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忍細看》

【前言】

本書類目:網(wǎng)紅書
書的目錄是大塊分類,然后由各個小段故事圍繞一個分類的主題組成的,我只挑感興趣的、歷史悠長的王朝歷史看然后用簡短精煉的語言概括歷史故事,可能附加上一點個人看法。例如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流大一統(tǒng)王朝是我重點關注的。什么南梁 ,前秦這類戰(zhàn)亂時代的短命王朝統(tǒng)統(tǒng)就略過了。近代史例如國共抗日、解放戰(zhàn)爭這部分也統(tǒng)統(tǒng)不看。另外,結局存疑或者作者猜想之類的篇章不看。不定期更新,直至更完。
本文章由作者使用鍵盤拼音純手打,倘有謬誤,敬請各位在評論區(qū)指出,不勝感激。

一、勾心斗角的權位斗爭

《堯舜禹禪讓的歷史真相》

韓非子評語:
舜逼堯,禹逼舜

舜是堯的女婿,但是堯有自己的兒子。堯不得不傳位給舜,舜雖然算不上名正言順,但是實際上已經(jīng)得到了百姓愛戴,掌握了大部分權力。時勢已經(jīng)到了這個地步,年近百歲的堯又有什么辦法呢?

戰(zhàn)國野史《竹書紀年》中記載:
舜年邁體衰,禹逼迫舜去南方巡查,實為“放逐”,舜因此死于途中,兩個妃子娥皇、女英都不在身邊。

禹是堯時期重臣鯀之子,舜上位后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將鯀安了一個罪名殺死,可以說禹跟舜是有殺父之仇的。
舜死的很孤獨。

晉·張華《博物志》記載:
堯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

在堯舜禹之前從來就沒存在過禪讓。

【個評】

堯舜禹的禪讓美談其實是帶點政治目的的,意思就是說我要奪權篡位啦,但我還是合法噠。改朝換代時常常提及此事,穩(wěn)定昌盛的家天下運行時對此從來都是避而不談。


《曹操不敢稱帝的真正原因》

書上寫的是:

  • 背不起亂臣賊子的罵名
  • 經(jīng)不住群起而攻之的激戰(zhàn)
  • 看不上虛名而重視實權
【個評】

我針對書上記述的原因逐個點評:

  • 背不起亂臣賊子的罵名(贊同)
  • 經(jīng)不住群起而攻之的激戰(zhàn)(持中)
    前期眾多軍閥割據(jù)時期確實如此,稱帝有極大的安全隱患和戰(zhàn)略風險。董卓、袁術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到后期曹操幾乎已經(jīng)統(tǒng)一了中原,可以說是在實力上已經(jīng)具備稱帝的資質(zhì),仍然沒有選擇稱帝。他一定有他自己的考量和打算。《新三國》電視劇里給出的一種解釋我覺的很有道理,曹操死后曹丕繼位,曹操在時眾文武唯命是從,曹操不在后樹倒猢猻很容易就散了,所以曹操故意留著這個皇位讓后代去取,然后再給這些人提拔升官,有了賞罰恩威,才能聚攏眾人,不至于曹操一死就會有一大波人重新倒向漢獻帝。
  • 看不上虛名而重視實權(反對)
    這其實是一個美化曹操的說法,人的實力和地位越高就越會在意門面和排場,即便是有人看上去不好這些也會有他的底限。倘若曹操真的不注重虛名,他完全可以背起亂臣賊子的罵名,直接稱帝跟孫劉接著玩,不耽誤事兒。跟第一條有沖突。

《貴為天子的皇太極為何要娶寡婦》

以政治聯(lián)姻為目的,為了政治利益而迎娶的的女人無論其狀態(tài)如何。

【個評】

皇帝有時也是身不由己,貴則貴矣,然時勢所迫,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耳。


《康熙帝登基到底是誰起了決定性作用》

是一個叫湯若望的德國傳教士。這一時期西方國家正開始走向全球殖民擴張的道路,擴張前派人打探世界各地的情況,這個湯某人正是“探路者”之一,在中國親眼見證了明清兩朝的交替,還曾侍奉過崇禎皇帝。順治臨終前身染天花,就皇位繼承人而言,玄燁只是皇三子,雖然皇長子已故,但仍有皇二子福全。因為玄燁當時已經(jīng)得過天花并且痊愈了,而福全沒有,為了避免以后福全得天花暴斃引起皇位更替時的國家動亂,湯若望向順治進言推舉玄燁繼位,可保萬全。

【個評】

皇家到底是皇家,會權衡。


《雍正繼位,到底有沒有篡改康熙遺詔》

  • 康熙遺詔是滿文書寫,不存在“傳位十四阿哥”改成“傳位于四阿哥”一說。
  • 隆科多手握重兵,只需要堅決貫徹康熙的意志,就可以穩(wěn)坐釣魚臺。況且他與胤禛原非深交,沒有任何必要冒巨大風險與胤禛合謀篡位。
  • 倘若康熙真的囑意于十四阿哥,為何長期將其留在邊疆,以至于臨死前都沒有下一道旨意詔其回京。
  • 康熙臨死前還曾召見諸大臣和皇子們親口說:

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個評】

胤禛即位后,即便是競爭對手八阿哥及其黨朋有多么不滿,也無法對胤禛的皇位繼承合法性提出任何質(zhì)疑。之后對胤禛皇權的挑釁也都是以傳說的形式存在于民間,這就是故意而為之的中傷和誹謗。綜上,雍正篡位說基本上是站不住腳的,只能是坊間街口茶余飯后的談資罷了。


二、皇家不能說的秘密

《秦始皇不立后的真正原因》

  • 母親趙姬造成的陰影
  • 嬴政立后的要求過高
  • 追求長生不老,無意立后
  • 公務繁忙,志在天下,無暇顧及后位
【個評】
  • 母親趙姬造成的陰影(贊同)
  • 嬴政立后的要求過高(可能)
  • 追求長生不老,無意立后(胡扯)
    立后其實就是一句話的事,嬴政若心有所屬,則她必為皇后。
  • 公務繁忙,志在天下,無暇顧及后位(胡扯)
    理由同上。

《駙馬爺不為人知的命運》

皇室公主擇偶下嫁之人被稱為駙馬爺,然而他們實際的命運并不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風光顯赫,相反,這并不能說是一份美差。
事實上,歷史上的駙馬身份地位都很低,甚至還有很多平民百姓,即便是達官貴族也是遠遠比不上皇室的程度。公主下嫁,皇帝都會斥巨資選一處位置建立宅院,公主攜帶大量的嫁資、仆人和駙馬爺一同入住。家里的一切都聽公主指揮,駙馬在家庭里的地位僅高于仆人,凡事不能獨立做主,且不能納妾。在古代男權社會里的背景下,處境顯得很尷尬。
皇帝出巡,為防遇刺,總會挑選一人在前面乘車開路。選別人不合適,選駙馬最好,因為駙馬是自家人,而且即便是遇害身亡,駙馬也是外姓人,在朝廷里不會引起多大風波。歷朝歷代里都有很多駙馬爺作為皇帝出巡時的“替死鬼”。
駙馬爺不但在家中沒啥發(fā)言權,在朝廷里也不受待見,史書中記載的擔任過重要職位的駙馬屈指可數(shù),多數(shù)都是無實權的虛銜。明朝時朱元璋進一步規(guī)定:駙馬終生不得在朝為官。

【個評】

駙馬爺呀駙馬爺,終究只是平民百姓翻身的一條途徑而已。跟現(xiàn)在的被富婆包養(yǎng)的小鮮肉沒啥區(qū)別。當官更是別想,一個裙帶關系還想主政?想得美!


