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設想一下當科技發展到可以讀出記憶以后,會對人類有什么影響?既然可以讀出那一定也能“寫入”了。我悄悄的告訴你,這是打開一扇通往未來世界大門的鑰匙。里面藏著各種你夢寐以求的“寶藏”
前言
寫這個東西的目的是為了把我這些年思考的問題系統的整理一下,也希望能給讀者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自從2008年一次偶然事件讓我突然覺得我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有了答案以后,就忍不住的一直在思考。就像偶然看到一條路一樣,好奇心驅使我想看看它究竟通往哪里。也感謝于這個時代所帶來的天然優勢,我可以在網上和大量的網友進行交流。網友們的質疑也讓這條路越來越立體,越來越清晰的展現在我面前。
我首先想說明一點的是,接下來我說的不都符合科學,有很多主觀的成份。不過這不代表它們沒有價值,我個人反而覺得這才是對我們真正的價值所在,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那個世界。接下來我就要解釋一下為什么這樣說了。
在人類文明歷史初期,我們不知道科學是什么,也不會用科學方法去觀察世界。只能最本能的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覺去分析,了解這個宇宙。當碰到不理解的事物時,我們只能用我們所能理解的東西去想象大自然。所以才有雷公和電母專門負責打雷,閃電,玉帝管天,閻王管地,天子管中間(人間)。這樣我們就把世界“合理化”了。雖然我們看不到這些神仙,不過至少我們不再會為這些未知的東西感到恐慌了,因為我們用我們的想象給了它們一個“合理”的解釋。于是在人類早期文明的歷史中很自然的主觀就占有了絕對統治的地位。上至君王,下至走卒都把整個宇宙解構成了一個人類社會形式的世界。因為這是我們主觀所能感受到并能理解的。
及至后來,人類慢慢掌握越來越多的方法可以精確的觀察并預測大自然事物的發生以及規律。人們把這些經驗總結起來形成了科學。由于科學遠比宗教思想更為直觀和實用。所以科學在經過一段時期宗教壓迫后迅速崛起,并成為了現在我們最重要甚至唯一解釋世界的工具。當人們說這件事不科學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否定了。我們于是從唯主觀走向了唯客觀。網友們常常對我說的“這不科學吧”“這太主觀了吧”然后就基本上否定了我所寫東西的價值。所以接下來我就要解釋一下為什么從唯主觀這個極端走到了唯客觀這個極端對于我們來說其實是另一個錯誤,我們一直沒有認識到和找到自己真正生活和想了解的那個“宇宙”。
我們其實是生活在兩個宇宙中,一個是客觀存在的宇宙,另一個則是“我的宇宙”(每個人自己的宇宙)。客觀的宇宙我就不用解釋了。“我的宇宙”是什么呢,“我的宇宙”就是客觀宇宙經過我們主觀的翻譯變成的一個“新宇宙”,而我們其實是活在這個“我的宇宙”里的。打個比方,如果我去馬未都老師的家里,看著他滿屋的古舊家具,破瓷爛瓦(我也沒真去過,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樣子),在我眼里如果我不知道馬未都這個人的話,那么這個屋子也就是個精裝修的垃圾回收站。也就是這個小的客觀世界(馬老師家)經過我的主觀一翻譯就變成了一堆垃圾和劈柴。而經過馬老師的主觀一翻譯則是一堆價值連城的寶藏。而這個客觀世界靜靜的呆在那里,不受我們兩個任何一個的主觀影響。
再說一個例子。這個世界是7彩的嗎?我們都知道狗是色盲,因為它只有兩種視錐細胞,而人因為有三種視錐細胞世界就變成7彩的了。皮皮蝦有16種,它的世界又是什么樣的呢。我們身體的局限性也限制了我們對這個客觀世界的完全認知,甚至沒有完全這一說。我既可以選擇用黑白的方式看這個世界,也可以選擇彩色的方式。我不知道這句總結現在大家能不能理解就是:只有我們每個人自己的那個宇宙對我們來說才是最有價值的,也是我們唯一所能依賴的。
“我的宇宙”這個概念里包含兩個要素,人和宇宙。即主觀和客觀。這兩個獨立強調任何一個而否定另一個對我們來說都是不適合的。只有明白了兩者的關系即1、客觀會影響主觀,比如我們看到了地球的衛星照片知道它是圓的,于是我們主觀就從地是平的改為地是圓的。2、我們所能采集到的部分客觀需經過主觀的翻譯之后才能變成一個元素組建成我們自己的“宇宙”。3、主觀和客觀是互相依存的關系,不是對立的。它們共同的組成了我們自己的“宇宙”。
用科學認識了解客觀宇宙無疑是有價值的,不過認識一個帶有主觀色彩的“我的宇宙”對于了解我們自己更有價值和意義。我們其實最關心的是我們自己。觀察客觀宇宙最終也是為了我們自己的那個“宇宙”,這就是這篇帖子的價值所在。關于價值問題基本上就解釋到這了,是否繼續往下看就看各位的取舍了。另外這是姊妹篇“http://tieba.baidu.com/p/1636380039(費米悖論的新解釋)”的歸納和總結。所以我就不在這個帖子里進行辯論了。有問題的同學可以去那篇帖子里發帖提出你的問題,不過在提問之前可以看看前面有沒有人提過相同的問題。我相信現在網友質疑的已經很全了,我也都一一回答了。就不要再重復提問和回答了。當然如果有新的意見更好,如果我能解釋的話,我還可以最后總結一下再加進這個帖子里。
一個玩笑
整個故事都起始自2008年和同事開的一個玩笑,當時我跟一個同事說:“如果把你的記憶放進一條狗的腦子里,那條狗就會認為它是你了”說完之后我突然被深深的觸動了一下(腦子一暈),覺得我好像發現了什么。于是我在腦子里構想了一個理想的環境(就是排除了其他條件,比如狗腦子是不是能兼容我的記憶等)。如果我的記憶真的完全覆蓋了一條狗的記憶,那么這條狗就會抽完煙跑到我的工位上打開我的電腦做我的工作,然后下班回到我家做著我日常該做的事。如果它是我的同卵雙胞胎的話他(由它變成他了)完全不會意識到他以前是誰,他只會認為他是我。之所以用同卵雙胞胎做例子就是為了排除掉相貌的干擾。而且現實中的同卵雙胞胎有著各自不同的名字以及生活的,所以用同卵雙胞胎來設想這個實驗比較理想。
既然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那么代表什么呢?是像天書奇談里那個縣老爺的爹掉進聚寶盆里,然后復制出無數個爹來那樣把我的生活搞得亂七八糟(他肯定知道我的銀行卡密碼,也肯定認為那個就是他這些年辛辛苦苦攢下來了的,誰動他就會跟誰拼命,包括我)。還是會給我帶來一些其他方面的影響呢。我當時心里隱隱有這種感覺,他的存在預示著什么。不過在那段時間(幾天,十幾天,還是一個月我也不記得了)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有天早上我醒來才想到答案,如果昨天晚上我死了然后把記憶放進我同卵雙胞胎的大腦里今天早上“他”醒來不就和我現在醒來睜眼的效果一樣嗎。刷牙,洗臉,去我的公司上班,做我的工作。只不過那個同卵雙胞胎不存在了,他的工作沒人做了,他的家沒人回了。雖然他的肉體還在,只不過我的記憶活在他的肉體當中。如果不知道中間有轉移記憶的過程。那么對于“我”來說今天早上的“醒來”(現在是在假想同卵雙胞胎的身體)和平常沒有什么區別。
