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妻鶴子”說的是北宋著名隱逸詩人“和靖先生”。他原名林逋,字君復(fù),是奉化大里黃賢村人,他為人處世的風(fēng)格很受人們敬仰。林逋去世后,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那么林逋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一、淡泊隱士,獨(dú)愛種梅養(yǎng)鶴
林逋是個孤兒,他從小就失去了父母,家境十分貧寒,有時候連飯都吃不上。
可他卻有一顆上進(jìn)的心,他奮發(fā)圖強(qiáng)、刻苦學(xué)習(xí),終于成為了一個學(xué)識淵博的人。
但是他性格恬淡清高,對阿諛奉承、追逐名利的社會風(fēng)氣不屑一顧,對功名利祿沒有絲毫興趣。
于是他便在杭州西湖邊的小孤山上蓋了幾間茅屋隱居起來。
據(jù)說林逋20多年未曾入過城市,而是常常駕著小舟與西湖周邊寺廟里的高僧們交流詩文,日子過得消遙自在。
林逋的脾氣非常古怪,既不娶妻,更不要孩子。
但是他有一群好朋友,如:丞相王隨、杭州郡守薛映、范仲淹、梅堯臣等。
他們十分欣賞林逋的為人和才華,時常到孤山與他交往,并出錢給他修建新宅。
林逋以梅花自喻,他覺得梅花高雅,傲霜斗雪,和自己的性格很像。因此他在房前種植了一株梅樹,待到臘梅開放之時,那陣陣花香,沁人心脾,令他十分陶醉。
同時,林逋十分喜愛仙鶴,自己也養(yǎng)了兩只。他認(rèn)為仙鶴姿態(tài)優(yōu)雅,是忠貞清正、長壽、吉祥的像征。
他常常把白鶴放出去,任它們在云霄間翻騰盤旋,自己則坐在屋前仰頭欣賞。
時間久了,白鶴跟林逋產(chǎn)生了感情,每當(dāng)客人來訪而林逋又不在家的時候,童子便喚來仙鶴通風(fēng)報信,林逋看見仙鶴飛來了,便回家去會見客人。
久而久之,林逋就有了“梅妻鶴子”的稱謂。
可見,林逋并不是一個孤僻之人,他有人緣,善交際,他選擇隱居是刻意為之,是性格使然。
二、才高八斗,不屑揚(yáng)名后世
林逋很有才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他很善于繪畫,遺憾的是他的畫作沒有留傳下來。
林逋的書法也不錯,特別是行草,筆法瘦挺勁健,與歐陽詢、李建中相似,而又比他們的清勁有力。
陸游、蘇軾等許多名家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特別是書法家黃庭堅說“林逋的書法精妙無人可比,我每次看到它,哪怕是有病,不用吃藥就好了;哪怕是肚子餓了,不用吃飯就飽了?!?/p>
說法雖夸張,但足見林逋書法的精湛。
而明朝的書法家沈周更是專門為林逋的書法作了一首詩。
可惜的是,林逋的書法存于世的作品僅3件。
林逋最出名的還是詩,他的詩多數(shù)是詠物抒情的風(fēng)格。
他作詩時不用多加思索,大筆一揮就寫好了,但是每次剛寫好,他讀完后便立即撕掉。
有人問他:“為什么不抄下來留給后人呢?”林逋說道:“我現(xiàn)在隱居在山中,尚且都不想以詩出名,哪里還想過名揚(yáng)后世呢?”因此,他的詩作留存于世的也只有寥寥幾首。
其中留傳下來的《山園小梅》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當(dāng)時在詩詞界引起了轟動。
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兩句,生動地描繪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風(fēng)姿,被譽(yù)為“千古詠梅絕唱”。
很多人心底里都有寄情山水,遠(yuǎn)離塵囂的愿望,可是在追名逐利的社會中,卻沒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
而才情過人的林逋卻做到了,他不屑于立身揚(yáng)名,一切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份超然脫俗真讓人欽佩。
三、孤高隱逸,或與情傷有關(guān)
南宋滅亡之后,林逋的墳?zāi)贡槐I了。他的陪葬品竟然只有一只端硯和一支玉簪。
端硯是林逋自用之物,但是那只玉簪又是怎么回事呢?終生不娶的林逋為什么會保留著一件女人的首飾?人們疑惑不解。
后來,人們從林逋的另一首以女子口吻所寫的小詞里,猜到了他的心聲“吳山青,越山青。
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江頭潮己平?!?/p>
原來,林逋并不是孤高清冷,他心中亦有愛,而且愛得深沉。林逋終其一生都在懷念著那個“心中的她”。
至于他和“她”發(fā)生了什么事,才讓他在青壯年時代就心灰意冷,歸隱山林終老此生,人們就不得而知了。
在當(dāng)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許多人為了錢財、為了權(quán)欲,鉚足了勁兒,爭得頭破血流,迷失了自己。
而“梅妻鶴子”的故事,那淡泊名利、高潔出塵的品性,卻如一股清流,洗濯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紛繁復(fù)雜的世界里找回初心,找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