《李淵起兵反隋的真正原因》

李淵并不想反隋,其秉性固執(zhí),對于皇權一項不敢造次。是李世民見天下大亂有機可乘,一方面著手起兵,另一方面攛掇李淵起事的。

【個評】

牛人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牛了,而不一定是后來居上。這樣看來李建成敗的也不算窩囊。


《李唐向突厥稱臣12年的歷史真相》

大唐貞觀、開元盛世之前也不是完全沒好的鼎盛時代。在李世民剛剛即位后,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率兵20萬直逼長安。此時中華大地上經(jīng)歷了隋滅陳、唐滅隋的戰(zhàn)爭變亂,國力疲乏,難以抵擋突厥人。李世民只好暫時臣服,向突厥進貢大量金帛財物,時間長達12年之久。這期間李世民抓緊練兵蓄勢待發(fā),抓住機會派李靖率軍主動攻打突厥并活捉了頡利可汗,突厥見大勢已去,臣服于唐。隨后李世民清掃北方諸部,盡皆臣服于唐。

【個評】

能屈能伸,乃真正法器! —— 三國殺:趙云臺詞


《唐朝望族為什么不愿意娶公主》

唐朝風氣開放,男女關系不像從前一樣拘謹。

《舊唐書》中記載:
(憲宗為長女岐陽公主選駙馬)令宰臣于卿士家選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初于文學后進中選擇,皆辭疾不應。

  • 服喪時間過長
  • 貴族們重視門風,但又排斥皇室傳統(tǒng)
  • 公主大都不修婦禮

《新唐書·諸帝公主傳》
長廣公主:“豪侈自肆”
合浦公主:“負所愛而驕......見(浮屠辯機)而悅之,具帳其廬,與之亂”
憲穆公主:“恣橫不法,帝(指德宗)幽之禁中”
襄陽公主:“縱恣,常微行市里。有薛樞、薛渾、李元本皆得私侍”
宜城公主:“下嫁裴巽。巽有嬖姝,主恚,刖耳劓鼻,且斷巽發(fā)”

【注】浮屠辯機是唐僧高徒。
總而言之就是,唐朝公主不修婦禮,恣意妄為,有悍妒、殘暴、淫亂等特質(zhì),使名門貴族望而卻步。

【個評】

原本就是入贅,原本就沒啥地位,你還指望啥。


《崇禎皇帝為何死也不南遷》

意思是說,開始的時候,崇禎帝要面子,不想狼狽南遷,不想擔放棄國土的恥辱;后來情況變得越來越糟,崇禎帝指望大臣們提出南遷,然后自己再勉強同意,以撐面子,然而大臣們也不想留個丟失國土的罪名和歷史罵名,也都不開口說南遷的事兒。只是下了道圣旨召各路諸侯帶兵入京勤王。在等待援兵的時候,真定失陷,崇禎帝南遷的要道被掐死,南遷已不可能。

【個評】

死要面子活受罪。能干出這個事兒的確有老朱家的風范。上行下效,皇帝要面子,也養(yǎng)出了一堆要面子的臣子,沒幾個務實的貨。


《愛新覺羅氏為什么避諱葉赫那拉氏》

元末明初時期,葉赫那拉氏與愛覺羅氏爆發(fā)了戰(zhàn)爭,最終以葉赫那拉氏勝利告終。直到努爾哈赤出現(xiàn),他帶領族人再次與葉赫那拉氏發(fā)生戰(zhàn)爭,并最終取得勝利。葉赫那拉部首領在被殺前,指天為誓:“即便是我葉赫部只剩下一個女人,將來也會報此大仇,滅你愛新覺羅氏!”正是因此一句話,使得愛新覺羅氏后人銘記在心,處處提防。
不想?yún)s一語成讖,兩百年后,清朝真的就覆滅在了葉赫那拉氏的一個女人手里 —— 慈禧太后。

【個評】

冥冥之中,自有定數(shù),冤冤相報何時了,相逢一笑泯恩仇。


三、硝煙背后的軍事之謎

《官渡之戰(zhàn)真的是以少勝多嗎》

官渡戰(zhàn)前,《三國志》記載袁紹集結了一支10萬人的部隊南下攻打曹操,而曹操此時“兵不滿萬”。但是事實是,曹操分兵臧霸進駐青州北海一帶,程昱守鄄城,自己還帶人去攻打了半年的徐州劉備。如果曹操真的兵不滿萬,是怎么做到分這么多兵的?而且就在曹操東奔西走的這半年間,袁紹都沒有趁勢一舉拿下曹操,而是想辦法去聯(lián)系劉表張繡等人給曹操來個南北夾擊,這就說明守城曹軍力量足以抵擋袁紹的軍隊。
裴松之為《三國志》所做的補注中記述:

魏武初起兵,已有眾五千,自后百戰(zhàn)百勝,敗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黃巾,受降卒三十余萬,余所吞并,不可悉紀;雖征戰(zhàn)損傷,未應如此之少也。夫結營相守,異于摧鋒決戰(zhàn)。《本紀》云:“紹眾十余萬,屯營東西數(shù)十里。”魏太祖雖機變五無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數(shù)千之兵,而得逾時相抗者哉?

綜上所述,《三國志》肯定是夸張了當時的戰(zhàn)況。實際情況并不一定是以少勝多。或者說,不會是差距那么大的以少勝多。

【個評】

歷史由勝者書寫。


《忽必烈東征日本屢戰(zhàn)屢敗的真實原因》

繼成吉思汗之后,忽必烈統(tǒng)一廣闊的土地,建立大元朝廷。并且曾多次東征日本,然而屢屢失利,鎩羽而歸。日本民間流傳的故事是忽必烈的元軍在侵略日本時總是遭遇神風而導致失敗,因此日本人民對“風神”頂禮膜拜,認為是神風拯救了他們。后來許多人認為當時是海上突起的臺風所致。
但是從打撈起的戰(zhàn)船碎片來看,船身鉚釘過于密集,說明造船材料是從別的地方拿來拼湊的,用料敷衍,做工粗糙。這樣的戰(zhàn)船根本經(jīng)不起風浪折騰,完全用不著臺風上場。更何況巧合也不能巧的次次出征都遇見臺風。據(jù)史料記載,這些船也是忽必烈奴役其他被侵略民族所打造的,因此大家并不認真做工,只想著交差了事,質(zhì)量得不到保證。可以說忽必烈東征日本敗在了一堆“豆腐渣工程”之下。

【個評】

有趣。


四、不可不知的歷史怪圈

《“兒當太子母需死”的倫理怪圈》

此行為始于漢武帝時期,終止于南北朝時期,北魏宣武帝。

【個評】

漢武帝有這種行為可以理解,畢竟出了呂氏這么個悍婦。只是幾百年后才終止,也是不知枉死了多少母親。也終于停止了這場“后妃都不愿意生兒子”的尷尬處境。


《外戚干政屢禁不絕》

外勤干政的根本原因是小皇帝繼位。自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嫡子繼位就成了默認規(guī)則,古代醫(yī)療水平本就不高,英年早夭更是家常便飯。所以一旦有皇帝駕崩,那么嫡子無論年齡多大都得繼位。小皇帝乳臭未干安能執(zhí)政天下?于是小皇帝的母親就總是喜歡提拔自己娘家親信出任要職,把持政權。這也是上一篇“兒當太子母需死”這種規(guī)則的出現(xiàn)原因。