接下來就非常好解決了,因為我了解了這種感覺了。整個“轉生”的過程就像睡覺一樣。在我臨終前的幾天,找醫生把我大腦中的記憶讀取出來然后給我注射過量的麻醉劑讓我“睡”過去。不過在我“睡”之前我已經安排好并且清楚的知道一切的過程。所以當我在一個年輕的身體里“醒”過來的時候,我不會驚訝于我身體和容貌的變化。而是先去鏡子前照照,然后對醫生說可以把這個身體的基因說明書給我一份嗎。然后去找我的家人,做我的工作,繼續我的生活。
因為整個過程由于是我們可以主動掌控的,所以不會出現什么混亂。諸如出現兩個“我”掙自己的財產,老婆。家人看到新我打電話報警說詐騙什么的。整個過程,從我到家人,到朋友再到更外圍的環境比如戶口,各種證件什么的都可以很平穩的過渡。我就可以從一個老到倚門曬太陽的老頭又變成了一個活力十足的小伙繼續開始生活。而那個“老頭”就是這個“小伙”的昨天而已,也可以解釋成上輩子。不過感覺和昨天差不多。打個比較殘酷的比方,這就像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子被潑硫酸后變成一個身體虛弱容貌丑陋的人的感覺一樣,對于現在這個丑陋的女子來說那個完全不一樣的漂亮女子是她的昨天。當然我們現在談的這個感受是相反的。
既然可以通過復制,粘貼記憶轉生一次,那就可以二次,三次,無窮次。也就解決了長生不老的問題。
我是誰
“我是誰?”這個問題在我看了《武林外傳》里秀才用這個問題難殺了武林高手姬無命后我才知道這是一個挺高深的哲學問題。是一個一系列問題“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在此之前我基本上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我就是我唄。姓甚名誰,何方人士等等。
如果用宗教或者哲學的方式來解釋這個命題確實有些困難。比如在宗教概念里有天堂,地獄。輪回轉世。我們從地府轉世投胎而來,那地府又在哪里?為什么我會投在這個輪回里變成了現在的我等等。如果用哲學的話就只能原地繞無數的圈子了,例如“我是誰?”“我為什么是這個誰?”“誰又是我?”等等,直接就把人繞暈了。可是這個問題又簡單到很多人早就知道答案了,比如成龍電影《我是誰》,他失憶后就會問這個。等他找回記憶后這個問題就消失了。我還看過很多的電影和美劇如《記憶碎片》《玩命記憶》《不明身份》等都一再的展示了當人失去記憶后以及當記憶被篡改后,原來的人就變成了另一個人。尤其是《玩命記憶》5個人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蘇醒過來,他們隨著記憶碎片的找回而不斷變換身份,不斷重構自己的人生。說明記憶就是“我”。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只有失去“記憶”,“我”才不知道我是誰。其他任何東西都不可能讓我們失去對自己是誰的判斷。就好比霍金,全身基本都癱瘓了。只要他的記憶還在,他的大腦還能運行他的記憶。他就永遠知道他是誰,他的過去和他將來要做什么。
“我是誰”這個問題是可以用科學來驗證的方法,具有可重復操作性及可驗證性。而且很容易驗證記憶是“我是誰”的唯一答案。
正是記憶是“我是誰”的唯一答案,我前面所提到的通過轉移記憶來延續生命以至于達到永生的情況才有了理論基礎,我猜這也是我當時為什么頭一暈的原因,可能因為我在不自知的情況下突然找到了真正的“我”。
我們作為智慧生命的所持有的一切生命意義都首先建立在“我是誰”這個基礎之上。無論生活,工作,愛情等等一切,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那么一切都沒意義。如果我們永久的失去了原先的記憶,我們也會迅速的收集新的記憶,并在這個記憶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新的“自己”。如果排除外界的干擾的話(比如你的親戚,朋友以及相關的法律社會問題對你的干擾)。那么失去記憶前的那個你對于現在擁有新記憶的你來說就是個陌生人。
所以轉移記憶對于我們來說不止在于轉移一堆“數據”(信息)那么簡單,沒有什么意義。相反記憶承載著我們這種智慧生命的全部生命意義,轉移了記憶就等于把我們的生命也轉移了一樣。“我是誰”這個問題是打開“我的宇宙”的鑰匙。雖然我們都活在“自己的宇宙”里,可是我們從來都沒有仔細看過自己的宇宙,要不就是幻想著一個虛幻的宇宙(由宗教和神話創造出來的宇宙),要不就是看著那個遙遠的我們根本無法看清的客觀宇宙。是時候我們該看看自己的宇宙了,因為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始于腳下。
第一人稱視角
生命既然可以通過復制記憶這種方法來延續,那么如果我們復制很多記憶,制造很多“我”會不會很有意思。“我”們之間可以達成協議和平共處,然后共同合伙創造財富,互相分享樂趣,成為彼此最好的伙伴。因為“我”才最了解“我”嘛。
注:為了區分我和“轉生”之后的“我”。轉生之后的“我”用TA來表示,意味著他,她,它(我也可能變成終結者呢)。
所以上面那句話的重新表述就是我復制出很多TA來,然后TA們達成協議和平共處(不去爭搶都認為屬于自己的財產,老婆,孩子。而是達成某種協議進行分配或者其他方式,因為可以在讀取記憶前自己就可以在自己腦子里就進行分配,然后再把這個記憶寫入到新身體里),共同進取,互相依靠扶持。這樣豈不是TA(也就是我)一統天下了。
