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了過年回老家面對一群親戚的時候了,每到這時候你會發現“會聊天”簡直是一門太高明的藝術,可惜精通此道的人實在太少太少,好好的過年氣氛就因為不會聊天兒瞬間尷尬、甚至冰冷。
想當初作為大齡單身青年的你,是不是最討厭別人問:
即使已經完成人生大事的你,也肯定很討厭被問:
“你們要不要二胎啊?趕緊要一個吧。”
“房子買了嗎?在幾環啊?現在一個月工資多少啊?”
可是到了孩子這里,怎么就一個個不拿豆包當干糧,上來就問:
“你期末考了多少分啊?你在你們班第幾名啊?”
“你媽是不是生了弟弟之后就不喜歡你了?”
這是今天早上米粒媽的微信里有朋友發的,100%真實對話,心疼這個孩子10秒鐘。
如果有些人還可以說是不會聊天,有些人簡直是赤果果的欺負孩子找抽型的了。難怪孩子都不愛跟大人說話,只要一看到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小伙伴,就趕緊結伴去玩了。如果孩子能說出自己的心聲,那一定是:
你們大人真無趣!
那么,到底如何跟孩子開展一些有意義又有趣味的對話呢?
1
設身處地
每個人都有過當孩子的時候,如何和孩子更好的聊天。很重要的一點就要去找回兒時的體驗。相信爸爸媽媽們應該還沒忘記自己童年的記憶,小時候自己最不喜歡什么,最喜歡什么,同理,現在就應該避免那些讓孩子尷尬或者難受的話題。
這是一個很好的去體驗孩子感受的方法。當你在孩子這么大的時候,有過的各種期待,委屈,感動等等情緒是怎么被激發起來的?又是怎么被平復的。最想說話的時候動機是什么?又是什么樣的父母的回復會讓你覺得很無趣?如果親愛的們能夠回答出這些問題,那么就是有能力和孩子愉快的聊天的。
米粒媽小時候特別討厭目的性的聊天,因為我家好多親戚不管聊到什么,到最后都會轉到“好好努力,認真學習”上去。到最后我覺得和大人聊天真是非常的無趣。很多時候聊天就是交換情緒或者交換思想,但絕對不是一方對另一方說教。米粒媽一直覺得與孩子溝通應該是思想影響思想。那些說教的內容更應該通過別的方式來傳遞。但是很多父母在這方面實在想象力過于貧乏或者說太沒有時間去思考這些內容,單方面的灌輸是最簡單直接的。但是這種教育方法的效果是隨著使用次數和時間而遞減的。
2
平等姿態
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聊天,常常變成讓孩子匯報情況。根本就是把自己和孩子的關系變成了上下級了嘛!要時刻記得孩子是一個和父母平等的個體,應該用平等的心態去尊重孩子。
我在接米粒回家的時候很少會問他一句“今天學校怎么樣?”或者“今天在學校學到了什么?”我雖然很想知道他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些什么。但是每天這樣來一句以后,孩子也會模式化的給你一個答復來應付這句話。而且這種過于開放性的問題實在是很難讓人回答,不是么?如果你再追問諸如“有沒有人欺負你?上課難不難?考試怎么樣?”那就是徹底讓孩子對你關上心門了。
米粒媽的選擇是主動告訴孩子接下來我們該做什么。晚上我怎么打算,晚飯做什么,我來匯報我的一天。我覺得孩子一天下來其實也很疲倦了,他也很期待一天下來與父母接下來的生活。告訴他我的安排,讓他再做調整和選擇,并給做出一個演示的作用來影響他,讓他覺得,放學后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可以講講自己一天發生的有趣的時候作為聊天的樂子。這樣總比盯著屁股后面追問孩子要好得多。孩子愿意告訴你的總會告訴你的,要是他不愿意說的,問了也不會說。何必再讓孩子對你多一份抵制的情緒呢?