【個評】

家天下就是這樣的,家庭不也是這樣嗎?幾大家族同樣是這樣的。


《名士為何大都是隱士》

所謂的名士,基本上都是自吹自擂,自我打造的,他們或許有些真才實學,可惜朝廷用不上他們,或者說是被當時的朝廷環(huán)境所排擠的。他們并沒有對當時的政局做出什么有效的影響,或者說是他們根本沒辦法影響朝局,有的只是一堆又一堆的詩詞歌賦。屬于是一群郁郁不得志的人物。
但是他們的詩詞篇幅里面大都還透露出一種高潔典雅的風范,其實就是在向手里有實權的大佬們展示自己的才華,目的就是為了搏人眼球、吸引注意,從而達到被發(fā)掘重用的目的。
魯迅曾評說:

據(jù)我的意思,即使是從前的人,那詩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謂“田園詩人”,“山林詩人”是沒有的。完全超出人世間的,也是沒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則當然連詩文也沒有。詩文也是人事,既有詩,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

【個評】

就像是如今的網(wǎng)紅們搔首弄姿、賣弄風情一樣,目的是吸引榜一大哥的打賞。可以這樣說,如果給他們大官來做,基本上沒人會拒絕。


《商人為何長期社會地位低下》

2000多年來“士農(nóng)工商”的地位排行早已深入人心。商人地位低下的原因是社會統(tǒng)治階層的刻意打壓。因為商人從事的活動就是在倒買倒賣中低買高賣,說白了就是在賺取差價。進一步而言,商人就成了“農(nóng)工商”階級里面唯一一個不參與生產(chǎn)但是卻徒分其利的角色。“士”被認為是統(tǒng)治階級因此不參與比對。在古代封建王朝的農(nóng)業(yè)社會里,生產(chǎn)力本就不足,農(nóng)民和工人整日辛勞卻收獲有限,商人可以利用信息差、認知差輕松賺取利潤,久之會使人們紛紛放棄工農(nóng),盡皆從商,但是古代商販僅從事倒賣并不參與生產(chǎn),總生產(chǎn)力下降會造成國力衰弱,況且商人還要卷走很多利益,這會讓統(tǒng)治階級難以立足。因此統(tǒng)治階級刻意打壓商人,使老百姓從思想觀念上就鄙視商人。

【個評】

商人竟然在和統(tǒng)治階層的“士”站在同一角度對“工”和“農(nóng)”開始了剝削,這是統(tǒng)治階層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就被刻意打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跟誰作對不能跟政府作對,搶誰的飯碗也不能搶了政府的飯碗。


《宦官為何能專政》

太監(jiān)出身貧寒,走投無路才會入宮受宮刑伺候皇家,目的也僅僅是為了幫窘迫的家里糊口生活。由于這些人久困于宮廷,不問世事,所以他們的眼里只有宮廷爭斗,專善長捧高踩低,見風使舵,唯利是圖。
宦官掌權,其權何來?自然是皇帝給的。前有小皇帝登基太后母家把持朝政,皇帝成年后想經(jīng)營自己的勢力,只能仰仗這些此后自己起居的“親近之人”。于是外戚和皇家兩派的爭斗就開始了。
宦官專政其實完全可以由皇帝本人打破,只要皇帝自身有堅決的意志就可以。比如明朝崇禎帝一道圣旨,就叫魏忠賢就死無葬身之地了。也有極端情況出現(xiàn),例如唐安史之亂后,太監(jiān)竟然掌握了中央禁軍,使皇帝成了“籠中鳥”,稍有異動便被宦官隨意廢黜。可見大權旁落的可怕。清朝命令禁止太監(jiān)讀書,所以清朝的太監(jiān)全都老實的很,自始至終從未干涉過政事。

【個評】

說到底人是群居動物,皇帝也是人,在無人可用的時候,就只能使用這些觸手可及之人。


《為何巔峰時期的大宋朝被評為最貧弱的朝代》

因為大宋“崇文抑武”,武官地位低下,受排擠打壓。偏偏那個時代強敵環(huán)伺,屢屢發(fā)動侵略,使得大宋勝少敗多,割地賠款。盡管經(jīng)濟發(fā)達、百業(yè)興旺,但國土縮小、戰(zhàn)事頻仍,且經(jīng)常失敗。清康恥就是宋朝的事。
景德元年的澶淵之盟,宋朝本是勝利一方,竟然承認契丹占有幽云十六州的合法性,還每年送銀二十萬兩、絹十萬匹,開創(chuàng)了歲幣的惡例。

【個評】

趙匡胤兵變起事開創(chuàng)大宋王朝,因此忌憚手握兵權的將軍,因此搞出了一個“杯酒釋兵權”,將軍權收歸中央,以防止自己的江山不穩(wěn)。自己就是用別人的兵創(chuàng)了業(yè),也害怕別人用自己的兵二次創(chuàng)業(yè),索性就把兵給免了。這可以理解,但是“崇文抑武”就過分了。毛主席說“槍桿子出政權”,不把自己武裝到位,就會淪落個“弱國無外交”的下場。這竟不禁使我想起了委座“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名句,與大宋朝“崇文抑武”的作風似有異曲同工之妙。日本人正蠶食著中華大地,但是他還是在想著先“杯酒釋兵權”,焉能不弱?


《古代冷兵器為什么能征服熱兵器》

因為做工不精良,雖然已經(jīng)有了火藥這一重要資源,但是工業(yè)化程度不發(fā)達,技術手段不夠硬,炮身不堅挺,成功率不高,數(shù)量不足。槍械使用繁瑣,效果不佳。相比于數(shù)量眾多且速度迅猛的騎兵,這些早期熱兵器根本不夠看。

【個評】

就像是一個人拿著指哪打哪的沖鋒槍面對如潮水而來的喪尸一樣,一梭子打完,自己也就了賬了,根本沒時間和機會補充彈夾。科技的起步階段,效果不理想可以理解。


《論資排輩始于何時》

始于南北朝時期,北魏吏部尚書崔亮。據(jù)史書記載崔亮所言,當時正值戰(zhàn)亂,朝廷許多建功之人都出身行伍,然而習武之人多是大老粗,把朝廷交給這些人來管是沒有發(fā)展前景的。官員數(shù)量又有限,所以只能用年齡來限制他們迅速涌入朝堂。也是權宜之計。

【個評】

古人的一套權宜之計竟被奉行至今,看來真的有很多群體是這一套體系的受眾。


《為何說“當官不如為倉,為倉不如從糧”》

庫吏糧書,歷來是肥缺。流傳已久的“當官不如為娼,為娼不如從良”的真話其實是,“當官不如為倉,為倉不如從糧”。意思就是說,當官的不如管倉庫的,管倉庫里最好的差事就是給糧倉記賬的。
自古倉官監(jiān)守自盜已是不成文的規(guī)則,而且是公開的秘密。即便是他們的上級眼見如此,只要不過分就不會追責,甚為猖狂。因為作為上官,如果今天你收拾了倉官,明天他給你交的就是一份能整死你的假賬;相反如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他就能給你交一份既能保住你面子,又能對的上真實數(shù)目的賬本。糧倉更是如此,因為手法最為簡單粗暴而且不留痕跡。例如你可以將部分糧食變賣然后以低價購買同樣數(shù)量的麩糠以次充好;或者直接上報糧食霉變不得已只能扔掉,但是暗地里你轉賣了其實完好無損的糧米,都不會有任何賬目上的問題,而且不留痕跡。
從古至今擔任這類職位的都是些老奸巨猾的人,非一般人可勝任。

