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是初學者學習唯識特別重要的一本著作,與《唯識三十論》的作者一樣都是世親菩薩。這本著作講了三個主要的內(nèi)容:一是講無我,二是唯識,三是對于心理的分析,對心和識的分析。
學習佛法就是要舍棄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質(zhì),但在實踐中凡夫心以無明和我執(zhí)為基礎(chǔ),錯將不是我的東西當做是我,看到的都只是來來去去的念頭,沒有見過云彩背后的那個虛空,將無根的念頭當做我的時候就會被其所裹挾,是生命失去自主,讓心不得自在。學習佛法就是學習如何出離這些念頭出離煩惱無明與我執(zhí)。如何對治我執(zhí),就是用緣起性空無我的正見去做觀察修,調(diào)整心態(tài),獲得生命品質(zhì)的提升。唯識與其他佛學體系的不共之處就是唯識中道見的思想,因為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有人包括我自己也是會有不安次第學習左右攀緣導致學習那么長時間還是不得要領(lǐng),也就是法不入心。因為方法很多嘛,內(nèi)容也很多,所以就會不知道哪部是真的適合我的。也許我在讀小學,拿了一本研究生的論點法義再看,吸收不了嘛。還有一種是遍及所執(zhí),只注重見的部分,沒有止觀實修,或者就像我以前一樣,天天坐那打坐,但沒有正見的引導,還是不知道如何用心、調(diào)整心。我就曾經(jīng)在緬甸雅凱禪林禪修打坐觀安般南,觀的上火整個鼻子周圍都起痘痘。那個時候就是沒有正見做指導,尊者會說要觀照觀它自然流進流出,但是我不懂就會死死的盯住呼吸生怕自己注意力不集中又散了,其實這個時候就是我貪心起的時候,有時候自己散亂了再回來的時候還很懊惱自己又跟著念頭跑了一點定力都沒有,因為我沒有正見啊,我不知道他來的時候如何接住并且允許它的存在,黏著的心一會跑這一會跑那,回過神來自己還氣自己。所以說,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正見上,不會用心的去努力,太累了也沒有法喜,單憑信仰。而在三級修學中,有完整的兩套系統(tǒng)讓我不偏廢其一,既有從淺入深每天的法義學習,定課,讓我的心安定,且有義工行讓我訓練穩(wěn)定心行。我覺得遇到三級修學何其有幸。有很多其他宗派的跟我說多好多好,但是我這點做得很好,就是特別的安住,一點不去想攀援,因為我知道我在打基礎(chǔ)階段。
而我也很堅信在佛學的基礎(chǔ)教育階段三級修學可以給我最完整而有效的方式,這次導師又提到皈依,這應(yīng)該是第五次提到了吧,第一次同喜班學皈依,第二次是同修班《學習道次第的意義》中提到的修學的五大要素,然后又在略示修法當中修習,第四次是三主要道頌的第一課中再提五大要素。皈依貫穿到修學的始終,也是學佛的起點。皈依是一種信賴,信能為入,信什么呢?相信佛陀和祖師大德的人格,教法,帶我們擺脫煩惱輪回走向解脫的能力,當無條件的相信之后,我們內(nèi)心就會有一種強大的愿力和依沽,心雖然也是緣起的,但是不再隨風搖曳而是有了方向。
唯識也是一個完整的修學體系,五大要素也是其核心,首先要從身語意三業(yè)來憶念佛陀功德,是無量的慈悲、智慧和圓滿的人格。要對佛陀產(chǎn)生至誠皈依之心,其次是歷代傳承諸師們的傳承,是法脈清凈,教法殊勝的。歷代大師們對唯識對佛法的貢獻,以及其成就的種種功德,我們要有感恩之心和希求之心。帶著這份清凈的感恩心和希求之心來學習,生命的底色就會改變了。這是一部幫助我們成就佛陀一樣悲智品質(zhì)的方法,是解除凡夫心,成就菩薩道和解脫道的方法。我更要以認真真誠老實的態(tài)度來學習。
不斷憶念佛陀、傳承諸師的功德,唯識教法的殊勝,升起希求之心,面對21世紀這么多人有心理精神上的問題,一般心理學又無法從跟上解除其痛苦,所以佛法學習是很重要的,也是社會大眾需要的,那我更要擺正態(tài)度、用好方法系統(tǒng)學習,先來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心,一層層撥開,然后再看到底此時此刻我是那種心占了主導地位,將心調(diào)整到正向的方向上,去除錯誤方向的引力,然后在用正見不斷沖刷凈化自己的心。
期待百法可以帶給自己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