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咪蒙,還是因為自己的工作所需,做新媒體對類似的資訊終究比較敏感。但是細細想來,她唯一一篇讓我產生共鳴的文章就是探討創業和工作安全感的那篇。什么《致low逼》《致賤人》《90后》...讀完覺得過癮,但,到此為止,毫無留戀。
前段時間咪蒙出書了,《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這類現象級自媒體仿佛都有個神秘的吸引力——明明對她沒有愛到那么深,卻依舊情不自禁想掏腰包看看她還能玩出什么花樣。于是乎我買了,在連續三天酒足飯飽的晚上,敷著面膜一氣兒讀完——結果是被毫無防備地灌了滿滿一鍋濃稠的雞湯。由于咪蒙本身的文字風格就很情緒飽滿,以致于這本書比《你所謂的穩定,不過是在浪費生命》更讓我措手不及,恨不得合上書的下一秒就痛打自己一巴掌——你前20年按時吃飯睡覺連為了學習工作生一場病的經驗都沒有,算什么努力,渣渣!
不得不承認,“咪蒙”們的文字有一種共性,你每看他們的十句話都能找出一句心甘情愿抄下來做座右銘,他們得心應手地把握著讀者的心理和情緒,恨不得每一句話都會讓我們產生醍醐灌頂的“錯覺”——這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社會交際經驗,是多少文字工作者們夢寐以求的??!但是,我又很失望,現在越來越多這樣的自媒體作者為了博取更多的閱讀轉發量而選擇了用最淺顯甚至過于煽動性的方式把文字藝術展現在我們面前,只圖一時爽快,睡一覺就忘了大半。
不信你讀讀蔣勛,讀讀周國平,讀讀馮唐,你翻開他們書的那一刻,就覺得這本書是我一定留在身邊的好東西了。讀這樣的文字,你會感到深刻的出離感——整個人仿佛逃離了虛假浮夸的微信微博朋友圈和這個直播網紅被吵到飛天的膨脹年代。
這一刻我不想調侃不想吐槽不想做肆意而為的鍵盤俠;
只想全身心感受我呆的城市、走的街道,遇到的人;只想多看一副畫,多聽一支曲子,多喝一杯茶;
甚至為我耗在電腦手機上的時間而懊悔,為我沒能多去一個城市多體驗一種生活多了解一項新事物而自責......
我覺得這才是文字大家和紙質讀物應具備的魅力:不是煽動你,而是放空你;不是讓這個世界更喧囂,而是盡全力傳授你為人處世的經驗道理,讓這個世界更平靜。
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樂、貪得無厭、吃喝嫖賭、執迷不悟。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適用你我的生活。但是,簡單地印佛經,是簡單地為了來生能幸福;簡單得不作惡,是簡單地敬畏必然而來的因果報應;簡單地忍受整年磕長頭般苦難,是簡單地認定能讓親人少些苦難。這樣簡單下去,再簡單下去,腦子沒彎兒了,手腳有勁兒了,山頂慢慢低于腳面了,拉薩就在眼前了。你我竟然像山、云、湖水和星空一樣,一直在老去,一直在變化,一直沒問題。再簡單下去,再這樣下去,你我都是佛了。
——摘自《在宇宙間不易被風吹散》,馮唐著
東方文化里有一些通靈時間,比如焚香,鼓琴,試茶,刻竹...都需要相應的器物承載,我想再加一條,便是“讀書”。我只愿意在自己床頭留下幾本內斂溫潤的書,以便混跡在真假難辨的互聯網世界中,能借他們凈化浮躁迷茫的心。朋友圈本身就代表著無數個體意識的蘇醒崛起,輿論生事,真假難辨,過眼云煙。“咪蒙們”太過接地氣兒,不免過于迎合當下熱潮。當“婊”、“逼”等不再流行,我希望紙質書里能承載更多接受了時間滌蕩依舊發光的思想。
“咪蒙體”們,還是留在朋友圈里,打發日常碎片的時間好了。都是優秀的文字,只不過對我而言代表了兩個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