【個評】

有田地就有糧倉,有糧倉就有田鼠。貪官污吏如倉中碩鼠,搜刮民脂民膏,如碩鼠盜糧;長此以往,倉中無糧,則國將不國。

唯四阿哥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整飭吏治,克承大統(tǒng)。

千古一帝康熙,一個將死的老頭兒,臨終前有這種感嘆,真是讓人覺得有一種意難平的感觸。


《為何古代文人偏愛“小腳”》

兩種說法。
一說是源于南唐后主李煜的畸形審美,后世人們開始模仿。
一說是大唐時期有西域舞者的曼妙身姿,看她們跳舞時的腳型使得后人爭相仿效。
無論是哪種說法時間相差都不遠,而且都起源于皇室。后來有文形容說看裹腳的女子走路仿佛在平地上走鋼絲一樣,小心翼翼,動人心弦。但是這些纏足的女孩童年都是悲慘的,據(jù)說個個都拄著拐棍,痛哭流涕,甚至還有吸食鴉片以緩解痛苦的。

【個評】

有毒。并不能以“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概而論。但就現(xiàn)象而言,像極了所有家長都讓自家孩子瘋狂上補習班的樣子。原來國人的內(nèi)卷傾向從古至今一直都有。


五、名人的另一張臉譜

《孔子會武功嗎》

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文化,給人們以一種文弱書生的形象。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據(jù)史料記載:“孔子身長九尺有六寸,人皆以‘長人’而異之”。先秦時期的一尺大約是現(xiàn)在的0.66尺,因此推算孔子身高在兩米以上,是個長滿胸毛的肌肉大漢。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帶兵打仗的軍人。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當中的射指射箭,御指駕駛馬車,是純純的武學內(nèi)容。而且孔子常說:

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意思就是說,平時不對老百姓進行軍事訓練,等到一有戰(zhàn)事就叫他們上戰(zhàn)場,這無異于叫他們?nèi)ニ退馈R虼丝鬃硬⒉皇恰俺缥囊治洹敝叄炊鴮Σ倬毼渌嚭苤匾暋?br> 綜上,孔子極可能是個充滿壓迫感的、有文化的肌肉猛男。

【個評】

佛家也講,一手持棍,一手拿經(jīng)。哈哈哈


《關羽是如何成為萬能之神的》

自古人們對于完美的形象就是“文才兼?zhèn)洹薄ⅰ拔奈潆p全”的。自孔子被尊為“文圣人”時候,需要一個“武圣人”來填補這個位置。于是,關羽就正好順應了民心,所以最開始關羽只是作為武神被人們所敬仰。
因為孔子的地位過高,因此人們也想抬舉抬舉與之相呼應的武神的能力和地位。人們根據(jù)其“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五綹長髯”的形象,配合其武將的身份,充滿震懾力,認為能夠驅(qū)邪避惡,治病除災。
后來又有財神爺出現(xiàn),但是古代官吏都分文武兩班,文財神拜陶朱公范蠡,武將則更希望能有武財神替代。根據(jù)關羽忠義的為人特點,曹操的封賞接踵而至,使得后世武將產(chǎn)生許多美好的幻想,于是關羽再次引起了矚目,擔起了武財神的重任。
元末明初,外族當權,中原文人倍受欺壓,社會需要一個維護正統(tǒng)道義的有力形象來維持皇權正統(tǒng)學說,而關羽自身的忠勇形象可塑性又很強,于是被羅貫中的一部《三國演義》又推向了歷史的風口浪尖上。萬歷二十二年,關羽封號為“協(xié)天護國忠義大帝”。萬歷四十二年,又改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zhèn)天尊關圣帝君”。
綜上,關羽的神話之路是逐步演化的,順應了各個歷史節(jié)點的潮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個評】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人還是先有神?從關圣帝君的發(fā)展史來看,很明顯是先有關公,后有帝君的。


《武圣關羽真的不好色嗎》

《三國演義》七分實三分虛,終歸是文學作品,不可做為史料參考。《三國志》中有記錄表示,曹劉二人攻呂布時,關羽曾向曹操提出請求:說是自己的妻子尚未生子,聽說呂布手下秦宜祿的妻子杜氏貌美,希望功成之后將賞賜給自己,曹操一口答應。當城破之后,關于再次向曹操詢問此事,不料引起了曹操的關注,曹操一看到杜氏便不能自已,忘了與關羽的約定,自己占有了杜氏。后來有人用此事來嘗試解釋為什么關羽不愿意留在曹營。

【個評】

關羽也是人,二爺也是男人,是男人就有需求,不見得就能看出好色。這個歷史插曲我只是覺得有趣得很,大家都是一般人嘛,哈哈哈。


《唐太宗竟然砸毀魏征墓碑》

大唐貞觀之治,李世民與魏征君臣二人締造了古代君王察納雅言,臣子直言敢諫的歷史佳話。在魏征死后,不久便發(fā)生了讓人瞠目結舌的變化。由于魏征死前秘密推薦的杜正倫因罪被罷免,侯君集參與謀反被斬首。與是李世民開始懷疑魏征其人看似清正老實,實則有結黨營私之嫌。后來李世民又得知魏征生前曾把自己的諫書拿給史官褚遂良觀看,更加懷疑魏征其人沽名釣譽,博取后世名聲。于是下旨解除了其長子魏書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約。到后來更是越想越氣,親自砸毀了為正的墓碑。一代佳話君臣,以此為終,讓人嘆息。

【個評】

一個人的時候就是好瞎想,心里有氣就得有人傾訴,無人探討就容易在偏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李白結交名士的真實目的》

李白出生于盛唐時期,童年美好舒適安逸,24歲便開始了尋師訪友之路。

  • 第一站:終南山。唐代李氏天子尊老子李耳為祖先,因此道教于唐朝盛極一時。于是一些企圖入朝為官之人紛紛隱居于名山,扮作道士,散播影響,等待天子召見。李白因在此處遲遲得不到賞識和發(fā)現(xiàn),于是便轉戰(zhàn)下一個地區(qū)。后有李白所作《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記錄了李白在終南山的生活。
  • 第二站:山東孔巢父。孔巢父是唐代重臣,有深厚的政治基礎,李白想利用孔的影響力為自己的政治生涯添上一筆,“竹溪六逸”便是他們談詩論賦的見證。但是孔巢父已經(jīng)退休,僅一心向往田園生活,完全幫不到李白,無奈李白只得轉戰(zhàn)下一個地點。
  • 第三站:浙江吳筠。吳筠其人是個知名的道士。當時唐玄宗沉迷黃老之術,召見吳筠。于是吳筠帶著李白一同覲見,把李白推薦給了賀知章,見面后被賀賞識,便推薦給了唐玄宗。于是李白的仕途之路就此開始了。
    然而李白是個充滿浪漫色彩的理想主義者,根本無法適應復雜又險惡的政壇,于是之后李白的作品就經(jīng)常表達自己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意思,甚至還會自恃清高。
【個評】

