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是什么?簡單地說,它是我們進行思考時大腦的運作過程。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無論是誰,都有屬于他自己的應對問題的一套思考方法、思考模式,而與此同時,每個人的思維能力又是截然不同的。
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我們上學的那會,總有一些同學,看起來好像學習時并沒有花多少功夫,卻每次的測驗成績都是名列前茅;而另外一些同學,怎樣努力學習都好像是于事無補,成績始終不盡人意。人們往往會把這樣的差別歸結于天賦。不管是同學,還是老師,一直認為他們是天性聰慧,因而能夠表現出色。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是思維的不同,會考慮通過去提升自己的思維模式而實現“變得聰明”。用一個更容易理解的例子來說,就好比是裝著最新的Windows10操作系統的電腦,它的生產效率顯然會比同樣的電腦卻裝著低好幾個版本的Windows98要高的多一樣。
意識到了思維的存在是開始,接下來是了解他們究竟是怎么存在的。這里有三個句子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去體會它們:
1、我想要學習英語。
2、我確定我想要學習英語。
3、我知道我確定我想要學習英語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確保你已經把每個句子都讀了5遍,并試圖領會了其中的不同,然后再繼續往下看。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三句話背后所代表的不同思維過程。"我想要學習英語",這是一個最原始最簡單的想法,它的發生,只是來自于本能欲望,這個過程就像是我們餓了就想吃東西一樣自然,這一層次是所有人都具備的,也是最基礎的,我們可以稱作自我意識。
接下來我們看看第二個句子。"我確定"三個字,意味著我們已經在大腦里對"我想要學習英語"這個想法進行了論證。你已經想清楚了自己為什么想要學習英語,或者意識到了在學習過程中將可能會迎接一些挑戰,明白了最后學會英語對自己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等等。如果經歷了這樣一個思維過程,大多數人就已經能夠擺脫猶豫不決和優柔寡斷,開始更堅定自己的行動了。我們發現了,這里的論證構成了我們的第二層次思維,它是對第一層次的思維進行了前因后果的深入思考,我們把這一層級稱作自我論證。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第三個句子,這里顯示的思維過程,是對"我確定我想要學習英語"這個決定進行了判斷,也就是再次進行審視我們第二層級思維論證過程是否正確。這時可能很多人都會問:我確定了自己想法,并且已經充分的論證過了,還有再審視一遍的必要嗎?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很有必要。事實上有一部分人就陷進了第二層次思維的漩渦里而不自知,他們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鉆牛角尖或者說是特別頑固的人。這群人對自己的想法進行了他們自認為是極其深刻的論證,并且得到了結論,進而堅信不移地去執行。導致的結果往往就是,他們就很難再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改變行動,一直進行著自以為代表正確的我行我素的行為。其實他們的自我推理過程是存在謬誤的,只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舉個例子,在許多子女和父母發生爭執的時候,絕大多數子女根深蒂固并且對此深信不疑的想法是:父母與自己生活的年代不同,有代溝,所以父母根本無法理解自己,跟他們溝通的極其困難的。因此也就交流漸少,結果反而溝通越難。他們并沒有意識到,想要實現良好溝通,我們就越需要向父母說明更具體的情況,同時傾聽父母的聲音,直到他們獲得關于這件事幾乎全部的信息并且我們理解了父母的想法,這樣才能夠獲得雙方的相互理解。這就是典型的不具備第三層次自我審視的結果。這時我們已經明白了,思維是有層次的。它從下往上產生,每高一個層次的思維對低一個層次的思維進行作用。
如果你看過電影《盜夢空間》,那么其中所描述的夢中夢的例子可以非常形象地說明不同層次思維的作用。只具有第一層次思維的人,那么僅僅是在第一層夢境中,就會以為這是現實;如果一個人具有第二層次思維,也就是能夠進行自我論證,那么他就有可能會意識到自己正身處夢境。但倘若夢境是兩層以上的夢中夢,他很可能就會像電影中的梅爾一樣,因為分不清是夢境還是現實而迷失了;而如果我們具備了第三層次自我審視的思維,我們就具備了一直判斷自己是否是在夢境中的能力。
如果再仔細觀察一下,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振奮人心的現象:思維的使用層次越高,越趨向于理性。我們竟然觸及到了感性和理性在思維上的分界!當我們對思維有了認知,我們也就可以做出更自如的改變。比如你想要做一個感性的人,那么只需使用第一層次的思維就可以。充滿文藝情懷的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誘惑了無數人,但是絕大多數人根本做不到說走就走,正是因為考慮了太多的后果,使用了更高層次的思維。他們對這個行為進行了反復論證,考慮是否值得,進而猶豫放棄。而如果我們在一開始想到要走的時候就立刻停下思維,立刻出發,不再考慮后面的事情(事實上有些事做起來并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復雜),跟著感覺走,你就可以做到更感性,迎接接下來未知不定的或是驚喜的事情發生。
通過認知思維,我們竟然可以做到自己選擇感性還是理性行事了!
認知思維還有另外一個內容:運作方式。設想一下,如果大家都意識到了思維的層次性,那是不是所有人就都一樣的思考了?所以人都一樣的聰明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每個人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比如第一層次思維,即自我意識的產生,它就可能是來自于一個人出乎意料的直覺,或者是一次天馬星空的想象,再或是偶然發散的靈感等等。與此同時,就簡單的只是拿發散性靈感來說,每個人面對同樣的對象所想到的東西也都是天差地別的,它取決于我們從小到大獲得的經驗,長年累月積攢的見識。再說說更高層次的思維,它們有推理思維——去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產生的影響和未來的變化;分類思維——對討論對象進行分類,不同情況不同對待,不能一概而論;替換思維——對我們當下的選擇進行判斷,考慮是不是有更好的替換選擇等等。不同的思維可以讓我們獲得千差萬別的思考結果。因此積累更多的思維方式,可以讓我們在每個層次上更加自如地思考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積累的方式應該是一次學習一兩種,直到你熟練了掌握了這一兩種,然后再學習新的思維方式。
一旦認知了思維,它就具象化地變成了我們可以掌控的工具了。