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抱著兩只手,近來這么想:讓大敵在眼前跳出來吧。——題記
? ? ? ? 今天晴。上午在單位修改提案答復并約代表,下午從浦東趕到博覽局參加進博會檔案交接會,留住記憶,珍藏歷史,真好。開完后與同事繼續和博覽局招商、論壇、安保各部門同事繼續開協調會。然后回到指揮部把會議協調的內容梳理一遍再出門,等我回到家已快八點。家里很靜,先生去南方出差,兒子去了外婆家,我一個人慢悠悠地吃完飯,跟花店老板娘買了15支粉色芍藥、10盆玉露多肉,把它們分別安頓好,然后趁著今晚的空隙,我把《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書的最后幾十頁看完,因為忙,斷斷續續足足看了一個月。這本書不僅僅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也不僅僅描寫了美國夢及其破滅,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場蓋茨比追尋往昔歲月的過程。而黛西只是他追尋往昔歲月的一個載體。發家后的蓋茨比發現他精神中的某樣東西已經遺失在過往的歲月之中,雖然他不知道這是什么,但他想尋回這樣東西。他以為只要重新和黛西在一起,就能夠找回遺失在歲月中的那樣東西。與其他充滿美國式樂觀主義小說不同。《了不起的蓋茨比》和憂郁的亞洲文學性格一樣,都試圖刻畫純粹的愛情,而純粹的愛情,最容易衰亡。在不必考慮物質基礎的背景下,愛情確實是純粹的。感情場上無勝負,如果不是最后的車禍,失戀的糾纏即使再痛苦,也帶有一兩分閑愁的色彩。誰知感情如毒藥,越是美麗越斷腸。
? ? ? ? 所有人都記得蓋茨比與綠光,這是《蓋茨比》里愛情的模樣。例如小說最后的著名獨白:? “當我坐在那里緬懷那個古老的、未知的世界時,我想到了蓋茨比第一次認出了黛西家碼頭盡處那盞綠燈時的驚奇。他遠道而來,來至這片藍色的草坪上,他的夢一定像是近在指端,不可能會失手。”但當蓋茨比向對岸的綠燈伸出絕望的手之時,也許他就明白了,這個社會已經不再年輕了,已經變得頑固、傲慢,排斥著新鮮的血液。或許我們多多少少都會對蓋茨比這樣的人物產生共鳴,他的攀登、他面對的圍城、他的失敗與偉大。
? ? ? 暫且不談黛西是不是“美國夢”的象征。時間倒回到蓋茨年輕時候,他愛上了同樣出身南方的大小姐黛西。他們的首次相遇就是不平衡的,以至于往后的很多年都無法打破這種不平衡。正是因為黛西從小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不缺錢,不缺愛,又有美貌,是眾人趨之若鶩的對象。在《了不起的蓋茨比》里,黛西被塑造成一個真誠無比的人。她懂得察言觀色,卻沒有共情能力。但她聰明得很,她很清楚怎么把自己手上這副牌打好,而這本身也是她具有致命吸引力的地方。“她們的言談就像她們身上的白色衣裙,以及那不含一絲欲念的雙眸一樣,清爽而淡然。”清爽而淡然,不含一絲欲念的眼神是什么,我不知道。可能是讀過很多書,去過很多地方;也可能是被很多人愛過,擁有很多財富。黛西從不“匱乏”愛,從來就只有匱乏之人在懇求她的“恩典”。黛西會為日常小事所打動,卻會在面對大事乃至榮辱、生死時候冷靜、冷酷,甚至冷漠。這就是金錢所打造出來的精致人兒。他以創造的激情投入到這場夢幻中,不斷地給它增添色彩,用飄來的每一根絢麗的羽毛點綴著它。再熾熱的火焰,再飽滿的活力,都比不上一個男人孤獨的內心積聚起的情思,她都能一直激起蓋茨比的激情與情思。只是歲月荏苒,即使他再腰纏萬貫,再出人頭地,在黛西面前始終還是以一個乞討者的身份,一個乞討感情的人。令人可惜的是,人永遠會被過去的陰影所籠罩。