雖以言辭粉飾自己,本是追名逐利之人;所求不得,還要自恃清高。終是俗人一個。


《包拯是否當過宰相》

秦腔《鍘美案》一劇中,把包拯稱為“相爺”,但是縱觀包拯的一生,不難發(fā)現(xiàn),他并沒有做過宰相。
宋朝體制,宰相體制處于“調(diào)整期”,設立副宰相,多相并立,編制不固定,這明顯是在分散相權,集中皇權,以緩和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 包拯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進士,因父母年邁不忍遠去為官,直到父母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進入仕途。
  • 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任天長知縣頗有政績,后調(diào)任端州知府。
  • 嘉祐元年(1056年)任包拯權知開封府。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把開封府智利的井井有條,百姓稱頌。
  • 嘉祐六年(1061年)包拯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小街巷皆可聞之。樞密副使職權相當于副相,但是始終沒能冠以相爺?shù)念^銜,這是不爭的事實。
【個評】

包拯之所以這么牛,懟天懟地懟空氣,一根腸子通到底,不僅僅是因為他有自己的理想,他的物質(zhì)條件也極好。據(jù)傳他與皇帝的關系非同一般,而且他的收入換算成現(xiàn)代水平大約相當于年薪好幾百萬,屬于是不缺元子花的豪紳級別,雄厚的物質(zhì)基礎和脫世的思想境界造就了一個敢跟任何人剛正面的“鐵面無私”的包拯。


《李衛(wèi)真的是乞丐出身嗎》

歷史上確有李衛(wèi)其人。他身材魁梧、膀大腰圓,貌似武夫,而且家境殷實,最初的監(jiān)生資格也是家里出錢買的。與電視劇中的形象相去甚遠。但是他的確很聰明機智,有時也會用些手段,頗受雍正賞識,這一點倒是很符合電視劇中的情況。

【個評】

電視劇只是文藝作品而已,看看就行,萬不可當真。


《劉墉為何被稱為羅鍋》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播出后,轟動一時。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劉墉既非宰相,更非羅鍋。
明朝建立時,朱元璋為防止宰相等高職權官員謀權篡位,便廢止了宰相制度,取代之的是設立了“內(nèi)閣”,由皇帝欽定,協(xié)助處理朝政。清承明制,到雍正八年時,取消了內(nèi)閣,設立“軍機處”。在皇帝之下處理文武政事的最高行政官員就是“大學士”,但是大學士并非僅只一人。所以在百姓眼中,大學士無異于“宰相”。加之由于電視劇需要取一個響亮的名字,就用上了“宰相”一詞。
清朝選官注重“身、言、書、判”的標準,而且身為首,可見體態(tài)樣貌是選官的重要條件,為官者必須五官端正,身無殘疾,以示官威。所以劉墉根本不是羅鍋。
至于劉墉羅鍋的傳聞是怎么來的,清嘉慶時稱劉墉為“劉坨子”。當時劉墉已是八十老翁,此必為戲言,不能代表劉墉年輕時的形態(tài)。

【個評】

據(jù)傳劉墉也不是個處處為民請命,心系百姓的主;他只是處處為君王著想,甚至還出過損招兒以拱衛(wèi)君主。歸根到底電視劇只是文藝作品而已,看看就行,萬不可當真。


《紀曉嵐真的與和珅斗法嗎》

第一:據(jù)史書記載,紀曉嵐“貌寢短視”,就是說紀曉嵐樣貌丑陋,眼睛近視。而且還有口吃的毛病,與影視劇作品里的形象大相徑庭。相反和珅則是聰明絕頂、處事干練、出口成章的美男子。乾隆對身邊近臣的選用標準就是要求相貌俊秀,聰明機敏。因此紀曉嵐根本不是乾隆近臣。
第二:事實上,紀曉嵐、和珅的年齡相差很大,紀曉嵐比和珅大了有26歲。紀剛考中進士的時候,和珅才剛剛出生,和珅飛黃騰達的時候,紀曉嵐已年過六十。
綜上所述,紀曉嵐跟和珅根本沒機會也沒資格與和珅斗法。

【個評】

純純的影視劇演繹劇情。99%都是假的。據(jù)說武周時期,狄仁杰跟李元芳也未曾謀面,幾乎沒有交集,但還是出了《神探狄仁杰》系列作品,而且感情也好的像父子一樣。歸根到底電視劇只是文藝作品而已,看看就行,萬不可當真。


六、不忍細看的歷史緋聞

《俊孔明為何娶丑妻》

諸葛亮出身寒微,自幼喪父,跟隨叔父,早年生活困苦。17歲時叔父死去,他便無依無靠。他雖然住在鄉(xiāng)下,但常常留心天下大事,不想無聲無息地隱居一輩子。
諸葛亮要想躋身政治舞臺就需要人脈關系資源。在婚姻上,第一,他把姐姐嫁給了荊州地主集團首領人物龐德公的兒子,得到了龐德公的賞識,稱其為“臥龍”。第二,他讓弟弟娶了荊州地主集團南陽地區(qū)高影響力人物林氏之女為妻。第三,就是他自己娶了黃承彥之女黃氏為妻。
這個黃承彥是當?shù)赜忻牡刂骷瘓F成員,而且其妻蔡氏與劉表的后妻蔡氏是親姐妹,所以娶的這個丑妻就等于直接攀附上了荊州集團最高合法執(zhí)政長官劉表,只要自己才華出眾,日后前途便是寬平大道。

【個評】

孔明娶妻前從未與黃氏謀面,直接就一口答應,然后娶進了家門。這就使得孔明看上了黃氏內(nèi)在才華的說法站不住腳。在諸葛亮在蜀漢政權集團穩(wěn)定后也確實納過小妾,不得不說,其心機之深,出手之穩(wěn),令人嘆為觀止。


《永樂皇帝的失敗求婚史》

明朱棣登基后,原配去世,便想著娶小姨子徐達之女徐妙錦為皇后。此時徐達早已去世多年,但是徐妙錦偏不愿意,其母,也就是徐達的后妻也稱“怕是自己的女兒配不上皇帝”。朱棣也很大度,不愿意就算了,也不問罪處罰,索性就宣布不再立后。但是誰也不敢再娶皇帝心儀的女人,等于說是這位徐妙錦被活生生禁婚了。
在徐妙錦死后,朱棣下旨以皇后的禮儀下葬在皇陵墓園,到最后這位徐妙錦也沒有嫁給朱棣。

【個評】

看來皇帝是真愛。但是母女二人都不看好的皇帝說不定真的是哪里有毛病,而且是很致命的那種。


《明代公主為什么被屢屢騙婚》

明朝制度明文規(guī)定駙馬不得的干政,所以大家氏族不再追捧公主,也就使得明代出現(xiàn)了許多的平民駙馬。這是很多人翻身跨域階級的一次絕好機會。
因為下嫁平民,皇帝也無人可依,養(yǎng)在深閨里的公主也不好拋頭露面親自篩選。于是往往就交給了觸手可及的宦官去物色人選。然而這些下級官員唯利是圖的本質(zhì)使得賄賂經(jīng)辦人員便有機會成為駙馬的途徑變成了可能,所以后果可想而知。
嘉靖六年,永淳公主招選駙馬,經(jīng)太監(jiān)們的一致推薦,選了一個叫陳釗的男子為準駙馬爺。但后來得知此人之母為二婚,且給人家當小妾,公主下嫁這樣的人有損顏面,便臨時回了這門婚事,奈何婚期將近且已昭告天下,所以皇帝又開始了一場全國海選。一番周折之后又選中了一個叫謝昭的男子,皇帝接見此人時才發(fā)現(xiàn)他是個禿頂?shù)某蟀斯郑恢仲V賂了多少經(jīng)辦人員才混到了這個位置。婚期將至逼不得已,只能將公主下嫁。
這樁婚事舉國震驚,當時老百姓造了一支民謠,列舉了當時時間好笑的事情,最后一句便是嘲笑皇室招親選駙馬的:“十好笑,駙馬換個現(xiàn)世報。”

