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一節微課,在孩子發生爭執的時候,媽媽是怎么慢慢引導孩子自己處理糾紛,慢慢成長的。
當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發生了爭執,媽媽應該先了解事情是怎么發生的,不能用大人的思維解決孩子之間發生的糾紛,你可以給孩子一些建議,然后告訴孩子,只是媽媽的建議,你還是要自己解決問題,媽媽相信你會處理好的。
記得女兒小的時候,身體弱,我就像老母雞護小雞一樣保護著她,不讓她受到一點傷害,不管是幼兒園還是上了小學,我都害怕她受到欺負和受傷,以至于在上小學后,女兒在和同學做值日被同學用腳絆倒,鼻子磕傷,最后去醫院拍完片子,骨折了,雖然不嚴重,但是我處理了這件事情,和對方家長商量著也沒有產生糾紛,但是從此在沒有同學欺負女兒,她在學校的任何事情都靠我處理,我處理的心安理得,她也樂得其所。隨著長大,上了初中后我們產生了許多矛盾,她的任何事情都不要我處理,她要自己解決,她說我包攬了她的一切,剝奪了她的權利,我一下茫然了。好想不通,為什么小的時候依賴,長大就要拋開媽媽。
孩子在小的時候模仿性強,是非辨別能力弱,表達能力弱。遇到糾紛是要靠大人引導慢慢解決,比如當孩子發生糾紛或者打架了,媽媽要先去了解如何發生的糾紛,然后問孩子,你打了小朋友,小朋友會怎樣,那孩子會說:他會疼,會哭,那媽媽再問,那我們可不可以用別的方式解決那,那孩子會說,我以后不和他玩了,好嗎?那媽媽可以說:好吧,媽媽知道你會處理好和小朋友的關系。這樣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大人慢慢去引導,長大孩子就能處理好和同學的關系,也會慢慢分辨是非,對錯。
我在女兒小的時候就沒有做個好媽媽,把女兒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剝奪了,幫她解決問題,我是站在大人的立場上,錯誤的引導了女兒,以至于在女兒的成長路上,對我的依賴,懶于動腦動手,因為我把她該動手動腦的事情都干了。
青春期的時候女兒特叛逆,不讓我管她的任何事,什么都要自己處理,雖然很多事情我也給了建議,她也聽了,但是不情愿,事后也不理我。
我在她上高中以后才慢慢意識到女兒越來越渴望獨立,越來越希望離開媽媽,要自己去生活,就是我把她包裹的太緊,適得其反。
家長的大包大攬對孩子不好,要讓孩子慢慢的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們慢慢引導,家長不能充當拯救著,要做引導著,這樣你的孩子才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獨立。但是也要讓孩子學會識別危險,要有安全意識,一但遇上她們解決不了的問題,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是最愛你們的,也是堅強后盾。
如果大人懂得尊重孩子,孩子就會什么都會告訴父母,和父母也沒有秘密,就是所謂的互相尊重,就像父母要蹲著和孩子講話,而不是站著。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
把我的一些心得拿來和爸爸媽媽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