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95公里,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段漫長的旅程。
被跑友們慫恿,在線上進行馬拉松比賽參賽報名的時候,我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心里想,自己已經連續兩年每周跑步三天以上,跑個馬拉松應該問題不大;再說,成馬的中簽率不高,像我這樣沒有任何參賽經歷的小白選手,中簽的可能性也不大。
7月29日,抽簽結果出來,我居然中簽了!
我清楚,作為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的小白選手,要想安全完賽并取得理想的成績,必須精心準備、充分準備。
中簽當天,我去運動商店的馬拉松專柜買了專門的鞋子、襪子、短衣短褲、運動腰包。我告訴自己,既然中簽了,就要全力以赴。接下來的三個月,我要穿著這身煥然一新的行頭讓自己迎接跑馬的最佳時刻。
在備賽過程中,跑友們的科學指導非常重要,我遇到的一大堆問題在他們眼里都不是事兒。
第一個問題,要不要在正式比賽前跑一次全馬?他們說,作為業余選手,那樣做弊大于利,既可能讓自己受傷,產生畏懼感,還失去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應有的新鮮感,到時候容易讓自己興奮不起來。為了檢驗自己的能力,跑一兩次20多公里的長距離即可。于是,8月和9月,我各跑了一次半馬。
第二個問題,需要加大跑量嗎?我平時每次跑5公里左右,他們建議,每次跑步的距離提高到10公里。
第三個問題,需要天天跑嗎?不,他們說,每周一定要休息兩天,必須讓身體及時恢復。
第四個問題,如何提高速度?他們問我:“你的參賽目標是什么?”對我來說,第一次參賽,首先是安全跑完,不能受傷;第二才是跑出理想的成績。也就是說,快慢不重要,一公里跑5分鐘、6分鐘、7分鐘都沒關系,關鍵是要找準讓自己舒服的跑步節奏,能夠長時間按照一定的速度跑下去。
有目標的備賽,感覺很不錯。我每周跑五次,每次10公里,時間都控制在一小時以內。9月的半馬,我第一次跑進兩小時。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國慶節第一天,外出旅游時我突然覺得腰疼,上下車都變得很困難,更別說跑步了。醫院檢查的結果是,以前的腰肌勞損變成了腰椎間盤突出。
還能參加月底的馬拉松嗎?
我一下子猶豫起來。網上的說法很多,幾乎都是不主張參加。醫生告訴我,腰椎間盤突出更要堅持運動,原則是:疼痛發作的時候堅決靜臥休息,沒有任何癥狀的時候堅持鍛煉。
在硬板床上躺了一周,每一天除了睡覺也要躺上10個小時。那真是漫長的一周!
癥狀終于消失了,我立即恢復訓練。頭三天,我每天只跑5公里,配速降到七分多鐘,腰挺得筆直。然后,加到一天8公里。一周后,加到10公里。
還不錯,腰部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我又有些蠢蠢欲動了。
我開始做家里人的思想工作。最終,按照比賽前腰部不舒服堅決不參賽、比賽時腰部不舒服堅決停賽的原則,執行能跑就跑、跑不動就走的承諾,家里人勉強同意我參賽。
賽前最后一周,我開始降低跑量,每天恢復到從前的5公里。賽前兩天,我只是到運動場走了幾圈,讓自己完全放松。
終于,10月27日,我迎來了我的第一場馬拉松。當然,如果腰部不適應,這就很可能是我人生的最后一場馬拉松。我很期待,又很擔心。
早上五點半,我的早餐是牛奶和面包,還喝了一碗白糖開水。按照跑友們的告誡,我沒有吃雞蛋,也沒有吃其他能產生氣體的食物,比如米飯什么的。
六點半,我已經站在出發等待區,天有點冷,因而更有些緊張了。和幾個跑友合影留念,跑友們不斷提醒我:一定要控制好速度,盡量慢點,不舒服就停下來,這次不行還有下次。