這里首先要了解到一個現象就是“第一人稱視角”現象。這個有瑞典科學家做過實驗(http://news.ifeng.com/photo/society/200812/1204_1400_906744.shtml),在這個實驗里研究人員在人體模型的頭部(雙眼位置)安裝了兩臺攝像頭,并將其與放在志愿者眼前的兩臺小屏幕聯機。如此一來,志愿者就能看到人體模型所“看到”的一切。這時志愿者就感覺到人體模型的身體才是他的身體,當研究人員用小棍觸摸人體模型的腹部,“靈魂附體”的幻覺就會油然而生:在志愿者在看到人體模型腹部被異物觸摸時,自己腹部會有相同感。這就是我說的“第一人稱視角”。其實也不用瑞典科學家實驗,我們平時也常常能體會到,比如玩CS。大家會有類似的體驗,只不過由于畫面還比較粗糙以及屏幕沒有完全占據我們的視界(不是視角),所以我們還很難以全“第一人稱視角”來進入到游戲世界中。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了解“第一人稱視角”決定我們在哪里。我們從哪個身體的眼睛里觀察這個世界,我們就能以這個身體作為“自我中心”。這個“自我中心”的感覺就是“我的宇宙”(見前言)是圍繞著“自我中心”而形成了。打個比方我如果沒有在電視上看到過林志玲,那么“我的宇宙”中就永遠不會有她。一切事物只有經過我的感知才能進入到“我的宇宙”里,也就是我是“我的宇宙”的中心。
可能大家有點被繞暈了,我做個簡單的比方。好比“我的宇宙”是個球,那么這個球在哪我們沒法確定。而當球心也就是“自我中心”(或者我)的位置確定后。這整個球的位置也就確定了。也就是“第一人稱視角”確定我的位置,即我在哪。
我總結了一個公式:我是誰(記憶)+我在哪(第一人稱視角)=我。記憶形成了我的“實體”(不是那種客觀存在的實體,我也找不到更好的詞來描述了),第一人稱視角確定了我這個“實體”的位置。于是“我”就確立了。
基于這個公式,假設當我們復制了100個TA以后。TA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第一人稱視角。所以TA們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是“我”,而另外99個人是其他人。而這100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生活要面對(每個TA都有自己的“我的宇宙”)。沒有誰要為誰負責或者犧牲的義務。所以TA們之間相處和我們這些擁有不同記憶人相處其實是差不多的。TA們只是在剛被寫入記憶后第一次蘇醒時有相同記憶,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積累的新的記憶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同。TA們之間的差別也會越來越大。
所以對于我們來說復制無數個TA對我們來說并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并不是我們復制了N個自己,我們就擁有了N種生命以及相關的體驗。雖然每個TA都是我的生命的延續。
這里我用電影做個比方,因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是一段故事,在這點上和電影有相似之處。一個電影可以有N種不同的方向以及結局。不過任何一個電影只能有一個發展方向和結局。做為旁觀者的我們可以把這N種不同方向和結局的電影都看一遍。不過這是旁觀者的視角。我們不是我們生命的旁觀者,我們是我們自己生命的實踐者或者執行者,我們在演著我們自己的電影。這100個TA會演出100種不同的電影,但是對于每個TA來說只有唯一的故事情節和結局。TA只能體驗到自己的生命,無法體驗其他99個TA的生命。對于每一個TA來說,另外99個TA和其他普通人沒有任何區別。所以對于我們來說復制出多個TA來沒有任何意義。只需要復制一個,然后把記憶保存好并定期更新就可以了。
意識
這個是大家疑惑最多的問題。因為我們一直只能生活在唯一的一個身體里。所以我們有個誤解就是我的意識的存在才代表我的存在。而我如果不能把“我的意識”從現在這個身體轉移到另一個身體上,那么那個轉移了記憶的身體就不是我。不相信的可以去“費米悖論的新解釋”那個帖子里去找,一定能找到很多有這樣看法的。我這篇帖子里說的基本上都是這些年我對從網友這里獲得的各種反應的回饋的總結。
我對這個問題有過兩個版本的解釋,我覺得都挺靠譜的,也都挺有意思的。我就一一的闡述一下。
我分析的不是意識的產生原理,而是意識的一些特性。我總結了有三點1、即時性。2、系統性。3、隨機性。我總結的不一定全面,不過大家可以看看我的理由是否充分。首先是即時性,意識只在它發生的那一刻才發生,不能保存。發生過后哪怕一秒要不轉變成記憶,要不就消失。這個很好舉例,如果意識能保存,那我就不惜舉債的去一次東莞(現在去晚了),點一個頂級服務。然后把所有的意識都保存下來,這輩子就指著這點存檔快樂的生活了。再也不用娶媳婦了。這很荒謬吧。當沖動消失后,那些快樂的意識也即刻消失。剩下的就變成了快樂的記憶了。當然記憶也能產生或者影響意識,接下來就該說系統性了。
意識是由一個龐大的系統作用后的結果。包括環境,身體以及記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很好的詮釋了記憶對意識的影響。還有什么“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等。身體當然會影響意識,這個也不難解釋。同樣一碗好吃的面,身體好和身體不好產生的意識是完全不一樣的。接下來就是環境了,同樣一碗好吃的面,你突然看到旁邊有只蜘蛛……
最后就是隨機性了,我們永遠無法預測下一秒的意識是什么,就像意識無法保存一樣,意識也無法提前“預約”。就像打針,我們知道會疼,但是不可能提前感知究竟怎么疼,只有意識出現后我們才能確切的感知。最后一句話看起來好像是句廢話,如果再舉個例子的話就好比一副牌,你知道這些牌的范圍(你知道打針會疼)。但是你不會知道你隨機抽的是哪一張(你不知道疼的感覺究竟怎樣),只有你翻開后才知道(啊,姐,你新來的吧!)。
以前我的解釋是經過這三點分析,證明意識不屬于你,只不過是大自然這個系統(包括你的身體和記憶)隨機產生饋贈給你的禮物。你不用糾結是不是要把“你的意識”轉移到哪里才叫你的生命也轉移了。我曾經在果殼網上曾經看到了好幾篇翻譯國外的文章說要把意識上傳到電腦里,我覺得這樣說的人完全沒了解意識的特性以及意識與人的關系。雖然我在下面把我的想法也說了一下,不過基本上還是被科幻迷的各種樂觀想象給淹沒了。
然后后期我又有了一個新版本的對意識的解釋。這個升級版和上一個版本并不沖突而且是一個補充。換了另一個角度來解釋的。這個解釋就是“記憶和意識的關系就像是生命和食物的關系一樣”。關于記憶和生命的相關性我會在后面再提,現在還是先聊意識和我們的關系。
我們都知道只要是活的生命就會產生自己的意識,無論是嬰兒還是老人,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只不過各有不同罷了。而我們的記憶從何而來的呢,很簡單就是從一點一點的意識開始收集,整理并保存,更新得來的。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的父母,我們周圍的環境就不斷的提供信息給我們,而這些信息經過我們的身體的轉變變成了意識,然后意識又經過選擇有些被保存下來變成了記憶,有些(大部分)轉眼就被遺忘了。當我們第一次吃到糖,糖經過味蕾的轉變變成了甜的意識,然后這種意識讓我們愉快,然后我們把這個意識就存儲起來了。下次再看到糖我們就會伸著我們的小手去向父母要。
