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縣心理咨詢協會郭亞嬋堅持分享第1042天:學習筆記
? ? ? 一旦你把自己定義為權威——老師或家長——就會覺得自己有責任被你貼上“學生或孩子”標簽的人以某種方式行事。這個目的可能適得其反,不論何時,只要我們的目的是讓他人以某種方式行事,人們就可能會抗拒。從別人那里得到我們想要的,或讓他人做我們想要他們做的事——威脅到了人們的自主權,即他們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權利。每當人們感到不能自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時,即使他們知道我們請求的目的,但他們仍可能會抗拒。
? ? ? ? 我們無法讓他人做我們想要的,也不能強迫他人做任何事。使用任何強迫手段都會激起人們的抵抗,還會導致彼此關系敵對起來。我們想讓孩子怎么做?通過懲罰的威脅或施以懲罰,有時的確可以讓孩子做我們想要他們做的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都是以權壓人,迫使別人按我們想要的方式行事,試圖以此來控制情況。同樣,獎勵和懲罰出于同一思維模式,一樣具有強迫性。
? ? ? ? 很多人認為使用獎勵比使用懲罰更人性化,而非暴力溝通基于與人共享權力。在共享權力中,影響他人的方式并非是他們沒有做我們想要的事就懲罰,反之則獎勵,恰恰相反,這是一種基于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權力,讓人們敞開胸懷,傾聽彼此,相互學習,相互給予,這一切都是出于自愿為了他人的幸福而付出的渴望,而非出于對懲罰的恐懼或對獎勵的渴望 。
? ? ? ? 通過坦誠交流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加任何形式的批評,我們就獲得了與人共享權力,要做到這一點的方法是,以聽起來不是命令或威脅的方式提出我們想要他人怎么做。還需要真正傾聽他人試圖傳達出的信息,并對之表現出準確的理解,而不是迅速插嘴、給出建議或試圖解決問題。
? ? ? ? 讓人們用一種充滿理解與尊重的方式相互溝通,出于對彼此的喜悅而行事,而不是利用懲罰、獎勵、指責或內疚等強迫手段,這才是更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