3
感受與接納
如果孩子真的聊起什么麻煩的事情,特別是和同學之間不開心了,或者說學習生活上遇到挫折了。很多時候就像女孩生病了打電話給男票一樣,不是要你給出解決方法。任何的“你應該怎么做”的思路都等同于“多喝熱水”一樣,是讓孩子送你好人卡的節奏。孩子最需要的是傾聽,這個時候大人需要做的就是將你的思想“蹲”下來,將任何“你們這些年輕人真幼稚,然我教你成年人應該怎么做”的潛意識都甩出去,陪著孩子一起分享這些情緒。至于解決方法,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吧。前提是除了聊天以外,你在平時的言行榜樣,兒時的規則早已建立好了,孩子最終做出的選擇無非也就是基于此。
很多時候家長只是在說,而忘記了“聽”。可是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傾聽”是第一步。很多家庭由于家長一直是單方面命令,告訴孩子該怎么做,卻極少傾聽孩子的心聲,導致孩子大了和父母之間覺得沒話可說。尤其是很多爸爸本來就和孩子的接觸時間少,一有時間和孩子聊天了,就開始了“訓話模式”:最近成績怎么樣啊?考試估計能考多少啊?到最后孩子一言不發,就是不想和你說話。
有句話說“有人只關心你飛得高不高,卻沒人問你飛得累不累”,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成了父母檢驗自己培養成果的標準,卻對孩子的情緒、心理不聞不問。這樣下去到了青春期,多的是叛逆、無法溝通的孩子。
4
及時恰當的反應
在和孩子聊天時,大人要及時給予反應,而且反應必須是真誠的,而不是敷衍的,因為孩子都能感受到。比如,孩子畫了一幅畫,興高采烈的拿給你看:“媽媽,你看我畫的。”“畫的真棒”,你頭也不抬的回答。就好像你穿了件新衣服問老公說好看嗎,結果人家頭都沒抬就說“好看!”能不生氣么?
孩子知道大人在敷衍他,要么一直追著你,要么感覺受到了冷落,再也不想理你。當孩子這么問的時候,不妨仔細看看孩子的畫,對畫的好的地方提出具體的表揚,比如“這個太陽畫的真不錯,顏色搭配的真好。”再對需要提高的地方給予適當的建議,這樣孩子會覺得你是真的重視他的作品。
5
和孩子聊天的幾個小竅門
1、聊天要會挑時候,不一定專門坐下來聊天,如果不是特別重要的大事也不用專門抽時間。如果陪孩子的時間少,那么睡覺前,上學或放學路上,都可以成為小聊的時候。這時候孩子比較放松,容易輕松的溝通。
2、向孩子示弱,比如撒個嬌表示自己也很累,有時也很笨,或者分享自己的小秘密,這樣有助于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系,孩子也會把你看做知心朋友向你傾訴自己的小秘密。
3、從細節出發,比起問一些過于開放性的問題,可以從一些孩子會感興趣的小話題出發,比如“你最喜歡你們哪個老師啊?”“為什么喜歡那個老師啊?”“你在學校最愛和誰玩兒啊?”“今天在學校的午餐好吃嗎?你喜歡哪個菜啊?”
4、從“別人談起”,比方說,米粒有時會告訴我班上誰吃飯吃得最慢、誰最常被罰、誰功課最棒、誰今天又打了誰等等。在聊天過程中,雖然孩子沒有說自己,但窺見他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對同學的行為有什么樣的看法,然后了解孩子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候,是用什么樣的身心狀態去處事。
5、注意語調和肢體語言,據研究,在人與人的溝通中,語言的影響力只占10%,而語調占38%,剩下52%的影響力都是肢體語言。所以不要忽視和孩子聊天時的語氣語調和肢體語言哦。同樣的話,你硬邦邦氣呼呼的說出來,雖然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就是“媽媽很生氣,很兇”,對于語言傳達的內容反而接收不到。如果能真誠的看著孩子的眼睛,溫柔而堅定的向孩子闡明事實和原則,相信孩子不是“什么都聽不進去”的熊孩子。
與人溝通本來就是一門極為精妙的藝術,尤其當溝通對象是孩子時,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上來就帶著一種“我是大人”的高高在上感,不要輕易judge,更不要隨意挑釁,多設身處地的想想孩子的感受。咱們自己也許能做到,可有時在親戚朋友面前卻未必能避免孩子遭遇“熊大人”不會聊天兒,所以請在春節前把這篇及時轉發朋友圈,讓我們都能成為和孩子愉快聊天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