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朝代下的大環境攪動著人心以及歷史的節奏。我們不去評判史書中的人物以及他們的做派,因為這不是我們能看清的。
《跟著文物穿越歷史》這本書,妙就妙在,作者只是把文物當作線索,來為我們梳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
自夏朝、商朝,再到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直至元、明、清,每個朝代的人的內心都有著自認為與眾不同的堅守。
有些人的堅守默默無聞,甚至都無法得到歷史的青睞;有些人的堅守卻在廝殺中把江山收入囊中;有些制度(不以人物來區分了)保留著前人攻下的城池、及創造的文明;也有些制度只是在盡顯霸權和爾虞我詐。
書中有一段專門描寫晉國開朝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的篇章,他先是恢復了孝道、節儉的美德,而后又開始“招撫流民、興修水利、勸課農桑。”
作為門閥貴族的司馬家族,想要完成統一大業,就必須要保證皇室宗親們大權在握。
司馬炎為統一中國共封了57個王、500多個公侯,原本三國(魏、蜀、吳)之中魏國人口就占了全國總人口的半數之多,公元280年,他如愿完成了全國統一,結束了三國時代。
西晉初年,晉武帝把解決土地問題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他制定了“戶調制”的經濟制度,可以說,全國人口的迅速增長和司馬炎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分不開的。
不過,書中也提到了遣兵、封地的宗室相繼挑起權力之爭,甚至聯合了匈奴人。開啟了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也加速了西晉的滅亡。
我們不能輕易地去評價任何歷史人物,正如這位深受曹魏影響的晉武帝,我們拋開這段影響再去談他的治國之道。
總之,人都是環境的產物,在各種被影響的機緣巧合下,也就構成了我們今天所能了解到的一部分歷史事件。很有趣、也很有料,不過帶給我更多的還是沉默。
本書結合了不同朝代的歷史文物來為我們展開了一段來自過去的中國之旅。
比如西周初年開始出現“中國”的概念;秦朝時期便有了九九乘法表;因對漆器文物的研究而引出了的朱然墓中的漆木屐,從而讓我們了解到東吳與日本文化的“交流”;再比如,南宋末年,理學(當時被稱之為道學)被列入科舉和官方教學中;楊貴妃教鸚鵡的畫為什么會出現在契丹人的墓中;明朝時期的人是如何炫富的;雍正皇帝筆下的那句“為君難”究竟難在哪里等等。
我們所在的這個國家到底是怎么來的?有多少人會對此產生好奇呢?當然,書中雖提及了諸多朝代,但若想要深入了解任何一個人物或事件,就需要去查閱更多史料了。
在這個人們瘋狂追求時尚單品及新鮮感的時代里,學習歷史的人已經不多見了。
也有許多年輕人想要了解中國歷史,卻不知從哪入手。本書就是個非常獨特的切入點。
你不必過度看重文物這個切入點,因為但凡有物件的信息中,必然有人和故事的存在,物件本身是不會、也不可能單獨出現的。
因此,你完全可以跟隨作者的節奏去了解文物背后的中國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你感興趣的某段歷史故事或人物,這個時候再去展開詳細地研究,你就會逐漸收獲學習及深入了解歷史的樂趣。
我們面對任何事物,都會經歷從只是喜歡到深入了解,或是從不了解、不喜歡,到嘗試去了解、探索,再慢慢發展出熱愛的過程。
而歷史恰好就是那種會讓人越是學習、越是想要深入探索、尋個究竟的那種學科。
如果你從不了解歷史,那么可以試著通過本書開啟一段有關中國歷史的閱讀經歷;如果已經了解一部分歷史,那么也可以通過書中提到的那30件分別收藏在各地博物館的關鍵性文物來加深對歷史的了解。
由于書中提及的內容并不宏大,所以可讀性很強。透過對不同歷史人物墓葬中的一些出土文物進行分析、解讀,來對歷史事件進行回顧,其角度還是很鮮活的。
但從史料記載中去了解歷史,有時也未必就能看到客觀的角度,而墓葬卻是自古以來都不容忽視的一種習俗,操辦此事的人多是墓主的至親至愛之人,所以在選擇隨葬品時,必然會首選那些最能代表墓主的物件。
因為中國對這件事極其重視,所以不論墓主是誰,通過對其葬法、以及出土的隨葬品進行深入研究剖析后,我們都能對其身份地位、家族、宗教、品質、風骨等有更多的了解。
把文物作為切入點來了解歷史,并不是多數人的選擇,但不得不說,這的確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視角,和解讀方式,使人物和事件都變得更加立體。
此外,學習歷史,就要盡可能地去了解歷史的全貌,對于任何歷史人物及事件都要去從多個角度去研究,才能得出一個相對公正、客觀的結論,否則就是誤解。
同時,我們不光要閱讀史書中的大人物和典故,還要想辦法去搜集一些史書上不肯記載的那些小人物的經歷,這樣才能相對地了解一段過去的、我們未曾經歷過的故事。
而這本書恰好能起到豐富人物、時代背景,以及為還原歷史事件提供依據的作用。
書中有個觀點特別值得分享,“我們學習歷史還有個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知道我們是從哪里來的,我們為什么是我們,現在為什么是現在。所有‘日用而不知’的概念都應該有個緣由。學習歷史就不能輕易放過那些所有‘約定俗成’‘自然而然’,一切都要問個為什么,要刨個根底。”
希望越多越多的人能夠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像本書的作者一樣,持續地去追根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