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歲月如梭,有人說歲月靜好,可歲月不管不顧的過去一年又一年,沒有不好,只是留念!
高中畢業晃眼就過去15年多了,當初我們各自上著大學,同窗三年后只得各奔東西,自此同為異鄉客,又為相思人。異鄉他地最是傷情,老話說得真“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閑暇之余我們又難免陷入處異地懷舊友的情緒,可做的只是電話聯之,筆信通之。就這樣我們無意識的維系著過往的友情又排解著身處異鄉的孤獨和對故鄉的思念。如此過去幾月甚至一兩年,只是人終究會是善忘的,當不斷經歷著新的人和事后,我們逐漸坦然的接受著新的環境認識新的朋友,又有了曾經同樣的笑臉和歡樂,自自然然的就會與過去有所告別。但過去那一切只是被新的生活所覆蓋而淡忘,仍深藏于內心的溫軟處,待到春暖花開時必然又會生長發芽,綠葉攀枝。
1
我是1998年上的衡東縣第二中學,市屬重點,在那時尤其是我家那邊算是考得不錯的。記得第一天去學校報道還是我爺爺帶我過去的,學校所在地在楊林鎮,離我家有差不多三個多小時的車程,關鍵還得轉至少三次車,也算得上是百里迢迢。
我記得那時進校門右手邊是學校行政辦公樓,一層的房屋,簡樸得很,醫務室也在一起;左手側也是一層的平房,開學時我們領住宿生活物品的地方就是在這里,平日里也做過教室和體育用品室。沿著校門這條道一直可以到操場,道路左側首先進入些就是女生宿舍樓,從來沒去過;再往前,樹蔭林立,左側又分布著兩棟高中部教學樓,其中一棟新的,我們入學后一年后才投入使用,右側則是初中部教學樓。
2016年高中畢業15周年聚會時隨手拍高中部教學樓一角
如今的教室
操場不算大,環繞著400米的跑道,中間有個沒植草的足球場,我不少同學可愛好了,學習之余就會去奔跑極盡瘋狂。操場右側有些體育訓練設施,一般學生也就上體育課時動動,體育生們則每日里幾乎都會去那做準備和訓練。再往右有條小道可以只通前面的教師宿舍樓,算是我們學校教師宿舍中最好的一棟樓,宿舍樓前還有蠻大的地盤,可惜沒裝路燈,老師們住家休息時倒是可以散散步,天氣好還可以曬曬衣物被褥的。在靠近這棟宿舍樓左側盡頭的位置有口水井,虹吸原理的,那時我們晚自習后必然要去那邊洗碗筷,洗漱之類,沒有路燈只能借助老師房內漫射出來的光線,烏央央擠著一堆人。由于人太多又都年輕,少不得因為用水起些爭執,我記得就因為這打過好幾次架,黑漆漆的,甚至不知道和誰打過的。
如今的跑道
從教室宿舍樓往回走不久就能到達學校的實驗樓,四五層樓,后期新蓋的,物理化學實驗課都在這上,還有計算機課之類的,反正那時覺得是一個高大上的地方,只不過也沒去上過幾次課。實驗樓的對面就是之前說的初中部教學樓。再往前左側一小樓連著食堂,平日里就是后勤辦公場所可能還作為食堂的倉庫之類,只是一般人除了充值飯卡都未曾進去過。小樓的對面有個類似小花園的圓形門,想著以前可能有些景致,可惜那時候貌似只是堆放垃圾了,內里有著一口池塘,那時池塘側還開著芙蓉花,卻也算得一景致,如今卻是沒了。
充飯卡的小樓
食堂就一層,層高應是有五米左右,賣飯的窗口還是很多,窗口前是一帶雨棚的小坪,我們買飯就在這排隊。那時候各班級輪流值日監督大家排隊買飯,安排的同學都得戴一紅袖招,值日的人員有個好處就是可以不排隊又提前吃飯。買好飯一般同學們可以去對面的禮堂就餐,說是禮堂只是因為高,很破舊,又沒凳子的,都站著或者蹲著。這禮堂倒也開過幾次大會,比如開學典禮,軍訓大會,畢業大會之類的。但是到了我們高三的時候,這禮堂兼食堂的地方卻已經成了危房,估計很早之前就是了,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不過吃飯還是只能待這里,那時候可能不讓帶飯去教室或者宿舍,一大片人或立或頓,說著話,倒也是難得一見的熱鬧。
穿過食堂這片區域,沿小路又有幾棟平房分布在兩側,左側隱約記得可能是開水房,右側拐到另一小路上則是小賣部,那時候封閉式管理,小賣部可是我們每日必去的念想處,現在倒是不記得當時買過些什么好吃的。
再往前就是禮堂的后邊,有一籃球場和一乒乓球場,隔路相望。順著兩個球場的小路上可至校門內側處,路兩側就在球場的邊上各分布著一平房的教師宿舍樓,獨門獨前室的。我記得我高二高三時的班主任就住在這。沿路往下走則會遇到一棟三四層樓的磚房,早期的實驗樓,其余的用途現在都記不起了。這棟樓從中開設置了一個通道,過去就是我們住了三年的男生宿舍樓了。從男生宿舍樓左側可以順路下到當年我們的露天浴場,浴場邊有一破房子,就是我們穿內褲洗澡后換干凈衣服的地方,外邊近處就有一高高的水塔,全校的用水都是從這里中轉,水井也就在下頭。
