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時代閨蜜曾甩給了我一篇發在天涯八卦上的文章《818我經歷的男人們》,剛開始戀愛的樓主在那篇文章里可謂大開眼界,作者強大的內心及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事跡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如今,周圍的妹子對房子的熱情已遠遠高過男人了。火遍朋友圈的三個問題1、為何學歷不值錢但學區房值錢?2、樓市、股市哪個泡沫更大?3、失去奮斗房產再多我們也將無家可歸;失去房產,奮斗再多我們也將無家可歸哪個更正確?
????? 樓主聽到不少小伙伴憤恨的說道:憑什么,M什么都沒做不就早幾年買房嗎?半臉花斑的同學因為成為拆三代輕松迎娶學生時代的大眾情人,走上人生巔峰。平常曬恩愛的小夫妻因為限房辦理了離婚手續。奮斗多年的白骨精X因為秉承著唐駿的“只租不買”的論調,絕不為房產折腰降低生活水平在某天居然默默逃離了培養其精英氣質的大魔都。作為一個二線城市的本地土著樓主也深刻的感受到房子已然成了階級的分水嶺,百萬資產和千萬身家的區別就是在哪個城市有房,在幾環有房,有幾套房。有房的輕松可以享受資本泡沫帶來的成果,沒房的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在一朝就被吸入泡沫黑洞。逐利是資本的天性,承載著我們安居樂業夢想的家成了資本的工具,這,不得不說是時代之殤。
????? ?01
????? 我出生在市中心一個美麗湖邊的老墻門里,那是一個像四合院一樣的老樓,走出房門就能和鄰居打招呼,走兩步就有成片的葡萄架,花壇里種滿了紅彤彤的鳳仙花。大人們都是支起竹架曬衣服,鄰居們熟悉又友善,走在木制的樓梯上還會發出吱吱的聲響。一歲以后我就搬到了市中心的三層樓公房,那是套一室一廳的房子,那時都沒有衛生間,大人每天還要去倒馬桶。好在附近有很多免費公園,方便和小伙伴撒潑、玩耍,在那里樓主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90年代初,國家還分房,企事業單位的人都等著年限到了分新房,本地市場上很少有商品房,樓主的婆婆買了當時第一批的商品房,60多平十幾萬。在小我學二年級的時候,家里分了房子,擴戶花了小幾萬,那時的樓層、房號還要抓鬮,印象很深,我抓了3樓,家里人都開心的不得了。樓主也開心,終于有自己的房間了,對于一個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私密的空間顯得尤為重要。不久后樓主家的老房子拆遷了,但是再也見不到那些老鄰居,嘗不到自種的葡萄了,樓主還是忍不住暗自神傷,相應的樓主家在三類地段分了一套小房子。
??? ?02
???? 2000年后當地商品房市場突然變的熱鬧起來,有不少先富起來的家庭紛紛改善了住宅環境,換了更大的房子,更好的小區。樓主爸媽也商量著換套房子改善改善,當時樓主家的預算大概是40萬左右,這在當時還是有不少的選擇,當時不錯的地段也就3000來塊錢,終于在2001年樓主爸媽花了50多萬,買了套150平的房子,算的上是當年的豪宅了。等到住進去不久后樓主媽媽的同事在同棟樓里買了一套同戶型的二手房,花了120萬,這時上高中的樓主開始感受到了市場的瘋狂。樓主爸媽的朋友的新房價格也不斷刷新樓主眼中豪宅的認知。樓主的同桌家一直錯過了買房的時機,有一個新區的樓盤晚上12點開盤,同桌的父母連夜去排隊買了一套30多萬的房子,但是嫌新區荒涼一直住在市中心的老房子里,過了幾年后將新區的房子翻倍賣掉,之后就一直撰著錢等著買合適的新房子。可惜之后的房價就如一騎絕塵,那些賺到的錢也就一直留在銀行卡里,從不甘心到無奈。其實新區的發展還是可以預見的,當時樓主也曾和父母建議在新區購置房產,不過當時買房更多的還是改善居住環境,是剛需,再加上交通不便遭到了家人的反對。當時荒涼的新區如今已成了城市的核心區域,如果同桌家的房子還在樓主估摸著得翻個7、8倍吧。現在我媽都時常后悔:在過去的20年里任何一次買入都是成功,任何一次賣出都是失敗。但是,如果有如果,誰會賣掉房子呢?
???? 03
???? 09年,樓主和先生為了結婚做準備,在樓主媽媽家附近買了一套新房,小區環境很好,遺憾的對口的學校一般。隨著孩子的出生,學區房的問題就被樓主家提上了日程。終于在小朋友2歲半的時候,得知一個樓盤新開的消息:套型很理想,托管學校很高大上,周邊環境商業配套三年內可期。當時樓主正被股市深套,并沒有那么多的流動資金,但想著孩子的未來一咬牙買了一套期房。一年多后,等到房子交付時,房子已然升值70多萬,周圍新開的樓盤都出現一房難求的盛景。16年下半年開始,樓主所在的城市房產價格陡峭上升,周圍不少朋友有的為了學區再次沖入房市,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有的害怕扒不上資本盛宴的列車,用上了各種杠桿;有的持幣觀望,最后憤恨買車,宣布不做房奴;有的拋棄實業,一擲千金,與泡沫共舞;想想自己當初何嘗不是如此,真是可憐天下房奴心。
??? 04
??? 很多次在夢中,樓主重新回到了出身的大院子里,坐在葡萄架下,奶奶用鳳仙花包指甲,樓主伸開手掌在陽光下欣賞那一抹抹紅。。。那時候我們一家三口棲身在一間房中,他們承載著樓主的成長歷程和美好回憶,房子離開了真情,就只是冷冰冰的鋼筋水泥。昨天樓主看到一篇文章寫道:某港漂每日規定自己消費50港元以內,積攢8年終于有房,要求未來的妻子一定要和自己有一樣的消費觀,不下館子、不買新衣、不旅游。那試問這樣的人生有什么意義呢?活著就為了一套房子嗎?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就為了體驗美好嗎?上輩積累的房產是歷史的機遇,我們這一代、下一代注定靠工資難以買房,還要犧牲美好的青春和眼前的幸福嗎?作為一名學區房的接棒者,樓主也反思:我到底做的對嗎?給予孩子的確定是他想要的嗎?好的學校就一定能培養出人才嗎?我們小時候還不是野蠻生長,自學成才么。怎么到下一輩了,心態便焦灼起來,深怕落在人后。
??? 05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 劈柴、 周游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看吧,還是得買房~~~~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