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慢慢的不知不覺的學會了把這些由外界信息轉化過來的意識一點一點的歸納,整理成一個有規律的系統。這個系統也就形成了我們,當這個系統開始有點形狀的時候,我們的人格也就出現了(這里也解釋了“我從哪來?”)。我們開始知道了自己的名字,我們的父母等一些基本信息,我們就可以依靠這些基本信息來掌控自己的行為。比如我們知道父母會給我們吃的,而陌生人不會。所以我們可以找到那個在我們意識(記憶)里被定義成父母的人去撒嬌,哭鬧的要吃的。而不是像嬰兒時期那樣只要餓了就哭,不管周圍是否有父母在等等。總之我們開始依據我們頭腦里的記憶(信息)來規范或者有目的指導我們的行為。也就開始出現人格了。另外再解釋一下肉體和人格的關系,肉體不可避免的影響到我們的人格,因為我們很多性格是由我們體內的化學反應來影響的。比如多巴胺,內啡肽,腎上腺激素這類的東西都是影響我們喜怒哀樂的直接原因。所以肉體不可避免的成為我們人格行為特征的一部分。
這個系統也會隨著時間的前進而不斷的演化。因為只要我們活著,我們的身體就會持續不斷的產生無數的意識,我們會遺忘也會保存一些意識。正因為這些意識的不斷產生以及更新,才使得我們的記憶可以一直的延續。我們記憶的更新以及延續就使得“我的宇宙”得以一直發展,膨脹。其實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記憶從這一刻開始停止更新了。那么從下一刻開始的世界對于你還有什么意義嗎?是不是和死了沒什么區別了。這就是我說的意識是記憶的“食物”,而不是“我”的必要組件。當我們轉移記憶以后,記憶會以新的身體所產生的意識為“食物”繼續更新,延續下去。意識給我們提供了存在感。
性格或者個性
這個也是很多網友常常誤解的地方,認為“我”的性格是獨一無二的,我的性格或者個性造就了我。如果要是換了個身體,我的性格就變了。那么那個TA就不是我了。
這樣想的網友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從小到大以及將來變老我們的性格和個性一直都是在變的。不但性格變,相貌也在變,體型也在變,什么都在變。有的網友可能會說指紋和DNA會一輩子不變。那我想問全世界有哪個人是通過自己的指紋或者DNA來確認自己是誰的?你認識你的DNA嗎?你去理發店理完頭發以后能精確的把你的頭發從地上分辨出來嗎。
我們所能鑒證我們的東西一直都在變,只不過變的緩慢而已。當你拿出10或者20年前的照片觀看的時候,請再仔細思考一下現在的你和照片里那個人還有多少想象的地方。年幼時我們膽小,怕陌生人。年輕時我們輕狂,敏感,莽撞。成熟后我們穩重,憂愁。年老后我們溫和,平淡。我們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性格以及個性。所以性格轉變了并不代表你就不是你了。
我們不是通過什么東西不變來確認自己的,我們身上終身不變的東西我們反而認不出來。比如指紋,DNA或者舌紋什么的。我們只能通過記憶來確認自己是誰。而且我們對記憶是沒有任何抵抗力的。大腦中有什么樣的記憶,我們就只能完全的去這樣的記憶。而且我們不但不能選擇記憶,還會本能的保護自己的記憶。
關于這個我最喜歡用的一個比喻就是一個孩子被100個家庭收養,他就能變成100種完全不同的人。我想這點我就不需要和大家解釋了吧,因為如果這個孩子被不同家庭收養仍是同一個人的話,那么這個世界沒人販賣嬰兒了。如果還沒明白我就再解釋一下。比如我購買了一個嬰兒,我給他起名叫張三,他長到2歲了會說話了,然后有天突然告訴我他叫李四。我問為什么,他說老天爺就這么定義的!這是不是就太荒謬了。
被100個家庭收養就能成為100種完全不同的人道理很簡單,他在這100個不同家庭里成長的過程中積累了100種完全不同的記憶。他沒有選擇權,哪個家庭給他哪種記憶,他就完全接受沒有選擇。哪怕那個記憶是痛苦的,他也不能拒絕。
當我們選擇好了一個新的,我們滿意的身體并轉移記憶過去后,性格可能會發生突然的變化。不過這也很正常,你如果今天中了500萬。平時摳門,怯懦,悲觀的你肯定也會一下子變得特別大方,特別自信,特別樂觀。我至今還沒聽說過哪個中大獎的人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誰或者把自己當成另外的人的事情發生。只不過他在旁人的眼中像是變了個人一樣,但是他自己絲毫不會懷疑他仍是昨天那個沒中獎的自己。
倫理
倫理這個問題也是大家很關心的一個問題。我想先和大家溝通一下我理解的倫理再來聊聊倫理在轉移記憶這件事里是不是個問題。
倫理有兩個特性:1、百分之百人造的。2、不斷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且以適合人類社會的和諧平衡為道德標準。
倫理道德并不是自然法則。自然法則是絕對不可以違背的。違背者必被淘汰。人不吃飯就得死,沒有人能逃得過。這就是自然法則不可違背的特性。有的人說我不吃飯,我打葡萄糖也一樣活。我覺得這樣抬扛沒多大意思。但是人違背了任何倫理道德都有逃脫的可能。比如不孝,比如殺人等等。因為倫理道德是百分百人造的,我們是這個法則的創造者或者上帝,所以我們可以不受這個法則的制約。也就是如果我真的違背了現世人們所遵從的倫理,只要我有足夠的權力和資源,我可以成為特權者不受任何懲罰。
就好比現在克隆人技術因為倫理問題而被很多政府限制或者禁止研究。不過我們也會在報紙上看到有些相關的研究仍在繼續。我想很多人可能也在想指不定這個星球上的某個實驗室正在某個財團或者千萬富翁的支持下秘密的進行這個研究也說不定。
其次就是倫理道德的適應性了。我記得我小時候有的女青年燙發,戴蛤蟆鏡,穿花襯衣就會被人在背后指指點點的說是女流氓(不小心暴露了我的年齡)。要是以那個時期的倫理道德標準再來看現在大街上的女孩子,可能個個都被槍斃了。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等這些曾經作為最高道德標準的教條現在也被人們摒棄或者發生了很大變化了。所以現在一些被視為道德禁區的地方會在社會發展以及人們需要提升和轉變下而變得公共和開放。
談完了倫理道德的特性以后我就想聊聊轉移記憶里會涉及到的倫理道德問題。