【個評】

明朝皇室老朱家作風一向有趣,性格有趣,行事作風也是如此,合理得很。


《陳叔寶與張麗華的戀情揭秘》

陳叔寶生于深宮,長于婦人之手,不懂民間疾苦,只愛女色。在還是太子之時便對歌姬張麗華一見傾心,收為宮女。繼位登基后便立其為妃,就連上朝議政的時候也要坐在龍椅上一邊抱著張麗華,一邊對臣子講話。后來張麗華生了一子,便立為太子。
隨后陳叔寶命人修建了“臨春”,“結綺”,“望仙”三閣,個個都是高聳入云的建筑,十分壯觀,專供皇帝與妃子們享樂。

《玉樹后庭花》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艷眉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幃含態(tài)笑相迎。
妖姬檢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后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就在陳叔寶醉生夢死地享樂之時,隋文帝已整備兵馬準備一統(tǒng)天下滅掉陳朝。大軍攻破都城后,在一座枯井里撈起了陳叔寶、張麗華和孔貴嬪三人。楊廣非常高興,命令高颎要留下張麗華,但是高颎認為此女子如此艷麗,又是亡國之婦,不利于君王,便拉到清溪旁一刀斬了。一代佳人張麗華就此香消玉殞,楊廣因沒能得到張麗華,后半生一直思念。

【個評】

把女人寵成手辦的皇帝,這是頭一個,可能也是唯一一個。陳叔寶為人如何不好評說,但是這個張麗華應該是真的稱得上是傾國傾城。畢竟一個在外名聲遠揚(楊廣知道),在內(nèi)可以變成手辦的女人,必然得是有點東西。


《唐伯虎真的“點”過秋香嗎》

答:并沒有。
唐寅,唐伯虎,明朝人,出生于商賈世家,早年生活幸福。20歲時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家境從此衰敗。幸得好友資助,29歲鄉(xiāng)試考得解元。30歲進京會試,竟受舞弊案的無端牽連,心灰意冷,發(fā)誓不入仕途。就在他最絕望的時候結識了蘇州名妓沈九娘。她雖然來自煙花之地,但渴望真愛,也仰慕唐伯虎的才氣。二人相見恨晚,終成眷屬。但天不遂人愿,之后沈九娘也不久于人世。唐伯虎深感悲痛,發(fā)誓不再續(xù)弦。
“點秋香”故事最早出自王同軌小說《耳談》,但故事主角是陳元超。到了馮夢龍手里就變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緣》。故事主角的變化其實是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原因。眾所周知,唐伯虎生活在明朝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時期,蘇州正是經(jīng)濟文化匯聚地。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jīng)濟發(fā)達后思想就有相應的變化,當時中下層知識分子有著強烈的叛逆精神,所以他們需要一個具備這類品質(zhì)的代表人物,唐伯虎剛好具備這些特點,就成了故事主人公。
而歷史上也確有秋香其人,本名林奴兒,金陵名妓。但她的年齡至少比唐伯虎大二十歲。所以真要是他二人發(fā)生點啥的話,簡直是天下奇聞。

【個評】

像三國演義一樣,主要是為了傳達思想,并非史實的這么一個文學作品。就像電視劇里演的一樣,別當真哈。


七、顛覆常論的史實

《專寵后宮的趙飛燕姐妹為何雙雙自盡》

“環(huán)肥燕瘦”指的是楊玉環(huán)胖,趙飛燕瘦,兩種類型的美女。
趙飛燕姐妹其母是個沒落士族,嫁給中尉趙曼。因漢代禮教不嚴格,所以其母與舍人馮萬金偷情生下雙胞胎二姐妹。趙曼得知自己被綠了之后,一氣之下將二女扔在野外,但是三天后觀看竟然還頑強地活著,吃驚之下便又決定將其收養(yǎng)。長女起名趙宜主,次女趙合德,后來被送入陽阿公主府訓習歌舞。
再后來,被皇帝看中,招入宮中,封為婕妤。公元前18年,漢成帝廢掉原來的許皇后,兩年后封趙飛燕為皇后。此后姐妹專寵,權傾一時。
然而不知何因姐妹不能生出一兒半女,所以皇帝開始召幸別人,這使她二人感到自身地位受到嚴重威脅,便開始對有孕妃子進行殘忍迫害,木子姐不能逃過。時有民謠“燕飛來,啄皇孫”。為了能早日懷有皇嗣,她二人開始輪流侍寢,成帝也開始服藥以滿足淫樂。終有一天成帝縱欲之后死在了趙合德的床上。
成帝死后,趙氏姐妹立刻成為了被朝臣攻擊的對象。外戚王莽率先發(fā)難,對趙合德進行拷問,趙合德無奈服毒自盡。
因成帝無子,所以經(jīng)商議立陶王劉欣為帝,史稱漢哀帝。新帝感激趙飛燕在繼位問題上盡力仍尊其為太后。但哀帝僅僅6年后就駕崩。從此趙飛燕徹底失去了依靠,被貶為孝成皇后,遷居北宮,沒過多久又被廢為庶人。大司馬王莽以其殺害皇子之罪迫其自盡。

【個評】

有其他妃子懷孕,就證明皇帝沒毛病,毛病確實出在趙氏姐妹身上。遺傳應該也沒毛病,爹媽都行,那就是后天的問題,或者基因變異了。民間流傳說法用藥了也不是不可能的。
皇帝無子,旁支繼位,不得不說血脈上已經(jīng)不咋純正了,離譜的是連皇帝本人都沒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蔡倫的死因》

我國四大發(fā)明之首造紙術,位列“影響人類進程的100名人”中第七名。但不為人知的是,蔡倫13歲就進宮當了宦官。一入宮門深如海,不知不自覺間就卷入了宮斗中,被迫協(xié)助漢章帝竇皇后干掉了宋貴人,因竇后不能生育,又搶了梁貴人的兒子劉肇認作自己的兒子。后來章帝駕崩,竇后升為了竇太后。蔡倫因從前的各種協(xié)助,加官進爵不在話下。10年后竇太后去世,蔡倫依附于新主子劉肇的皇后鄧綏。由于皇后是個喜歡吟詩作畫的才女,她需要質(zhì)量更好的紙張寫字作畫。為討主子歡心,蔡倫竟就這樣發(fā)明了造紙術。
后來幼帝夭折,鄧太后認劉祜為新帝,蔡倫得知后大吃一驚,因為這個新帝劉祜就是當年他幫忙整垮的宋貴人的孫子。雖然新帝登基,但是大權仍在鄧太后手里,有鄧太后的蔭蔽在,蔡倫的人生無限風光,升“龍亭侯”,朝臣百姓用的都是他的“蔡侯紙”,鄧太后甚至還加封蔡倫為長樂太仆,意思就是在太后無暇處理公務的時候,他可以合法地代其處理。
后來鄧太后駕崩,安帝親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算,要替奶奶和父親出口惡氣,主謀竇太后早已不在人世。失去了所有依靠的蔡倫被革職查辦。蔡倫深知自己難逃一死,選擇了服毒自盡。
縱觀蔡倫的一生,雖然他卷入了政治斗爭,最終還是成為了斗爭的犧牲品。但他的歷史功績必然永載史冊,傳頌后世。