? ? ? 而蓋茨比為了黛西功成名就,奮斗一生。更何況黛西是蓋茨比的初戀。在很多時候,初戀已經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她已經變成了一種化身。她不再是簡單的一個女人,而是代表一種幻夢,一種功成名就的證明。用來證明蓋茨比的奮斗史的存在,證明過去的自己,證明自己觸手可得的成功和夢想,證明自己畢生所追求的一切。黛西讓蓋茨比更深切地體會到:? “財富是怎樣令青春和神秘永遠長駐,體會到一身身華服如何讓人保持清新靚麗,體會到黛西像白銀一樣閃亮耀眼,在窮人激烈的生存斗爭之上,安然而高傲地活著。”時過境遷,蓋茨比和她一樣,還停留在回憶里,折磨他們的,是那些過去的碎片。就像文中說的: “我希望你記得我,記得我曾這樣存在過。不要用不自然的方式磨損自己。紳士所做的,不是愿做之事,而是應做之事。”而黛西卻已經看得很清楚了,蓋茨比已經是一個“不完整”的容器,他心里的缺口不是黛西可以填補的。尤其這時,更是連蓋茨比本人都知道,黛西是他心里真人與幻象的疊加。黛西沒有選擇蓋茨比可能也是情理之中的選擇。
? ? ? 蓋茨比原本是一個貧窮的農家子弟,可他憑借自己的勇氣與努力,成為眾人只聞其名不識其人的豪宅主人。他在自己的別墅里舉辦舞會,各界名流爭相到訪。事實上,蓋茨比只是想吸引已嫁為人婦的曾經的戀人——黛茜的到來。他時常走到碼頭去觀望來自海灣對岸,那是黛茜的家,那里的那盞燈所蔓延過來的朦朧綠光,追憶著已成遺憾的過往。蓋茨比對黛茜的愛純粹又浪漫,他給想象里的這份愛添磚加瓦直至美到不敢輕易打擾。以至于再次見到黛茜時,因過度緊張而茫然失措。這么多年的夢在剎那間得以成真,蓋茨比驚喜之余已經忽略掉眼前的人或許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可那又怎樣,他依然以一種不放手的姿態堅持自己的夢想。即便替黛茜擔下開車撞死人的罪責,也無怨無悔。在成長的過程中,多少人在不斷放手,放手曾經的初心,放手曾經相信的東西,而蓋茨比一直抓著他那說不清的東西,不放手,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有如赤子,純粹、不沾染其他。蓋茨比就是這樣一個勇士中的勇士:一生只愛一個人,一世只懷一種愁。
? ? ? 今天的微信日歷上說:“抱著兩只手,近來這么想:讓大敵在眼前跳出來吧。”看到這句話,我仿佛還沉浸在書里的場景,當黛茜看到她的敵人——她先生的情人在眼前出現時,象發瘋了似的開車沖過去把她撞死了,蓋茨比替她頂罪,最后死了。尼克作為蓋茨比與黛茜愛情的見證者,終于在蓋茨比被謀殺之后,看清了這個上流社會的虛情寡義,決心遠離喧囂、冷漠、虛假的大都市,黯然回到故鄉。我們都是過去的碎片。想到這里我不禁悲傷了起來。這讓我想起村上春樹作品里那些永遠抹不去的話題。比如,他在《挪威的森林》經典的那句:? “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總會一次次不知覺望向遠方,對遠方的道路充滿憧憬,盡管忽隱忽現,充滿迷茫。有時候身邊就像被濃霧緊緊包圍,那種迷茫和無助只有自己能懂。盡管有點孤獨,盡管帶著迷茫和無奈,但我依然勇敢地面對,因為這就是我的青春,不是別人的,只屬于我的。”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有哪個人會不寂寞?用《了不起的蓋茨比》最后的一句話結尾:“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我們奮勇向前,逆水行舟,被不停地向回推去,直至回到往昔歲月。)畢竟,遵從自己的內心,勇敢去追求,這樣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