一個就是新身體從何而來,我們有什么權力把我們的記憶放入到這個身體里。新身體的渠道有很多種,我們現在能實現的就是傳統生殖方式,將來或許可以通過基因工程或者智能AI來創造新的身體。至于我們有什么權力把我們的記憶放入到這個身體里,我覺得等同于我們有什么權力給我們的孩子灌輸各種知識和讓他叫我們爸爸,媽媽一樣。這也等同于給這個身體灌輸記憶,只不過灌輸的不是我們自己的,而且通過很原始的手段而已。但是本質上是一致的。如果以這條道德來質疑的話,那么我們現在對我們孩子最道德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放養到外面,讓他自己從大自然中獲得信息,而我們不能把我們認為有用的知識和信息強加到這個孩子的大腦里。
還一個就是我和TA以及我的親人和TA的關系,這個過程其實都是在我們預先安排和掌控之下的。可以事先把自己的財產委托給基金會或者律師什么的。這里可能會有些關系上的混亂,比如兒子比自己還年輕,兒子沒法繼承自己財產了,老婆像是自己的奶奶等等。不過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會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也會有一點混亂。只要提前意識到并安排好可以減低混亂的程度。其實等我講到后面的時候大家就會發現這些問題不是什么問題。
會不會有人利用這個技術來壟斷長生不老這個資源,從而統治世界?不會,而且是肯定的不會。這個也要等到以后聊到其他方面才能解釋的清。
倫理的兩個特性這兩個特性也決定了我們將無法阻止的進入一個新的進化當中,這將在后面進行解釋。
讀腦
我們現在可以探索太空,也可以了解大海,但是對我們自己的大腦了解的還不是很多。我們是否可以解開大腦的記憶以及讀取之謎呢。我在幾年前看到過一個新聞:http://tech.sina.com.cn/d/2009-11-05/09203566433.shtml。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杰克-格蘭特教授開展了一次開創性的試驗:
借助功能性磁振造影掃描儀,美國科學家團隊對對兩名觀看視頻錄像的志愿者腦部活動進行掃描。功能性磁振造影掃描儀在醫院里十分常見。科學家將掃描結果輸入計算機,試圖找到計算機屏幕上出現的色彩、形狀和運動同腦部活動之間的聯系。
接下來兩名志愿者觀看不同的錄像,計算機軟件中輸入對兩人的腦部掃描結果,并要求計算機復原出他們所看到的。據格蘭特教授表示,計算機軟件基本上能反應出志愿者所看到的內容。比如,在一個場景中,喜劇演員史蒂夫-馬丁身穿白色襯衣,計算機能夠復原出一名穿白色襯衣男子的大致輪廓,但是無法反應出其具體的臉部特征。在另外一個場景中,一名志愿者看到了一架飛機掠過一個城市的天際線。軟件能夠復原城市的天際線,但是無法反應出飛機來。
這個實驗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點:把大腦的信息用某種方式讀取(掃描)出來,然后利用軟件分析還原。以我的一點可憐的軟件知識來分析就是該軟件建立了一個數據庫,使相對應的信息能夠數據化。并使之有了轉化,還原的可能。打個比方很像我們把錄下的聲音用一定的規則(軟件)轉變成MP3格式,然后再解碼使之還原成聲音。
這讓我想到這只是一個大學教授用有限的一點資金做的一個規模較小的實驗。相比于大腦里龐大的數據來說我們還需要更加多的投入以建立更加龐大的數據庫(或者什么軟件)來把我們所能收集到的大腦各種信號都建立一一對應的數據關系。這樣才能把我們大腦的信息立體的,系統的讀出來。而不是只讀出一幅圖片出來。
另外一個就是這個實驗只是一個外圍的觀察,就是把大腦發出的“語言”用掃描儀再加上軟件翻譯過來。而我們還沒了解大腦發出這些“語言”的機理。所以將來我們有可能從對大腦功能的研究中獲得更大的突破。
第二點就是這些志愿者反應出的圖片是模糊的,這倒是很像我們大腦的真實活動。我自己試過照著鏡子認真的看著自己一會,然后閉上眼仔細想自己的形象。大部分也都是模糊的,只有一些特點比較突出。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試試。
我舉這個實驗為例子只是想說明讀出大腦內的信息是可能的,也不是太難的,甚至都不用做侵入性的手術(開刀打開顱骨放置儀器)。
這也讓我想起了另一種技術的發展歷史,就是計算機。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第一臺計算機誕生,第一臺計算機的相關數據是(來自百度)“長50英尺,寬30英尺,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大約是一間半的教室大,六只大象重)。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吃電很兇,據傳ENIAC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經過了幾十年后我們再低頭看看我們的手機就會驚嘆于科技發展之迅速。
同樣的我覺得如果我們現在開始把大量資源都投入到對大腦的研究當中。讀腦技術很有可能在幾十年內就會成熟。也就是現在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們很有機會在自己死之前把自己的記憶去讀出來,然后存到什么地方慢慢的等寫腦技術的成熟。可能幾年,十幾年,幾百年以后你們的記憶再被寫入到一個新的身體里。這就像睡了長長的一“覺”,一覺醒來之后你已經來到了未來。
現在我們對大腦研究的投入還太少了,對讀腦這個技術對我們未來的意義還懵懂無知。以為只是一個普通的醫學技術,因為牽涉到倫理道德的問題(研究者會被認為熱衷于窺探別人隱私)甚至可能還排在了對其他大腦疾病的研究之后。如果讀者能認同我這個帖子里的觀點,期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在自己臨終的那一刻還可以選擇睡一個特殊的“覺”去到未來,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幫我推廣一下。當全社會都認識到這個技術的重要性后,就能加快這項技術的誕生或者更成熟。或者當醫生過來告訴你你在這個世上的時間只剩幾周的時候,你才絕望的想起我今天說的這些東西。如果有機會你去ICU病房,你可以看看那些躺在床上等待上帝召喚的那些人,你可以感覺到他們的絕望。你,我每個人都有這一天的。
另外退一步說,或者換個角度說。這個技術幾十年內不可能誕生,那么100年內,1000年呢,10000年呢。大腦對我們自己記憶的讀寫是任何一個正常大腦的普通功能,是一個存在于這個世界的一個規則或者原理。所以從理論上來說我們發現它是一個遲早的事。
轉生是一種什么感覺呢?
