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武志紅心理學~關系怎樣療愈一個人 ”
關系是滋養著你,還是損耗著你?
如果關系有很強的“我與你”的特質,因為“珍惜規則”的作用,那么關系就會有滋養的部分;
如果關系中,“我與它”成了主導,那么除非你擁有權力空間,你會在能力上變強,否則你會感覺到,關系在損耗著你。
馬丁·布伯的哲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的理論,有很多類似之處。馬丁·布伯的哲學,叫關系哲學;羅杰斯的療法,也叫關系療法。
羅杰斯將心理咨詢師和來訪者的咨詢關系,視為治療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咨詢師的技術。用馬丁·布伯的哲學術語,可以說,當咨詢師使用技術時,就構建了“我與它”的關系,而當咨詢師使用本心時,就構建了“我與你”的關系。
羅杰斯特別強調的是,他的療法是“來訪者中心療法”,也就是說來訪者才是咨詢關系的中心,咨詢師重要的是理解并接納來訪者的感受。他有一句名言: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構建咨詢關系的三原則
羅杰斯對咨詢關系的重視,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關于構建咨詢關系,他提了三個非常簡單的原則:
①真誠
②共情
③無條件積極關注
真誠很好理解,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因為真誠意味著:我所說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所想的,和我所體驗的是一致的。前半部分容易,不騙別人就好;后半部分極難,因為要做到意識和潛意識的一致。
我們之前講過“共情”,就是設身處地地站到對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更通俗的解釋,其實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納對方的感受。
無條件積極關注,它也基本等同于“無條件的愛”。顧名思義,無條件的愛就是,我對你好,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的自我被解放,孩子就能遵從自己精神胚胎的聲音,走向成為自己的道路。
相反,有條件的愛就是我認可你、鼓勵你、接受你,是有條件的,你必須達到這些條件,我才給你這些你想要的,如果達不到,我就不給。
現在的治療流派,基本都接受了羅杰斯對治療關系的論述,認為上面說到的三個標準非常重要,但大多認為這是治療初期的事,而對羅杰斯來說,治療關系就是全部。
羅杰斯認為,越是高質量的治療關系,越能讓一個人安全、自然、無防御地呈現自己,而這個人也就越能接受自己的種種體驗,治療就越可能成功。這里對成功的定義,就是幫助來訪者更好地成為自己。
機體評價過程
為什么這樣的治療關系如此重要?因為在日常的關系互動中,人的本真自我很容易隱藏,甚至會被扭曲。
人們獲得的關注大多是有條件的積極關注,它的邏輯是,你必須達到條件A,我才能給你獎賞B。在這樣的邏輯下,一個人會獲得這樣的經驗:只能表露別人或集體認為“好”的東西,否則就會被拒絕、排斥,甚至是被傷害。于是,成長的歷程,就成了一個不斷學習修正自己的歷程。
羅杰斯還說,一個人必須相信自己的“機體評價過程”,這個意思是說做選擇的時候要聽從你的機體,這個機體,可以理解為心和身體的總和。
如果我們理解了有條件積極關注,就會懂得,那些 “你必須達到A,我才能給予你B”的邏輯是會植根于我們大腦中的。你以為頭腦中的東西,是你自己的,但其實常常是權威和文化傳遞給你的。
相反,如果你得到足夠多的無條件積極關注,你就會信任你的“機體評價過程”,其實也就是我前面講過的“內部評價體系”。但是,對于習慣了有條件關注的人來說,很難相信自己的機體評價過程。羅杰斯的關系治療,就是試圖提供無條件積極關注,讓來訪者感受到,關系原來還可以是這樣的。
當來訪者切身感受到這一點后,他在這個治療關系里就會感到安全,從而慢慢放下防御,開始坦然、真誠地重新體驗自己的重要體驗,慢慢地學會接受這些體驗。而按照羅杰斯的定義,體驗,就是一個人的 “ 我 ” 。
當來訪者在治療中做到這一點后,慢慢會獲得一種勇氣,從而在現實中也能依照“我”的機體評價過程做選擇。其他好的關系,也必然具備這樣的因素。我在上兩周的預告中,給大家留了作業,從留言中可以看到,讓大家感動的、印象最深刻的關系,都是滋養了自己,讓自己更加信任自己的體驗的。
無條件積極關注
我的一位朋友,他剛認識我時,正好在和孩子圍繞著兩件事做無休無止的捉迷藏式的戰斗。這兩件事是吃糖和看電視。
我這位朋友,他高度近視,所以特別害怕兒子和他一樣,雖然孩子現在的眼睛沒問題。
他試圖為孩子找到各種可能導致近視的因素,然后戒除掉這些可能性。比如說看電視多可能導致近視,所以他讓孩子少看電視,他還聽說,吃糖多也對眼睛不好,所以不讓孩子吃糖。
這是他的擔心。但是對孩子來講,孩子的感覺是,如果他不聽老爸的話,老爸就會不高興,或者不愛他,所以孩子最初試圖聽老爸的話。但是,看電視和吃糖的誘惑力太大了,老爸的壓力又太強,所以孩子發展了各種方式,和老爸打起了游擊戰。
具體來說就是,當老爸在時,他就不吃糖不看電視,一旦不在他身邊,他就瘋了一樣看電視或吃糖。
我這位朋友為這件事頭疼不已,他把這件苦惱事兒講給我時,我告訴他說:你在對孩子進行一個糟糕的催眠,就是“看電視會導致近視”、“吃糖會導致近視”,而孩子現在又控制不住地要這么做,那么當他這么做時,首先有和老爸對抗的罪惡感和快感,接著又有這樣被植入的認識,那很可能,他和你對抗下去,糖吃了電視也看了,最終還近視了。
我的這個解讀讓他恍然大悟,然后他就不這么做了。后來,當他知道“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概念后,他就開始有所改變,無論孩子做什么,他都能從中發現積極因素,把無條件積極關注做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比如,孩子考試不好,非常挫敗,在家里發脾氣,那他會先對孩子的負面情緒進行共情。共情后,會對孩子說,你看,你這么生氣,是因為太想考好了,那我們就研究一下,以后可以怎樣學得更好。
后來,他們移民國外,孩子在融入當地環境時有一年多的困難期,這位父親更是堅持無條件積極關注。首先是關注孩子遇到的事情,接著尋找什么讓他挫敗,而挫敗感背后的積極動力又是什么,然后去想怎么改變和解決。
他的這個做法起了很大作用,現在他的兒子心態很積極,總能在面對挫敗時找到積極因素,在和朋友交往時也能很好地使用無條件積極關注。
關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系,我們不能離開關系而獨活。但是,我們的確需要去分辨,一個關系,到底是滋養性的,還是損耗性的。衡量標準就是在這個關系中,有多少無條件積極關注,又有多少有條件關注;有多少“我與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與它”的成分。
當你對這些越來越明白后,我們可以遠離損耗性的關系,親近滋養性的關系,還可以去創造。
其實彩云認為任何一種關系需要好好經營,溝通是前提,真誠是基石。共情是你走進他人的一扇窗戶,你足夠的真誠,勇于付出,影響到他人,給予他人力量。這就是人與人價值的互換。從而開啟深度鏈接。想要長期鞏固關系是極致的付出,真誠的心與心的相對。如此關系大于一切。你是否也這樣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