七點,主辦方在現場組織的熱身運動讓比賽氣氛活躍起來。我隨著人群從D去往A區慢慢移動,希望自己盡量靠近起跑線。
七點半,比賽正式開始。起跑點兩側的街道上密密麻麻地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群,吶喊聲、喇叭聲、吆喝聲、汽笛聲交織在一起。我在心里默念著,“穩住”、“慢一點慢一點”、“不急不急”。
沒跑幾步,一起報名參賽的幾名跑友已經不見蹤影。我一面在腦海里回憶著跑友們所講的比賽過程注意事項,一面東張西望、慢條斯理地跑著。
第一個補給點,我沒有停下來。到了5公里處的第二個補給點,我從志愿者手中接過水杯喝了兩口礦泉水。據說,水自胃排空到發生作用,至少需要40分鐘,因此,比賽的前半程要多喝水,后半程則可以少喝甚至不喝。喝水的時候不可以停下來,要捏著杯口邊跑邊喝,慢跑著喝兩口就扔掉。我一切照辦。
幾萬人一起跑,哪怕覺得自己跑的很慢,時間也會過得很快。轉眼間,我就到了第一個10公里處,顯示牌表明我用了66分鐘。我心里想著,還行啊,按照這個速度,完成比賽不是問題。我開始變得有些信心,心情輕松愉快,不斷地和路旁的圍觀者擊掌歡呼。
第二個10公里用時68分鐘,身體沒有任何不適。按照跑友們先前的指導,我吃掉主辦方發的能量棒,去補給點喝了幾口飲料,不再喝礦泉水。
25公里處,我摸出一顆鹽丸放進嘴里,開始給自己補倉鹽分,又在補給點吃了半截香蕉。
跑半馬的人這時候已經結束比賽,賽道上只剩下跑全馬的。看著道路兩旁助威的人群,雖然已經稀稀落落,我依然不由得生出幾許豪氣:你們看吧,我跑的可是全馬。
此時的賽道上,人群已經完全拉開距離。有人抽筋了,在路邊停下來壓腿。有人抱著身邊的朋友哭訴,說著再也不想跑下去的話。有人干脆離開賽道了,也不管是否遺憾,更不管是否有人嘲笑。
第三個10公里,我居然又用了68分鐘。我心里想,這有些神了,難道我能夠用一個配速跑完全程?!我去了一趟衛生間,然后還停下來和一個坐著輪椅參賽的選手合影。
之前出的汗水已經風干,我始終按照既定節奏往前跑著。我甚至想,人們所說的那個跑不動的撞墻期呢?怎么還沒有出現?!我真的有可能按照這個速度一直跑到終點。
突然之間,小腿肌肉很有些酸疼。我不以為然,一路鼓勵著那些停下來的跑友趕緊重新跑起來。我告誡他們,一旦停留的時間過久,重新啟動會很艱難、很痛苦。
其實,我這個時候的速度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慢了下來。賽后看比賽成績,我第七個5公里用了36分鐘。
讓我很欣慰的是,我的腰始終沒有不良反應。我用手捶了捶它,對它今天的表現非常滿意。
我繼續勉力往前跑著,到了第38公里的地方,一種特別想停下來的意識向我襲來。這個時候的速度,估計和快走已經差不多。
桂溪公園到了,我已經在快步走。路旁,閃現出一排貨柜,上面擺滿了各種小吃。說實話,我一下子覺得自己餓了,很想停下來吃兩碗。
距離40公里顯示牌不遠的地方,一群“兔子”(配速員)跟了上來。他們邊跑邊喊:“破五在望啊,大家加油啊!”想著還能在五個小時以內完賽,我一下子來勁兒了,再次快速跑動起來,開始向終點沖刺。
終于跑完了。我用4小時55分跑完了馬拉松。我49歲跑了人生的第一個馬拉松。
奇怪的是,站在比賽終點,我竟然異常平靜,沒有一點興奮感,也談不上驕傲。我只是想,看樣子,腰椎間盤突出不是大問題,我還可以參加下一次馬拉松比賽。
賽后頭兩天,腿酸疼,尤其是上下樓的時候。賽后第三天,我開始進行恢復性跑步。
這是2019年的事兒,2020年遭遇疫情,我到現在還沒有跑過馬拉松,只能在這里回味去年那場馬拉松。對我來說,那場馬拉松最大的收獲,一是身體還行,二是自我控制力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