我曾經寫過一個童話故事(寓言故事),這種類似的故事我們已經看過很多了,沒有什么新奇的。在我們了解讀腦以后這個故事恰恰能描寫出讀寫腦(轉移記憶)以后的感覺。故事內容如下: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樵夫,又老又窮。他每天上山砍柴來維持生計。有一天他正在山中砍柴的時候突然聽到一陣喧鬧聲。他趕忙順著聲音趕過去,原來是一只鷹在捕食,只見老鷹用它的爪子緊緊的抓住一條金色的小蛇,并不停的用嘴去啄它。那條金色的小蛇完全無還手之力。在老鷹的攻擊下已經奄奄一息了。老樵夫看的于心不忍,于是把手中的斧子對準老鷹就扔了過去,正中老鷹的翅膀上。老鷹負痛一聲長嘶,放棄了爪下的小蛇飛走了。老樵夫趕緊跑到那條金色小蛇的身邊,突然聽到金色小蛇做人語對老者說道:“老人家,我本是黑龍潭的龍太子。因在山中游玩,所以遇此險境。我只有遇水才能恢復法力。還請老人家救我。我必有答謝。”老樵夫一聽此話,趕緊將龍太子護送到山中的一條溪流邊上。只見這條金色的小蛇一遇水便渾身金光萬道,轉眼之間身上被鷹啄傷的地方完全都好了。龍太子幻化成人形對老樵夫說:“多謝老人家的搭救之恩。我可以滿足您的一個愿望以報答您。您是要金銀珠寶,還是要美女?”老人家仔細想了想,戰戰兢兢的對龍太子說道:“老漢我年事已高,您縱賜我美女財寶,恐我也無福消受。不知您是否能讓我重返青春,并且力大無窮。我可以下山為國王效力,用我自己的本事掙下財富嬌妻。”龍太子笑了笑:“這又何難。”于是從口中吐出龍珠,置于老樵夫的頭頂上。老樵夫頓覺一股熱力從頂門直貫腳心,渾身燥熱無比。突然大喝一聲暈了過去。不知過了多少時候老樵夫慢慢醒轉,發現龍太子已經消失不見了。且山中天色也暗了下來。他心想剛才是否因砍柴勞累,昏睡過去。做了一夢。由于山中天色昏暗,如果過夜恐有危險。老樵夫便決定先下山,等明日再回來找他的斧子以及砍好的柴。在老樵夫下山之時,他覺得有些異樣。自己突然健步如飛,而且在黑暗中眼睛扔能看清山路。來不及細想。等回到家中,他在自家的水缸中一照。發現水缸中里是一個年輕人的形象。更比老漢年輕時俊朗許多。堪稱貌比潘安,不讓宋玉。老漢驚嘆一聲,原來是真不是夢。老樵夫于是來到院中,看到自己家的石磨。只見老漢單手一舉便把上百斤的石磨舉過了頭頂。老漢不禁哈哈大笑起來。次日,老樵夫整理行裝便直奔國都而去。及至國王見到老樵夫如此神力,且又如此俊朗。不禁龍顏大悅。封老樵夫為國內第一大將軍,統領全國軍隊。且賞賜財富,美女無數。
大家有覺得最后的神力大將軍和前面那個老樵夫不是一個人嗎?沒有吧,這類故事太多了,除了一些古老的神話,童話以外。現在的各種超人,超俠不也很多是因為某次意外事件暈了過去,然后重新蘇醒后發覺自己的超能力嗎。從沒人想到過他們不是一個人吧。這就是轉移記憶的體驗。我可以結構一下我這個故事。
龍太子并沒有把老漢變年輕,而是他把老漢殺死了然后把老漢的記憶取了出來放入到一個新身體里,這個身體可以是他龍宮中的一個小兵,被龍太子把記憶抹去后然后存入老漢的記憶然后再放回原地。
這個故事里除了龍太子沒人知道這個過程,所以整個故事表現出來的就是讀者覺得老漢善有善報,而老漢也認為自己變年輕了,老漢的鄉親們經過和老漢的交談也會以為這個年輕的大力士就是原先的那個老漢。畢竟老漢的記憶都在,聊什么這個大力士都知道。而這個大力士自己的記憶沒了,所以以前的那個他就不再“存在”了。
這就是轉移記憶后的體驗。也就是我前面老說的和睡覺沒區別,只不過這個“覺”特殊,醒過來之后不在同一個身體里。
不過這里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如果原先那個老漢沒被龍太子殺死呢?這個世上豈不有兩個老漢了,一個老頭老漢,一個年輕大力士老漢。這里就是你們最疑惑的地方。也是網友們常常說TA就是他,不是我的主要原因。
其實很好理解,當你死亡以后就什么都沒了,包括意識以及一切的一切。除了TA沒人能感知“是你”的這種感覺了。你的視角,你的體驗要從TA身上去獲取。
你可以體驗一實驗,假設你今晚11點鐘睡著了,明天早上7點鐘起床了。你可以告訴我這8個小時你的感覺嗎。除了夢你什么意識都沒有,而且據科學研究你也不是整晚做夢。那么你沒做夢且睡著的那幾個小時對你生命有什么意義嗎?(不要抬扛說給你身體充分休息了這樣的話題)你還會糾結哪個是你,哪個不是你嗎?誰是你在那幾個小時里跟你一點關系都沒有了。
另外我還想分享一下我的親身經歷,我體驗過轉移記憶。呵呵,說到這是不是有人嚇一跳,以為我是外星人。其實不神秘,我是在我夢中體驗的。不過我知道那就是真實的體驗。這是一個普通的夢,下次有人做了這個夢也可以仔細的體味一下。
有一晚我做夢夢到被一個怪物窮追不舍,一直追到無路可退。那個怪獸在我面前張牙舞爪,我害怕的蜷縮在一個角落里然后害怕的閉上了眼睛。然后我又睜開了眼睛,我發現我在離怪物不遠的另外一個身體里,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我看到了原來的那個我正蜷縮在角落里閉著眼睛。而那個怪獸還在張牙舞爪。我已經開始從另一個的第一人稱視角來看世界了,或許那個身體已經死了不再有第一人稱視角了。總之我在新的第一人稱視角(也即新的身體)找到了位置,并從新的身體里繼續的獲取意識,并且因為我還擁有以前的記憶(還記得剛才那個怪獸追我到閉眼前的那一幕),所以我在新身體里也能確定我是誰(如果忘了剛才怪獸追我,那這個新身體就不是我了)。這雖然發生在夢里。可是體驗和現實是一樣的。因為我不再從那具蜷縮在角落里的身體接收意識,雖然是在夢境中產生的,可是在閉眼的前一刻我還從他身上接收到了無比的恐懼。這和現實中的死亡一樣,當死亡后就不再產生意識了。而當我睜眼后,在夢境中我的第一人稱視角也和現實生活中一樣轉移了,并且從這具新的身體里開始接收意識。而在閉眼前這具新身體的意識我一點都沒接收到。好吧,我也沒有辦法再解釋的更清楚了。我只想說那個感覺是真實的。如果有人做了這個夢也可以過來聊聊這個體驗。
