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人這本小說我幾乎是一氣呵成看完的,篇幅中等,有別于其他小說,有點像外國版的聊齋的感覺,作者立意很新,故事講的也精彩,總感覺自己跟著主人公在她向死而生的故事里,找到很多讓自己感動的點。
小說似乎在講愛情故事,但又不僅僅只是簡單描述男女主人公情感糾葛,他更像一個寓言故事,有很多隱喻性的情節和事物。
故事主要講女主人公15歲的少女迪倫在現實生活中與周圍人格格不入,她很叛逆,也不愿意和身邊的人包括母親交流,生活令她極其煩惱,終于有一天她踏上找尋生父的旅程。當火車事故發生以后,原本她以為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當她看到擺渡人崔斯坦以后,漸漸了解了真相,她才是事故中唯一死亡者。
斯坦福作為荒原的擺渡人,要把她送往另一個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遭遇惡魔,跋涉山川湖泊,經歷重重艱難,最終到達。在這個過程中,歷經滄桑看淡世事的崔斯坦愛上了單純勇敢的迪倫,迪倫為了和崔斯坦在一起,不顧風險重新回到荒原找尋崔斯坦,兩人之間為追求最終的幸福共同走出荒原,回到人間的故事。
15歲的迪倫:迪倫的死是建立在迪倫的任性叛逆上的,如果她不遲到、不厭煩媽媽、不去逃課、不獨自找尋生父,那事故就不會發生。但她又是小說中唯一一個給予了重返人間機會的人。這隱喻了生活中大多時候我們心智還不成熟,對現實充滿不滿,未經鍛造卻又不滿足現狀,折射一種逃離的心態,最終經歷一場生死磨礪渴望回歸。
擺渡人崔斯坦:代表一位能指引啟迪你內心的朋友或智者。作為一直在中間世界做擺渡人的崔斯坦,他看清了人性、看透了生死,不悲不喜地做著擺渡人,不會睡覺、不會流血、不會受傷…直到遇到迪倫,她的勇敢與通透令他心動,他為了保護她,作出極大的犧牲,他也發現自己情不自禁地有了很多越界行為,在他們共同穿越荒原時不僅僅只是克服艱難險阻,他們有更多的心靈交匯,當故事最后,他對迪倫說:我變成了一個…人。這也意味著,只有交付真心才會受傷,也只有交付真心才會感到快樂與滿足,否則就永遠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活著。
黑暗中的惡魔:隱喻了這個貪婪的世界,他隨時都在吞噬我們的靈魂。
荒原的表象與真相:荒原是崔斯坦創造出的,天氣則是迪倫創造的,荒原所呈現出來的形狀、天氣,就如同我們與朋友家人一同交往產生的情緒而幻化出的整體感受。當我們相處歡快融洽時,荒原的路途就平坦開闊,風景優美,當相處時相互怨恨猜忌,荒原就變得異常艱難。
山丘湖泊:我理解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磨礪,辛勞疲憊,艱難險阻。所以當崔斯坦把迪倫送到了另一個世界,迪倫依然返回荒原經歷山丘湖泊,正說明了她內心的成熟與擔當。
安全屋、壁爐、船:代表我們渴望得到庇護與溫暖。當行走一天以后,到達安全屋時,迪倫和崔斯坦就就卸下一身的疲憊,享受著足夠安全帶來的溫暖。
最后,崔斯坦和迪倫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結果,這一路走來,他們互相扶持、彼此照顧,單純的迪倫融化了飽經滄桑的崔斯坦冰冷僵硬的心,讓他有勇氣與固守的人生揮別,做回自己。這是一個溫暖的充滿正能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