【個評】

牛,向領導獻媚竟載入史冊。雖然他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討主子歡心,但是這東西造福的是全人類。


《岳飛被殺的歷史真相》

岳飛是趙構一手提拔的心腹愛將。

  • 1137年,岳飛向沒有親生兒子的高宗皇帝趙構奏請立儲,觸犯了皇帝的心病。身為將軍,不該過問皇族家事。況且岳飛手握重兵,御強寇于國門外,已有對皇權構成威脅之勢,此時上書立儲很難使皇帝不多疑。
  • 岳飛經(jīng)常“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聽皇帝旨意,只專心作戰(zhàn),以至于后來演變成了“一天下十二道詔命”的情況,已經(jīng)出初露“皇帝號令不動”的態(tài)勢。
  • 岳飛為了打響自己戰(zhàn)無不勝的英勇名聲,將朝廷軍隊改編稱之為“岳家軍”,有“變國家軍隊為私人武裝”的嚴重政治原則性問題。
    綜上,忍無可忍的皇帝假借秦檜之手處理掉了岳飛。

《滿江紅》明·文徴明
笑區(qū)區(qū)一檜亦何能

【個評】

這是一個耿直下屬不懂得避諱上司的低情商悲慘故事。


《商紂王真的是昏君嗎》

根據(jù)《史記·殷紀》記載,紂王是個文武全才,才思敏捷、武力過人,善于辯論。《中國史稿》碩:紂王討伐東夷,擊退了東夷的擴張,有俘虜了很多東夷人作為自己的軍隊。是中原文化伸展到了東南部,可見紂王并不是個只會吃喝玩樂的昏君。
孔子的學生貢曾對商紂王是否殘暴提出過質(zhì)疑,在他看來這是有心之人故意將一些罪名加到紂王的頭上。近代一著名歷史學家在考察歷史時發(fā)現(xiàn),隨著時間的推移,紂王的罪行記述越來越多,也就是說,像是神話傳說一樣,紂王的罪行被后人所累加,極有可能都是編造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都大打折扣。
學者認為故意丑化商紂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 來自政敵別有用心的刻意宣傳,為了抹殺紂王的歷史功績,為了周朝建立的合理合法性而編造。
  • 通過丑化紂王將罪惡的源頭引到女人身上,在封建禮教中為了達到約束男人行為的目的而故意刻畫的故事。
  • 將之編為“反面教材”用以警示后世君王的話把。
【個評】

就像是網(wǎng)上流傳的一個梗,后來就會演變成一種現(xiàn)象、一類思想的代名詞。并不是針對商紂,而是透過商紂講述類似的事情或情況。


《趙國長平之戰(zhàn)慘敗的真實原因》

先廉頗采取消耗戰(zhàn),跟秦軍比堅守,實際上拼的就是國力,財力。但是趙國在這一方面根本不是經(jīng)過商鞅變法多年后秦國的對手。趙國逐漸支撐不住龐大的軍需開支,以至決定換帥,變固守為強攻,最終導致失敗。

【個評】

大仗打的就是國力財力,打仗就是燒錢;但同時打仗也是在拼裝備,拼狀態(tài)。白起能一比一把趙括包了餃子,我不認為是白起神勇,趙括無能。兵法講:“十則圍之,五則攻之。”事實上集中一處突圍,如果兵力不是成倍的數(shù)量根本就圍不住。但是事實如此,我分析猜測應該是趙國最終難以支撐軍需開支到了兵將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的程度了,再不結束戰(zhàn)斗就會徹底拖垮國家、引發(fā)民變。所以趙國才換帥來了一波孤注一擲的操作。


《猛張飛的真實形象》

并非演義中所述“豹頭環(huán)眼,燕頜虎須”,反而是個文質(zhì)彬彬的俊秀男子。

《畫髓元釋》明·卓爾昌
張飛喜畫美人,擅草書。

《歷代畫征錄》清
張飛,涿州人,喜畫美人。

看來張飛愛畫美女這個事兒應該是實錘了,據(jù)說涿州鼓樓北墻上的《女媧補天圖》就是張飛所畫。
張飛生有兩個女兒,先后嫁給后主劉禪。一個為后,一個為妃,能到這個程度,其樣貌必然出類拔萃。如果張飛相貌五大三粗,是不會有這么生出這樣的女兒的。

【個評】

曝光的才是容易為大眾所知的,就像某些網(wǎng)紅、明星一樣,往往劇里演的什么角色,就容易給大眾留下一個類似的印象,使人久久不能忘懷,而使人難以想象其真是的人品究竟如何。


《武則天真的有掐死自己的女兒嗎》

各大正史里面均沒有記載此事。駱賓王聲勢浩大的《討武檄文》里面列舉了武則天各種罪狀,也未提及此事。唐憲宗時期成書的《大唐新語》和被公認為對唐朝歷史寫的最客觀的《舊唐書》里,壓根沒有提到公主被謀殺的事兒。相關劇情皆出自類似的小說文章里面,且描述大都是“偷偷溜進去行兇,然后偷偷溜走,沒人發(fā)現(xiàn)”。既然沒人發(fā)現(xiàn),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因此關于“武則天親手殺死自己女兒的事”極可能是后人為了丑化武則天,或是小說故事為了強化武則天的人物形象所編造的故事。可信度極低。

【個評】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 魯迅


《還原真實的武大郎和潘金蓮》

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武大郎本名武植,身材高大相貌不俗,明朝某年考中進士,后為東陽谷縣令,為官期間清正廉明,平反冤獄治理河患,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官聲極好,世人尊稱其為“武大郎”。1946年初武植墓被掘開,其尸骨體型高大,推算身高約有一米八以上。
清河縣潘家莊(后改名黃金莊),便是武家后人稱作“老祖奶奶”——潘金蓮的家鄉(xiāng)。潘金蓮也不是什么裁縫的女兒,而是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一位大家閨秀,知書達理。二人恩恩愛愛,先后生下四個兒子。
當時有西門一族,是本地惡霸,欺凌鄉(xiāng)里壓榨百姓,武植不畏強暴,為民伸張正義。于是西門家編排一些惡語流言中傷武植。
后來武植的同窗黃堂家遭大火,跑來向武植求助,但他在陽谷縣住了一個多月只是來到的頭一天見了武植一面,便再未見到武植。他以為武大郎不愿意資助他,一氣之下便回家去了,沿途路上在樹上、道旁、墻上寫了很多物質(zhì)的壞話,還編排了一些潘金蓮與西門氏的“緋聞故事”詆毀武植。直到回到家后才看見嶄新的房子已經(jīng)蓋好。武植本想蓋好之后在告訴同窗好友。但事情已經(jīng)傳得沸沸揚揚,武植和潘金蓮的清譽已毀于一旦。黃堂因過于自責最終自殺。因此武大郎、潘金蓮的故事就以這樣的形式流傳于民間。
但史筆如鐵,清河縣的縣志明文記載著武潘兩夫妻真實的一面。