從水塔側有路可以上去七八米的地方又是一教師宿舍樓,我們高二還未文理分科時的班主任就住這,后面分科分班后我就到了別的班級,他也就不再是我的班主任了。我記得我曾經分配的衛生包干區就在這里,有次做衛生是好像那時候正是女足世界杯,老師們很激情。
二中學校其實并不大,不過就是那幾條路那幾棟樓,尤其是生活上一段時間后我每個地方都去過,每個地方因此而熟悉,更覺得她的小。如今雖已過去十五六年了,回去的次數也少,但那里畢竟承載著我們少年時的許多夢。也許如今思來確實有些遙遠,可每次想到時又覺得一切是那么的近。
2
那時的生活條件確實是很辛苦的,由于是封閉式管理教學,所以走讀生很少,多是寄宿的。
我們那時候就一棟男生宿舍樓,不記得是四層還是五層了,就一個出入口,現在想來肯定是不滿足消防疏散要求的。我們每天晚自習大概結束于九點,然后留著一個小時讓我們洗漱準備睡覺。晚上十點一過宿舍鐵門就一定會準時鎖上,想出去只能是跳樓了。我倒是記得真有過同學跳樓,好像是因為生病難受。現在想來還是滿可怕的,就一個逃生通道還被鎖著,又沒有緊急聯絡方式,消防設施也沒有,萬一有個火災意外,不跳樓還不得死翹翹。還好那三年我們一直安然無事并好好活到現在。
如今回想起過去宿舍的生活,最能記住三件事:一是盡管學習緊張,休息的時間少,可每天晚上我們必然天南海北胡說八道到凌晨一兩點。二是宿舍每一層就一個公共廁所,卻要管著上百號人排泄,晚上去廁所必定被那濃度極高的氨氣熏得直掉眼淚,絕不敢久做停留。三是小小的一間宿舍住滿了17個人,冬天擠擠好取暖,可夏天就靠樓板下吊著的兩扇電扇簡直是對人的極度考驗,無論靠近風扇與否,早上一起來必定是人人席子上有個清晰的人形印。
現在每每想起過去的那些日子就會感嘆當年自己怎會有如此的生存能力!不過環境雖艱苦,但也樂趣不少。記得那時男生宿舍樓其實已是校園的邊緣,宿舍樓下一層是臨街商業鋪面。所以那時我們除了每日夜話,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依著窗戶,扯著嗓門與宿舍樓下賣西瓜的商販砍價買西瓜。不知那時為何名作“雪瓜”,可能是因為炎熱夏季確是解暑之良品吧。經常兩人或三人等買一不大的西瓜,大不了,窗戶有鐵欄桿,談好后,我們從樓上垂下一繩子吊至板車上,貨主就用一小竹籃把西瓜裝好,我們就把籃子拉上來,再放下籃子,如此幾次。大熱天有著西瓜吃確是樂事一件,即便不是冰過的。如今這樣的日子肯定是過不了了,開著空調都覺得熱,天氣變了,人也變了,也許還是應了那句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那時除了宿舍條件艱難,食堂是處危房外,澡堂則是我未想到過的奇葩。
我們那時的澡堂居然是露天的,就一面單墻聳立在室外,近處是水井水塔,墻根處設有十幾個水龍頭,大家排著隊拎著桶洗澡。夏天這樣洗那還是很舒服的,涼水覆身,清風拂過,恰是炎熱季節的好時候,每每都是樂不思蜀,卻不得不回應后面同學的催促聲。
夏天是好,可冬天就是另外一番景況了。我記得冬天第一次去洗澡,拿著衣服還是拎著桶,因為澡堂處較低,我們從宿舍出來路上遠遠就能看到澡堂的情況。那時遠看澡堂如仙境,尤其是那面墻附近,水汽升騰,彌漫四溢,頓時就覺得溫度上升了好幾度,寒意也祛除了好些。可惜臨近一問才知道,壓根就沒得熱水,不過是被氣血方剛的年輕男人的體溫蒸騰而起的壯景而已。
那時已經下過雪了,洗澡卻要下巨大的決心,下了水的猛士都是早經考驗的學長們,我甚是佩服。不過對于洗澡倒也沒有猶豫太久,一是澡是肯定要洗的,二是大家都是男人面子還是要的,三是既然如此的熱火朝天又怎能不積極參與呢。所以鼓起一股勇氣,總不至于會死的。索性來下恨的,接滿一桶井水,猛的從頭淋下,自有恍若隔世的感覺,倒也恢復得快,剛開始寒冷入骨,之后就由內而外的皮膚燥熱,好不舒服,痛快!
之后在高中時代無論夏冬幾乎都是一律洗冷水澡,除了高三時候新建了澡堂偶爾去墮落下。幾年的冷水澡不斷鍛煉了自己的意志還強健了自己的身體,可惜大學后沒有堅持。人一旦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很快就會“變質”,到如今即便在夏天不熱的時候,我也只能洗溫水熱水了。
高中時代每日都是緊張,即便是剛進校門的高一,有著無盡的學習任務。還好人年輕,各種潛力壓一壓總能很快適應承受。日子雖苦,但從未覺得煩悶,我們有我們的開心方式。如今想來只是覺得那時過得太快,以至于我好些人和事沒有好好記住,只能是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