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世界有很多分叉幣,分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大家知道,區塊鏈是鏈式結構,每個塊和上一個首尾相連。由于同一時間內只有最先算出這個塊哈希值的礦工才有“記賬權”,即可以把自己的賬本掛到主鏈,因此一般情況下同一時間只出一個塊。如果同時出了2個塊,礦工把交易信息相同但是簽名不同的塊都掛在主鏈上,這就形成了分叉。
比如礦工老張和小王,同時把自己的塊記在了主鏈上,這就分叉啦~
分叉了怎么辦呢?不要緊。通常情況下,后面的礦工會選擇1個塊繼續記賬,時間長了會有1條鏈變得很長,成為新的主鏈。剩下的那條就自動廢棄了。
還是剛剛的那條鏈,照這個情形下去,老張記賬的那個塊延伸的鏈會成為新的主鏈。小王的這個就拜拜咯~
那如果小張的人氣也很高,礦工們不斷往小張記賬的塊上掛新的賬本,2條鏈的算力匹敵了,會發生什么呢?會真的分叉成2條鏈。比如現在市面上的分叉幣,BTG、BCH、BCD可以理解為小張1號、小張2號、小張3號,這些小張和他們的粉絲團不斷維護著自己的鏈,生生不息。
需要說明的是,小張們的鏈并不是在同一區塊高度分叉的,往往每個小張眼光不一樣,選擇的區塊高度也不同。
問題來了,這么多小張,小張的鏈和之前的鏈有什么區別么?當然有了。
一般來說,分叉的鏈會在性能上對比特幣原來的區塊鏈做升級和改進,比如擴容、改進共識機制、改變塊間隔時間等等。因為他們對原來鏈的技術進行了永久改進,舊的鏈和新的鏈發生了徹底變化,所以以上這些都是硬分叉。
硬分叉的特點之一是會有新的代幣產生,像剛剛舉例的BTG、BCH、BCD都是新的代幣,也就是適用于新鏈上的數字貨幣。新的代幣有了,原來的比特幣怎么辦呢?原來的還可以流通,而且如果你有1個比特幣,那么比特幣分叉后你會免費得到新的分叉幣,得到的比例可能是1個可能是更多。這就很像比特幣生了小比特幣,所以也有人把比特幣的分叉幣叫做比特幣太子。
說完硬分叉,該說軟分叉了。硬分叉是新的鏈對原先的鏈進行改變,舊鏈無法兼容新鏈。軟分叉恰好相反,是舊的鏈可以兼容新的鏈。硬分叉時,鏈上的節點必須升級到分叉后的版本協議,軟分叉則不用。打個比喻,硬分叉就像一條路分出了多條小路,如果要走這些小路需要更換交通工具。軟分叉呢,像是原來的路修了一條輔路,你乘坐原來的車走輔路也是OK的。
好啦,以上便是關于分叉的簡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