年以前,人類更是將“抽象概念”發揮到極致,最終產生“故事”“圖騰崇拜”等“內在信念”(blindbeliefs)。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反復提到,正是因為人類這種講故事的能力,才讓我們擁有更大規模群體合作的優勢,最終引領我們統治了地球。
從“簡單想法”到“整體概念”,再到“抽象概念”,最后到復雜的“內在信念”,整個過程就是大腦神經元不斷組合連接的過程。
比如,理解“紅色”這個概念,也許只需要幾百個神經元。但如果要理解“國家”“宗教”這種復雜概念,則可能需要幾百萬個神經元的連接才能完成。
《超體》這部電影中曾經講述過一個概念,人類大腦大致只開發了5%-10%,女主角露西因某種手段而開發到了100%,簡直就成為無敵的存在。
從大腦神經學上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偽概念,因為人腦在思考很多事件時,都處于100%活動狀態,這是經過監測的。
但從知識連接的角度來說,“人腦只開發了一部分,還有巨大潛力”這個概念是真實存在的。
實際上,我們現在對大腦中所學知識的連接效率很可能還不到0.1%,如果這個效率提升到20%,甚至是50%,那將是一個多么可怕的局面!
世界的連接一定是越來越復雜的,你現在不去做的事,AI也在瘋狂幫你做。
然后,在某一天,真正顛覆你。
●我們如何去“顛覆”
這個時代到處都在講顛覆,每天都在誕生新物種,然后從舊物種完全不了解的領域,將它徹底顛覆。
究竟什么是“顛覆”呢?
在《顛覆式創新》中,克里斯坦森做出了最經典的詮釋:“顛覆”是市場形成了新的價值網絡,從而使舊的價值網絡突然崩盤。
比如,諾基亞手機的銷量曾經11年蟬聯全球第一,他們把手機做得越來越堅固耐用、按鍵越來越多、外形越來越夸張,這就是舊的價值網絡——用戶更習慣質量更好、功能更多的手機。
但蘋果手機面世以后,盡管非常不耐摔,按鍵也只有一個,外形也極為簡單,這樣的新物種卻逐漸形成一種新的價值網絡——用戶更喜歡流暢的系統,豐富的App,以及手勢交互。
站在諾基亞的角度,公司什么都沒有做錯——手機按用戶需求調研的,市場也經過了分析,營銷也逐步擴大,但就是被顛覆了。
創建“混沌大學”課程的的李善友教授曾經對顛覆式創新講了一個概念——價值網里至少有三個角色,一是客戶,二是對手,三是投資人。
我們在價值網絡中,無時無刻不被這三件事物所綁定,最終被一個價值網絡牢牢鎖死。
除了商業社會,我們在生活中同樣如此。
客戶,可能是你的配偶、孩子、父母或是其他一切需要你負責的人。
對手,如你追女友時會面臨競爭,面試時會和其他人競爭,你的孩子進幼兒園也需要其他家庭競爭。
投資人,直接來看是你的老板;實際最大的投資人,是自己。
人的一生都在這些人形成的價值網絡中掙扎。所以你會發現,互聯網時代來臨后,價值網絡也發生變化,父母那一代人很容易被顛覆。
當然,我們也很快被后面的人顛覆。
從一個舊的價值網絡跳轉到新的價值網絡,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這可能意味著你需要和人生中最關鍵的人,重新建立連接。
所以為什么思考這么痛苦,我依舊不斷去思考?因為這就是人生,你必須無時無刻去考慮這個世界的連接。把許多東西想得真正通透了,也許才有真正自由的那一天。
這本書中,完全沒有那些難懂的哲學理論,而是從一個“重新連接”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思維類的書籍都很難寫,因為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是不可能的。
但這些書你理解起來又非常容易,因為你無需改變,只需要換一個看世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