然后我想說的是,在我睜眼看到另一個自己躺在角落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了一種無與倫比的自由和幸福感,而且無懼且自信。因為我的生命已經脫離了唯一肉體的羈絆,我不會再恐懼死亡,疾病以及其他的痛苦。我們的痛苦大多來源于肉體,包括感情。所以我的生命不再被這具肉體所囚禁的時候,那感覺比肖申克救贖里主角逃出監獄還要更自由。而且我相信任何人只要經過一次轉移記憶后定能立刻大徹大悟。
大腦記憶與DNA記憶
DNA也是一種記憶方式,只不過我們換了個名詞叫遺傳。本質上都是把信息保留下來。而且DNA還有一個特質叫變異,我理解為更新。這個更新的意思不是全部替換成新的,而是有點英文update的意思,就是把數據在往前UP一下也就是延伸一下。這個和大腦記憶很像吧,大腦記憶也有保存記憶以及更新的這兩種功能。只不過時間上大腦記憶的速度遠快于DNA的速度。DNA是以“代”來算,一代人保存一次更新一次,然后下一代人再繼續。所以我們才從遠古的其他生物經過N億年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而大腦則快的多,以分秒時來計算。比如剛才那場球賽結束之后就可能存進我的記憶了,多少年后我還能跟人津津樂道的談起這場球。
DNA身體都會“饑餓”,其他生物的饑餓感是什么樣的我就不多說了,至少我們的饑餓我們是能切身體會到的。饑餓會促使我們去尋找食物以及產生相應的反應。比如心慌,沮喪等等。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大腦記憶也會“饑餓”,而這個“饑餓”也會促發同樣的動作。如果大家不信的話可以做個實驗,就是一天之內不看任何屏幕。看看自己會不會心煩意亂,心情沮喪。有的人可能說我就能,我出去旅游幾天都可以不看電視,電腦甚至手機。不過要知道這時你仍在獲取信息,只不過不是從屏幕獲取。而且由于你在陌生的地方旅游,獲取的信息量可能遠大于從各種屏幕上獲取的。你可以試試坐在一間屋子里,然后身邊擺滿食物。然后發一天呆試試。擺滿食物是為了避免DNA身體饑餓給你帶來的干擾。
DNA身體有新陳代謝,我們吃進食物,吸收養分然后排出廢物。還記得我在“意識”那一篇里有個對意識的升級版解釋嗎?就是大腦記憶和意識的關系是生命和食物的關系。我們的每一點記憶都是由意識轉化而來的,但是不是所有的意識都會轉化成我們的記憶,而且就算有些意識已經轉化成了我們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意識也會被排出(忘記)。你還記得小學時整天欺負你的那個惡霸嗎?(如果有的話,沒有可以想其他的事)那時他帶給你的恐懼是你生命中最大的恐懼,現在如果要不是我提起你可能都不記得這事了。DNA身體吃食物,大腦記憶吃意識。DNA如果沒有食物將死亡。大腦記憶如果沒有新的意識也會死亡。人只要身體還活著就一定會產生意識,而只要大腦功能還在這些意識就一定會變成記憶,比如霍金。所以只有記憶沒有意識的狀態幾乎不存在。不過可以拿前面那個實驗想象一下,如果把你關在一個絕對安靜,絕對黑暗的屋子,你能獲得的意識只是你身體運行所產生的那一些,你會感覺怎樣。我記得以前看過有人做過類似實驗,志愿者差點發瘋。
DNA有繁殖功能,其實大腦記憶也有。做為人類我想還是聊聊有性繁殖這個話題。有性繁殖的本質是什么?我覺得是信息的交流。也就是兩方的遺傳信息交流。而我們又會本能的趨向于這種交流(先不聊同性戀,就聊普通的生殖)。而做為大腦記憶這種“生命形式“也趨向于信息交流,所以我們才會上微博,貼吧把我們的信息發散出去,并且也獲得新的信息。我們才會想找人去交談。當無人可交流的時候我們就會郁悶。我們并不是只需要新的信息來延伸我們的記憶,我們還有渴望把我們的信息發散并”“種植”到其他人的大腦記憶里。我不想說大腦記憶的”繁殖功能“和DNA的很相似,不過好像其中有某些共性。
DNA生命有保護自己的本能,這個其實不用解釋。就是一只小蟲子都會躲藏,逃跑,噴毒來保護自己的生命。而大腦記憶也有這個特性,你害怕你的記憶被抹去嗎?當我說一個你不認同的理論你會不會嘲笑我,反駁我甚至罵我而當你接受以后是不是又會支持我,并且渴求相關的其他信息呢。這其實也是一種保護,首先排斥,當你接受后就把它當成了你記憶這個“生命體”的一部分,你就會去尋找更多的東西來加強,鞏固它了。
DNA有本能,大腦記憶同樣也有。就像前面說的DNA有饑餓,性等本能。而大腦記憶也有同樣類似的。你覺得渴望自由這個本能是來自DNA的,還是來自大腦記憶的?我覺得更多的是來自大腦記憶的。這個可以設計一個實驗來檢驗一下。如果把你關在一個屋子里你可以上網,看電視聽音樂一個月,但是食物管夠,你能不能呆的住。這個有很多宅男,腐女可以做為證據,很多人樂此不疲。接下來一個對比實驗就是如果你在一個荒蕪人煙的荒漠,食物管夠,你有足夠大的空間可以讓你身體自由。但是你除了眼前的荒漠什么信息都獲得不了。你能呆多久?我覺得很多人會說出這樣的話“快把我悶死了”。身體自由但是信息不自由,我們就會覺得很難受。而信息自由,身體不自由我們覺得沒關系。只要你把食物供的充足,只要我的身體健康不會惡化,我可以一整年呆在家里上網,玩游戲,看視頻。這個實驗說明我們的大腦記憶和DNA一樣也是有本能的。
DNA和大腦記憶都可以歸類為信息的表達。只不過DNA用的是物質的分子的各種不同的排列來表達(DNA的知識我就不多講了,因為我也不精通,而且也沒必要細講)。大腦記憶是怎么表達出來的我還不知道,有的說是觸突或者其他什么的。不過很明顯它也肯定是通過一定方式表達出來的。這讓我想起了我身邊的一些電子產品表達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樣。比如說磁帶,U盤,硬盤,光盤,還包括樂譜。它們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一首歌來,不過用的介質和方式完全不一樣。這里我們可以探討一下,生命的本質是不是就是信息的延續,如果是基于這個本質之上。那么大腦記憶可以像DNA那樣歸為一種生命形式了。