【個評】

流言猛于虎,網(wǎng)上的事情在未明確前不輕易做評論,保護輿論對象,也是保護自己。不傳謠,不信謠,不造謠。


八、被誤讀的歷史新證

《端午節(jié)并非紀念屈原》

傳說:秦國大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投江自盡,人民劃船到江上打撈屈原尸體,為怕魚蝦啃咬屈原的尸體,包了粽子投入江中飼喂魚蝦。自此端午節(jié)便流傳了下來。
事實上,端午節(jié)可以追朔到周朝。周代忌諱“五”這個字,民間認為五月是毒月,初五是毒日,有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癩蛤蟆。此月正是氣候轉暖的時令,蚊蠅滋生、病菌襲來、百蟲出洞,多災多難,甚至生的孩子都會夭折,因此必須采取措施規(guī)避五毒之害。端午節(jié)劃龍舟就是古代人們驅(qū)邪避疫的宗教活動。仔細想想,粽子的主原料糯米、雄黃酒、菖蒲、艾葉其實都是古代的辟邪之物。端午以艾葉剪為虎形,戴在頭上稱為“艾虎”。希望以此驅(qū)邪避疫。
隨著時間的流逝,端午節(jié)就成了一個固定節(jié)日流傳了下來。而且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意義,有說是紀念屈原的,有說是紀念伍子胥的,還有說是紀念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

【個評】

小刀拉屁股——開了眼了。


《三英戰(zhàn)呂布確有其事嗎》

《三國演義》小說成書于明朝年間,參考史書《三國志》七分歷史,三分演繹,真真假假雌雄難辨。
《三國志·呂布傳》提到呂布跟隨董卓迎戰(zhàn)關東義軍,但絲毫未提及劉關張三人。縱觀整部《三國志》劉關張三人是重要人物,如果真有三英戰(zhàn)呂布的事不可能沒有記載。
另外《三國志·先主傳》中,也沒有提到劉關張參加過關東義軍去討伐董卓,相反,在討伐董卓的時間里,劉備跟隨何進去丹陽招兵,在下邳剿賊立下軍功,官拜密丞,后為高唐縣令,高唐縣被黃巾軍攻破后,逃去投奔公孫瓚。看劉備這段時間東奔西跑的路徑軌跡,基本上杜絕了三英戰(zhàn)呂布這個橋段,實在是羅貫中自己杜撰的情節(jié)。

【個評】

歷史真的是,一看一個不吱聲。


《“單刀赴會”真正的主角》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肅為人方嚴,寡于玩飾,內(nèi)外節(jié)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齊,雖在軍陣,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后,肅為之冠。

真實歷史中的魯肅,不僅熟讀兵法,足智多謀,本身也是身材魁梧,善于擊劍騎射,是個典型的文武全才。
歷史上的“單刀赴會”在《三國志·吳書·魯肅傳》中有詳細的記載。建安二十年(公元前215年),孫劉兩家因荊州歸屬權問題劍拔弩張。此時北方的曹操隔岸觀火,企圖坐收漁翁之利。魯肅為了維護大局穩(wěn)定,不顧下屬的勸告,執(zhí)意要前往荊州單刀赴會,與關羽談判交涉。
談判過程中,對于關羽的推諉狡辯之詞據(jù)理力爭,言辭懇切不卑不亢。面對魯肅的慷慨陳詞,《吳書》中以一句“羽無以答”盡數(shù)關羽理屈詞窮的窘迫狀態(tài)。最終在魯肅的全力爭取下,孫劉兩家以湘水為界,對荊州劃而分之,免去了一場兵禍。
可能有人不服氣,認為《吳書》當然會盡力吹捧自家臣子,但如果真是這樣,且單刀赴會是關羽的壯舉,那么《蜀書》中一定會對此進行大篇幅記述。但是翻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通讀整篇,卻無一言提及此次談判。
因此,歷史上“單刀赴會”的主角根本不是關羽,而是東吳的三軍主帥魯肅。

【個評】

我開始能理解,為什么電視劇有審核,不讓亂演了,確實容易把人帶偏。


《“杯酒釋兵權”并不存在》

陳橋兵變后趙匡胤黃袍加身,他意識到了兵權對于皇權的威脅性。于是來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戲碼。
但是事實上趙匡胤使用的辦法柔和的多。他先是暗示掌兵的臣子“你們很危險,朕并不放心”,然后又向他們好言勸說,人活百年圖一世榮華富貴,你們都交出兵權,各回鄉(xiāng)里,朕給你們置辦良田美宅,再與你們結成兒女親家,這樣君臣相安無事,兩不猜忌,安享晚年,豈不雙贏?將軍們紛紛同意并上書提離職,趙匡胤審批通過。

【個評】

確實,杯酒釋兵權對趙匡胤百害僅一利,大有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感覺,不利于日后統(tǒng)治。又是文人杜撰。


《貍貓豈能換太子》

關于包拯解皇室謎案“貍貓換太子”的故事,早已流傳于民間,但這只是杜撰劇情,并非史實。歷史上的確有仁宗認母這個情節(jié),太后劉氏與李氏之間的糾葛也是真實存在的,但根本沒有包拯參與,也完全沒有提到過貍貓的字樣。按照時間線計算,該事件發(fā)生于1032年之前,包拯考中進士是1037年,也就是說仁宗認母事件發(fā)生的時候,包拯還只是一個布衣百姓。一個平頭百姓,怎么可能替皇帝做事?更不用說是揭開皇帝自己都不清楚的身世之謎。

【個評】

(- _ -!)


《岳母從未刺字》

孟母三遷,岳母刺字,乃千古美談。然而事實上,岳飛背上的“精忠報國”四個字并不是岳母刺下的。

《精忠旗》明·馮夢龍
生說:“張憲,你把刀來,在我背上深深刻‘盡忠報國’四字。”生“解袍露背介”,末說:“怕老爺疼痛。”“生大怒介”,說:“唉,我岳飛死且不懼,怕什么疼痛!”末說:“既如此,小人大膽動手了!”“作刻介”,末說:“刻完了。”生說:“以我與墨涅之。”“末應涅介,外與生穿衣”。

關于孟母刺字的傳說是從康熙五十三年《如是觀傳奇》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孟母刺字的情節(jié),并在后來將“盡忠報國”傳成了“精忠報國”。

【個評】

正常媽是不會親手給兒子帶來痛苦的。


《康熙不可能愛蘇麻喇姑》

蘇麻是1612年生人,康熙祖母孝莊皇后是1613年出生,事實上蘇麻和孝莊是同輩人。康熙1654年出生,蘇麻比康熙大了整整42歲。說他倆有男女關系,斷無可能!

【個評】

這電視劇演繹的就離譜了點了。

九、塵封千年的史料新考

《xxxxxxxxxxx》

【個評】

十、誤傳已久的經(jīng)典定論

《xxxxxxxxxxx》

【個評】

十一、容易誤解的文化常識

《xxxxxxxxxxx》

【個評】

十二、不為人知的秘史檔案

《xxxxxxxxxxx》

【個評】

十三、千奇百怪的市井佚聞

《xxxxxxxxxxx》

【個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565評論 6 539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115評論 3 42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577評論 0 382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514評論 1 316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234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621評論 1 326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nèi)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641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822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9,380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nèi)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128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319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nèi)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879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zhì)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548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970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229評論 1 29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048評論 3 397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285評論 2 376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