DNA記憶和大腦記憶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而且這些相似之處也呈現出生命形式的主要的一些特征。我不知是否我們現在是否可以把大腦記憶也稱為一種“生命形式”呢。我知道至少光我說沒用,因為我只是個無名之輩,還需要非常權威的人或者機構來給這個下定義。不過我做的這些對比可以讓你們了解到記憶不是一堆“死的信息”,它是“活的”
另外關于定義我想起了冥王星的故事。如果冥王星有靈的話會覺得遠在千萬里之外的地球人很可笑。一會把我當作行星,一會又把我踢出行星行列。不管你們這些愚蠢的人類怎么稱呼我,我就是我。不會因為你們的稱呼的改變而改變我的任何客觀屬性。
通過上面的解釋大家有沒有想到一個問題,人不是一個生命,而是兩種生命的共生體。其中大腦記憶這種生命寄生在DNA生命上。這是不是可以解釋為什么人類會不自覺用兩種生命來形容自己,而且是從遠古,從大家還在地理隔離的時代就不約而同的認識到了“肉體”和“靈魂”。肉體就是可見的DNA記憶。而靈魂則是不可見的大腦記憶。
另外還有一點我解釋不清但是覺得很神奇的就是就是宇宙從一個奇點中誕生了各種元素,而DNA生命又從這些元素中誕生。現在大腦記憶這種生命又從DNA生命中誕生。奇點我覺得像是無,無中生萬物,萬物變有靈(生命),有靈又歸無(大腦記憶是無實體的,只是寄生于其他實體上)。
關于靈魂
靈魂現象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誰都沒見過它,但是在遠古,在地理隔絕的狀況下,生活在這個星期各個角落的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人都共同的有個共同的認識就是我們既有肉體又有靈魂。一個誰也沒見過的東西卻被我們每個人都感知到這算不算是一種本能?
靈魂有什么特點呢?我們從各個民族的神話,不同的宗教以及我們自己的感受中(就算你是個無神論者,你也會對自己的身體有種精神和肉體的感覺)可以總結出幾點。1、記得前世(只要死了就算前世)。一個不記得前世的靈魂只是我們把靈魂實體化后的合理化想象。簡單的說就是既然靈魂是一個實體,那么它也應該有軀體,有記憶。所以可以把記憶從我們想象出來的軀體中剝離出來。然后再把這個想象出來的軀體去重新投胎。之所以這么合理化是因為現實中沒人記得前世,而我們又覺得有靈魂的存在,那么只能把對靈魂的想象合理化成靈魂喝了孟婆湯后又重新投胎了。
2、無形無影,在人間無形無影,上天堂和地獄后又被我們想象成像常人一樣。其他的一些特性我覺得就是人們賦予的神話色彩了,比如能穿墻,怕光,會附體等等。其實也是一種對未知的合理化想象。
最簡單的理解我們對靈魂本質的認識可以通過這句成語“靈魂附體(鬼魂附體)”來了解。大家都知道這個成語的現象是什么,只有一個人突然變成他人后才會叫鬼魂附體,而怎么辨別出他變成了他人就是他記不得自己的事,自己的家人,卻記起別人的事,別人的親人或者愛人。
如果你從前面能堅持一直看到這里相信不難得出記憶就是靈魂的結論了吧。除了怕光,我們對靈魂描述的一切記憶都可以實現。比如靈魂附體,如果把你的記憶清空放入他人的記憶,那么這個看起來像你的肉體已經不是你了這點很容易理解吧。比如無影無形。甚至各種神通法力記憶也能做得到,因為它是信息,可以穿墻越脊,游蕩在荒野間就跟你的WIFI信號一樣。
接下來的就是一些聯想了,因為很難證明,不過很合理。既然記憶就是我們一直找尋的靈魂,而對靈魂的認知又是我們人類的本能。就像前面說的那樣,在遠古蒙昧時期,大家都分散隔絕的居住在地球的各個角落卻又都能有對靈魂的認知。那么對靈魂的感知會不會是這個宇宙中所有智能生命的本能呢?
有兩點我們可以確定。1、人類也是一種外星人,就像中國人也是外國人一樣。只不過在中國不這么叫而已。2、我們尋找的外星人是有高級智慧生命的,至少不比現階段人類文明差的生命。因為我們不可能去尋找太陽系外的低等生命。我們現在的技術發現行星還很困難呢。既然是有智慧的,那么它們一定有記憶。
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對信息的處理。對食物的處理那叫消化。既然要對信息處理那么它一定有個地方來儲存這些信息,也就是我們所稱的記憶。如果自己身體里沒有地方儲存信息,那么它們(外星人)去哪找信息處理。這就是我前面說的很難證明,但是很合理的原因。就跟數學定理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就是直線一樣。
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宇宙中,就會遵守同樣的規則。在地球上有很多生命是沒有記憶的,也就是它們沒有大腦去儲存記憶,所以它們就成為不了“智能生物”(之所以這里打引號是后面我還會討論一下智能這個定義的范圍)。在這個星球上,越是能儲存更多記憶的生物越表現出極高的智能(科學家們常用腦容量來評測生物的智能)。
外星人可能長的怪模怪樣,甚至身體的化學組織也和我們截然不同(就像有些人猜測的硅基生命那樣)。不過既然它們叫“人”就代表它們是智慧生命,有記憶。且既然是智慧生命,它們就會有對“靈魂”的感知,也即對他們記憶的感知。
在遠古時侯我們語言不同,且文化隔絕但是不約而同的對自己靈魂的感知不是因為我們DNA的身體,而是因為我們的記憶。這就像你無論是用瓷碗還是鐵碗裝飯,你還是要吃飯一樣。軀體只是記憶的容器,所以就算是硅基生命或者其他形式的生命,也不會因為它身體構造的不同而感知不到它的“靈魂”也即它的記憶。
做個總結就是在這個宇宙中,只要是智慧生命,都有它的靈魂。靈魂也即記憶是它唯一依賴辨識自己的標準。而辨識出自己對于所有智慧生命來說都是最基本的生命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